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如果没有公关意识……
2015-12-16司马迹
文_司马迹
官员如果没有公关意识……
文_司马迹
官员不经大脑的话,政府不经大脑的政策法规,经过网络传播后,会迅速形成巨大的反馈波,有的当事人还来不及悔恨,已经被卷入舆论浪潮,甚至丢掉官帽。
北京PM2.5破千的时候,一名来自深圳的小伙因为“本年度最酷行为艺术”走红网络:他用工业吸尘器在北京吸雾霾100天,然后带着这些灰尘赶赴唐山一家制砖厂,用这些灰尘做了一块板砖。这块板砖结结实实砸中了全国各大门户的首页,也刷爆了微博和朋友圈。有人说,它的效用,不亚于政府的100条公文。为什么如此震撼?因为走心。
关于北京的雾霾,前一次如此大规模的热议,应该是柴静的《穹顶之下》,再往前,便是北京市外事办主任赵会民的“著名”见解:“我们中国人的烹饪,实际上现在城市大了之后,它对PM2.5的贡献也还是不小的。”他如愿收获了潮水的吐槽口水。类似的“一炮而红”的著名官员言论还有,“你懂”,“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等等。
如果要挑选一生中最后悔的时刻,那些官员们会不会回忆起那句不堪回首的话,希望能够有一个重新组织语言的机会。然而,面对公众雪亮的眼睛,你永远没有第二次机会重塑第一印象。
一再上演 公关危机变信任危机
天灾人祸,祸从口出。
9月5日,东营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发布通报:山东滨源化学公司“8.31”着火爆炸事故的现场搜救工作基本结束,共发现死亡人员13人。由于现场泄漏的化学品情况复杂,部分死亡人员遗体爆炸时形成碎片。通报最后强调:部分遇难者遗体已经火化,遇难者亲属情绪稳定。
寥寥数十字,透着令人心惊的冷漠与寒意,毫无人性化关怀。激起了民众的愤怒,也招致媒体的口诛笔伐。人心都是肉长的,如此简单粗暴、不走心的通报,让死难者家属作何感想?这个“公事公办”、冷血无情的通报,直接把一场危机公关,变成了当地政府的信任危机。即便不能感同身受遇难者家属的悲痛,也应该小心做好对其安抚工作的政府,却毫不负责地抛出了冷血通报,令人齿寒。只希望在一番反省之后,不要再有“遇难者亲属情绪稳定式”这样冰冷的官方通报。
面对眼睛雪亮的民众,官方行为如何避免被吐槽?这不仅需要智慧,也需要勇气。
郑州市政府针对道路扬尘出台“以克论净”的狠招:“规定地面收集灰尘每平方米不超过10克”。被吐槽操作难度,不亚于特工。
官员不经大脑的话,政府不经大脑的政策法规,经过网络传播后,会迅速形成巨大的反馈波,有的当事人还来不及悔恨,已经被卷入舆论浪潮,甚至丢掉官帽。
本来,事关政府形象问题,正是坦诚做事,亮出自己态度的关键时刻,总是有官方通报或者官员言语捅娄子,让事情进一步恶化。
网络3.0时代 “公关”即是“攻关”
9月6日,南京市交管局在其政务微博上发布了南京“6·20”宝马案的最新消息,南京脑科医院司法鉴定所出具了司法鉴定意见书,鉴定意见为:“王季进作案时患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有限制刑事责任能力。”对肇事嫌疑人王季进的司法鉴定结果一经公布,便受到公众强烈关注。什么是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为什么要强调“作案时”?这个鉴定结果是怎么得出来的?对于网友的疑问,公安部门做出了回应,然而,寥寥300余字的最新通报,不但没有释疑,反而再次让网友们爆发“信任危机”。
一个本该与鉴定结果同步进行的整体危机公关,整整迟了24小时,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公众舆论酝酿、发酵乃至激化,大大损害了职能部门的公信力。这也显示相关部门危机公关的能力短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教授邱建新建议,在信息快速传播的当下,公权力部门应该“主动出击”,做到及时性、全面性、真实性、真诚性、权威性。这样,既能满足公众知情权、又尊重了他们的监督权,同时消除质疑,提升公权力部门的公信力。而如果把握不好,便是对公众二次伤害。
有人说,在稿件都有机器人来写的时代了,有的官员的思维还停留在web1.0时代。新媒体的出现和广泛应用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政府想要通过控制媒体从而引导舆论的传统应对模式已经行不通了。主动迎合、适应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并利用新媒体建设政府公信力,才是政府危机公关的当务之急。
或许,每一个官员在上岗之前的必要培训之外,都应该再上一堂危机公关课。把公众作为公关的服务对象,放下自以为是的甲方身段,踏踏实实做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