从伦勃朗的《圣家族》解析“伦勃朗的强烈色彩”
2015-12-16张笑非
张笑非
张笑非:黄河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伦勃朗的强烈色彩”是马克思、恩格斯在一篇书评里谈到艺术描写生活的真实性问题时提出的,作为艺术创作的原则,有着丰富的美学内涵。通过分析伦勃朗1640年创作的《圣家族》这幅经典油画作品,详细解析作品表现出的“伦勃朗的强烈色彩”的丰富美学内涵,即现实主义精神特质和由高超绘画技巧、独特明暗对比与色彩配置构成的形式本体。
伦勃朗是欧洲文艺复兴晚期著名的荷兰绘画大师,被称为十七世纪最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他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坎坷的艺术道路,磨炼了他深沉坚毅、冷峻超拔的性格及现实主义艺术精神。他的作品更多地表现了中下层的市民生活和普通劳动者的精神风貌,鲜明地体现出人文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倾向,凝聚透射出朴实庄严、英雄史诗般的悲壮风格。他的作品色彩浓厚凝重,明暗对比鲜明强烈,笔触肌理丰富多变,色彩变成物质化了的发光能,具有强烈的表现物体自身生命的深度效果和异常感人的现实主义质感效果,被称为“光与影的魔术大师”。
“伦勃朗的强烈色彩”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在19世纪50年代初。马克思、恩格斯在一篇书评里谈到艺术描写生活的真实性问题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用伦勃朗的强烈色彩把革命派的领导人——无论是革命前的秘密组织里的或是报刊上的,或是革命时期中的正式领导人——终于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那就太理想了。在现有的一切绘画中,始终没有把这些人物真实地描绘出来,而只是把他们画成一种官场人物,脚穿厚底靴,头上绕着灵光圈。在这些形象被夸张了的拉斐尔式的画像中,一切绘画的真实性都消失了。”[1]“伦勃朗的强烈色彩”成为以后许多现实主义伟大画家心目中的典范。俄罗斯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大画家列宾曾说过:“伦勃朗和委拉斯贵支就是我的上帝。”
马克思、恩格斯所高度赞扬的“伦勃朗的强烈色彩”作为艺术创作的原则,有着丰富的美学内涵,下面我们就通过伦勃朗1640年创作的《圣家族》这幅作品去解析。
一、《圣家族》表现出“伦勃朗的强烈色彩”的精神特质
伦勃朗创作于1640年的《圣家族》是一幅小型油画,也被称为《木匠家庭》。画面表面上呈现的是在一间工作室兼厨房的屋子里,一个普通木匠家庭的生活场面,实际则表现的是圣家庭,画中正在哺乳的母子正是圣母马利亚用乳汁哺喂耶稣的情景。整个画面比较暗,观众会被仅有的一缕阳光所吸引,阳光透过窗户照射在孩子身上,那就是正在幸福地吮吸母亲乳汁的小耶稣,这是一个可爱的普通人家的婴儿,丝毫没有神圣超凡之相。紧接着看到的是正用手托着送入婴儿口中的乳房,并亲昵地看着儿子的圣母马利亚,她衣着简朴,神情安详。坐在马利亚和耶稣身旁的是圣女安娜,这是一个年长略显臃肿的荷兰妇人,膝上放着一部大书,一只手摸着耶稣的耳朵,另一只手抓住要往下掉的书,手指间夹着刚摘下的眼镜,好像刚从读书的专注中回过神来,忘情地看着小主人吃奶时天真可爱的样子。他们的背后,圣约瑟正在窗边工作,完全是一个地道的十七世纪荷兰木匠形象,就连他使用的工具也是十七世纪荷兰的产品。这几个人物在画面里只占很小的位置,人物所生活的家庭环境画得非常具体真实,屋子里的一切都非常生活化,使人觉得那个上帝之子就是诞生在人人都熟悉的普通家庭。据说这幅画是伦勃朗到他毗邻的木匠家中实地描绘的,这也许就是作品又被称为《木匠家庭》的原因吧。
伦勃朗《圣家族》中人物是写实的,景物是平凡的、人间的,它的精神境界却是超凡的、神圣的。这正是“伦勃朗的强烈色彩”体现出的强烈的现实主义艺术精神特质,是其最突出的核心所在,即马克思、恩格斯所强调的“一切绘画的真实性”。“绘画的真实性”是一个艺术理论概念,属于艺术美学范畴。它要求绘画不仅要真实地描绘现实社会生活,还要能通过真实地描绘,显示出社会生活的普遍意义,即本质方面的东西。
美国的亨利 · 托马斯、达纳 · 李 · 托马斯在《大画家传》中是这样评述伦勃朗的:“伦勃朗是最早把绘画从天上带到地上来的欧洲艺术家之一,并且使之成为反映世俗的瑕疵和光荣的一面镜子。不仅肖像画,就是在《圣经》和神话题材中,伦勃朗亦旨在人情味甚于神圣之描绘。他的基督和圣母,以及异教男女诸神,一点没有遥远的、理想化的和仙灵的气息。他们是凡人。他们再现了人类的抱负、斗争、幻想、成就、希望、失望、痛苦,尤其是永恒的信仰和勇气。在伦勃朗的绘画中,耶稣不是上帝的儿子,而是人的儿子。”[2]伦勃朗和拉斐尔式的不同就在于,文艺复兴的大师们画的圣母,是综合了当时中上层妇女身上的美质,参照古典艺术的规范而加以理想化的,他们描绘的是具有人性的神——仍然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而伦勃朗却能够从一向被看作是卑贱粗俗的普通劳动者身上,发现他们纯良的品格和丰富的情感,他所描绘的是具有神性的人——毕竟是有血有肉的不平凡的凡人。
这里我们把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与伦勃朗的这幅《圣家族》作一比较,便能深切地感受到这微妙而鲜明的区别。《西斯廷圣母》中圣母双手抱着圣子,头上绕着灵光,脚下踩着祥云,庄严神圣的飘然而来,恭迎她的是长着翅膀的小天使和圣徒先知。画面上气氛肃穆神,使人觉得可敬仰而难以亲近,心灵情感上存在着相当的距离。《圣家族》中,圣母俨然是一个普通的母亲,哺育着儿子,她沉浸在安洋、慈爱、欣慰、幸福的神情之中,背景里圣约瑟正在干木工活,这是一个普通的平凡家庭。从伦勃朗的画面上让人感受到的是自然、纯朴、亲切的气氛。这种气氛不仅可以用心灵感受到,用眼睛看到,简直可以触摸到。马克思说:“伦勃朗是按照荷兰农妇来画圣母的”,“把圣母马利亚的像画成尼德兰的农妇了”[3]。这是对伦勃朗的绘画所具有的现实主义最生动、最简捷的评价。
二、《圣家族》表现出“伦勃朗的强烈色彩”的形式本体
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它独特的艺术语言——包括特定的物质媒介、特殊的艺术方法与技巧,它们通过艺术家的创造,转化成一件件显示独特内容的形式本体。油画作为用色彩造型的艺术,色彩的造型效果就构成了油画所独具的形式本体。每一幅绘画的形式本体,不仅直接影响到作品内容的传达效果和审美价值,而且也是显示艺术家独特创造力水平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明。所以当谈到“伦勃朗的强烈色彩”时,人们会把注意力和焦点自然地集中到伦勃朗绘画的形式本体上。离开了伦勃朗绘画的形式本体,也就很难把握“伦勃朗的强烈色彩”了。
构成伦勃朗绘画形式本体的主要因素是:准确把握和描绘对象生命精微的高超造型能力;独特的笔法技巧所产生的特殊笔触、肌理;独特的色彩对比所形成的强烈又统一的画面和谐;独特的明暗对比所创造的精妙光影效果等。
1.高超的绘画技巧
伦勃朗的这幅《圣家族》是其经典的代表作品,仔细观看画面中主要人物的刻画,我们不难发现伦勃朗不是用笔反复精涂细描的,而是用笔非常轻松,笔触十分鲜明,有的地方简直像漫不经心地一笔抹过、扫过或拖过,有的地方是用宽阔的笔触自然铺排或叠置而成的;笔触相接处,既笔笔分明,又笔笔相融,似一气呵成。
《圣家族》中近处耶稣睡觉用的摇篮与襁褓,稍远处堆在壁炉边地上的木料,悬挂着的灶具,墙壁上挂着的一串蒜和葱,锅下面燃烧着的火焰,还有柴薪;在暗淡模糊的光中,还可以窥见屋顶的梁木、屋檐、壁炉顶,还有一些琐细的事物……这一切或粗糙,或光滑,或质重,或轻柔等最真实生动、恰当完美的形象描绘,都是他独特笔法技巧所创造的。
2.独特的明暗对比与色彩配置
光和影是“伦勃朗的强烈色彩”形式本体最具引人入胜魅力的精华,也是伦勃朗艺术天才最独到的表现。伦勃朗被誉为“光和影的魔术大师”,光和影是伦勃朗由现实的此岸到达艺术的彼岸所驾乘的神轻舟。在伦勃朗的绘画中,特定的笔法技巧、特殊的色彩配置,都在变幻莫测的奇妙光影里呈现着各自独特的形式韵味与相互间最完美的统一。《圣家族》这幅画就是用光与影构成了诗意的境界:一扇小窗户透射到室内一束神秘的阳光,光所照的是室内极小的一部分,大部分物象都沉没在暗部阴影中。观众的视线循着光的节奏,在画面上自然移动。首先看到的是处于光线最强烈部位的小婴儿,光线从马利亚的胸脯到脸部渐渐转弱,使喂奶的姿态显得十分鲜明生动。最后,随着光线的诱导,视线落在了正在窗边锯木块的圣约瑟身上,他处在较暗的逆光位置,圣约瑟穿的浅色衣服弥补了所处位置光线的不足,使他的身影与光线较强地方的人物巧妙联系与呼应起来。画面中展示出室内的一切景物虽然都处于暗光阴影中,但是仍能在多层次的光的丰富变化中一一闪进观众的眼里,这一切都笼罩在光的神秘变幻所构成的诗意氛围中,画面上散发着浓浓的人情味,又有着永恒的气息。
在《圣家族》这幅作品中,我们还能领略到伦勃朗那别具一格的色彩风格。《圣家族》整体画面色彩沉稳厚重,伦勃朗运用了类似中国画朱砂一样沉着的红色,在表现从窗口照射的阳光时他配以明亮的金黄色,在表现其他暗部环境时他则以沉稳的深褐为主,整个画面构成了温暖而统一的色调。同时在这些暖色里,仔细品味,我们又可以看到画家配置以不同强度的青、蓝、绿,造成极其微妙而丰富的色相、明度、纯度、冷暖及色域对比关系,使这个木匠家庭里粗陋的物象具有了丰富含蓄的表现力。
“伦勃朗的强烈色彩”是一个远远超越色彩本身的、蕴涵丰富的美学命题。从伦勃朗的油画《圣家族》中品味“伦勃朗的强烈色彩”,不仅会使观众得到丰富深邃的美的艺术享受,而且会使观众的情感和灵魂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净化和升华。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亨利·托马斯、达纳·李·托马斯.大画家传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