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住创新的着眼点

2015-12-16苏丽瑾萱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15年12期
关键词:管理区活动室党总支

苏丽 瑾萱

金秋十月,红色边疆农场丰收在望。

穿过满族、达斡尔族风情浓郁的街道,记者走进红色边疆农场党建活动室。在整洁、明亮的房间里,琳琅满目的奖杯、奖牌、奖状引人注目,“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建示范单位”“管局级组织工作创新单位”“管局党建观摩会示范点”……“示范”“创新”“观摩”,一个只有23万亩土地的边陲农场,党建工作何以如此有声有色?

交谈中,农场党委组织部部长张亚民告诉记者:“原来农场各连队居住比较分散。随着垦区小城镇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大量居民搬到场部生活,外来人口也不断增多,人员构成相对复杂,管理难度相对增大。为适应新形势需要,农场党委提出‘大党建、大管理的理念,以优化组织工作的体制、机制、制度为着眼点,探索区域化组织设置、开放式党建、“一证式”党员管理的“三位一体”党建工作新模式,强化了服务功能,为农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和生机。”

创新体制,整合资源新结点

“再来一遍!大家注意啊,跳舞的时候要笑得更灿烂些……”红色边疆农场农业党总支综合活动室里,一群身着达斡尔族服装的阿姨正在排练舞蹈。

“这样优越的活动环境,在过去可是不敢想象的。”56岁的社区居民张清莲对记者说,“以往开展活动,一般都是在居委会的会议室里,面积小不说,连桌椅板凳都不够用,就更别说音响设备了。”

过去,缺少党员活动场所是农场大多数基层党组织的“软肋”。2011年,针对这种状况,农场党委启用闲置的办公楼,并投入38万元集中打造了355平方米的农业党总支标准化综合活动室、党员电教室、党员阅览室,又投入17.6万元安装了一台7.2平方米的液晶大屏幕。活动室建成后,不仅覆盖管理区的1360名职工和202名党员,还对场部地区其他党支部的党员和居民开放。

“现在可好了,我们社区30多个老姐妹终于有娱乐、活动的地方了。跳舞跳累了,还能到楼上看看书,我天天可开心了……”张清莲高兴地说。

在农业党总支党建电子阅览室,记者见到一个正在查资料的“80后”小伙儿。他叫张有福,说起对党建活动室的印象,感触颇深:“以前我们连队一入冬,不是仨一帮、俩一伙儿地喝酒闲扯,就是凑到一起打扑克、玩麻将。现在,没事儿就来看看书,上网查查种植、养殖技术信息,特别方便。”

近年来,农场党委经过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对基层党组织设置进行了重新组合,按照农业生产单位、机关直属单位和社区管理单位划分了三大区域,成立了农业、机关直属、社区3个党总支,下设18个党支部。由农场党委副书记、农业副场长、常务副场长分别担任党总支书记,针对党建工作,落实场级领导干部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全场各级党组织以开放的组织体系、开放的党建机制、开放的党建活动为联结,使基层党组织设置从条块分割转向开放融合,党员组织活动从封闭、枯燥转向开放、灵活,打破了党建“体内循环、封闭运行”的工作模式,增强了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活力,使党建人才智力资源得到整合、共享和优势互补。

“目前,各基层党组织在组织活动、党建交流、党课学习、党员管理、文体活动、便民服务、扶贫帮困等方面开展了有声有色的联创联建活动,实现了党建资源从‘分散独有向‘集约共享的转变。” 张亚民介绍说。

联创联建活动的开展,让农场第二居委会干事孟令玉成了大忙人。孟令玉是2012年来到农场工作的大学生。她活泼开朗、能歌善舞,管理区、机关等单位经常请她帮助组织或参加文艺演出。孟令玉乐在其中:“每次排练节目、上台演出,既丰富了我的业余文化生活,也扩大了我的朋友圈。”少数民族老党员、美术教师吴振群在工作之余也忙得不亦乐乎,农场管理区、场直单位等党支部争着请他讲授满族书法和满族绘画、剪纸等课程。

同样,农场工商、居委会、老干部等党支部在人力、人才、设施等方面通过资源共享,各项活动联动、联建,对改善民风民俗、丰富社区文化活动、提升社会诚信水平、树立道德新风尚、转变社会风气、优化经济秩序起到了潜移默化、事半功倍的推动作用。

创新机制,抓实管理新支点

随着小城镇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一幢幢居民楼在场部拔地而起,大多数职工群众过起了入冬搬到场部居住、春耕时回管理区从事农业生产的“候鸟”生活。针对管理区居民大量向场部集中、工作地与生活地分离、很多“单位党员”成为“社会党员”的现状,农场党委悉心探寻党员管理新举措,使党员适应“管理区+社区”的开放式双重管理,推行“党员身份证”制度。

所谓“党员身份证”,就是党员据此可以在农场任何一个党支部中就近、就便参加组织活动的身份凭证。不是隶属所在党支部而是就近参加组织生活的党员,除了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外,可行使参与权、建议权、知情权、监督权、咨询权和质询权。这种做法既便于党员的动态管理,又破解了流动党员参加组织活动难的问题。

60岁的退休职工李纯杰原本居住在距离场部30多公里以外的第四管理区第一居民组。前不久,儿子给他在场部买了一套楼房。他搬到场部居住后,总是把“党员身份证”随身带着。他说:“凭这个证,我就可以到居委会党支部、管理区党支部参加组织活动。无论到哪儿都能找到党组织,感觉心里特别踏实。”

正如李纯杰所说,“党员身份证”制度的实施,增强了“既管所属、又管所在”的党员管理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促进了党员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激发了基层党组织的活力,活化了党员管理方式,实现了党组织全覆盖、党员全管理,形成了“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的党建工作新局面。

和李纯杰一样,本属于社区党支部的满族老党员葛树勋经常到离家较近的农业党总支参加活动。一次,他向农业党总支提出挖掘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建议。没想到,他的建议被采纳了——农业党总支在全场范围内开展收集少数民族文化实物及历史照片的活动,并建立了满达文化展厅,为挽救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通过“一证式”党员管理,全场150多名党员可以就近、就便参加组织活动。党员在持证参加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提出合理化建议69条,有16人担任了党风党纪监督员,切实发挥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创新载体,挖掘活动新亮点

红色边疆农场地处黑龙江畔,当地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为充分发挥满族和达斡尔族人口多、党员多、少数民族文化氛围浓郁的优势,农场党委设计了“党群帮带互助组”党建载体,以“三带一帮”为主要工作方式,在全场干部、党员、群众骨干和普通群众之间开展帮带互助活动。

“三带”,即干部带党员、党员带骨干、骨干带群众;“一帮”,即群众帮党员。其特点为大部分骨干由少数民族党员、少数民族经营大户、少数民族长者组成,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的优势。按照“各尽所能、按需组合、营养配送”的组合原则,把干部、党员、骨干和群众划分成135个“党群帮带互助组”,在思想政治教育、致富能力培养、扶贫帮困解难、社会稳定和谐等方面开展帮带互助。

农场第二管理区61岁的满族党员、种植大户于永江是一个种地“老把式”。多年来,他带头推广玉米、大豆互卡技术,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而他的帮带对象戚海洋,过去种地收益并不乐观。2014年以来,于永江耐心地教戚海洋采用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使戚家的75亩玉米纯收入达到近5万元。

第三管理区的退休职工老党员何士武虽然年老体弱,但有文化、懂养殖技术。他帮本组的困难群众霍寿长贷款2万元,养殖大鹅300只,并传授养殖技术,使霍寿长增收近万元。霍寿长看何士武身体多病,就经常帮他干一些打扫院子、料理菜园子、拉煤、送烧柴等体力活儿,帮他解决了很多生活难题。

据了解,红色边疆农场自开展“党群帮带互助组”活动以来,全场党员干部共帮助职工群众办实事、解难事1000多件,职工群众帮助党员解决实际困难203件,涌现出“党员示范户”57户,“骨干示范大户”279户。全场互助共进的氛围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群众为建设富裕、文明、幸福、和谐的大美边疆快步疾行。

农场党委书记刘建胜说:“‘大党建、大管理的关键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猜你喜欢

管理区活动室党总支
“三暖”工作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地板滑雪
忻州实验中学召开庆祝建党99周年党员大会
湖南省优秀教师“三笔”书法比赛参赛作品展示(十一)
国内石油企业技术管理新机制运行的现实困境与对策
运用生产管理信息化工程实现基础管理工作根本性改变
心灵鸡汤活动室
关于垦区基层管理区宣传思想工作的几点思考
“党员活动室”因何灰尘厚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