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护安康 爱洒草原

2015-12-15白双颖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敖包患者

白双颖

美丽的科尔沁草原腹地有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村落,可每年从全国各地赶来的人却络绎不绝。原来,他们都是慕名来找嘎查的村医、“全国最美乡村医生”王布和的。凡前来看病的患者及其家属,无不从心底敬佩这位医术精湛、医德崇高的王大夫。为此,有人称他是妙手回春的“神医”,有人称他是蒙古民族的“奥特奇布日罕”(蒙医始祖),也有人称他是“转世华佗”、草原上的“全职大夫”,人们送给他的锦旗更是挂满了几面墙。

为穷苦百姓治病——这是他学医的初衷

王布和出生在兴安盟科右中旗巴仁哲里木镇巴仁哲里木嘎查一个贫困的牧民家庭。家境虽然清贫,但一家人生活得温馨和睦。可小布和8岁那年家里的一场变故彻底改变了这一切。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父亲在出门寻找丢失的羔羊时突然晕倒,不省人事。为了给父亲治病,母亲把家里唯一一头乳牛卖了120元钱,把父亲送到60华里外吐列毛杜镇上的医院治疗。一个多月过去了,钱用光了,可病却没好。没了钱,医院也停止了治疗。无奈之下,母亲把父亲接回了家。不久后,父亲在叹息和病痛中离开了人世,年仅39岁。贫困和疾病给这个完整、幸福的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从那以后,小布和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当一名好医生,专为那些和父亲一样穷苦的百姓治病!

13岁那年,蒙古族小学毕业的王布和有了阅读蒙文书籍的能力。为了实现当医生的梦想,他恳请著名蒙医、曾在西藏修练医道、研究过印度医学和藏医学的布日古德少布收他为徒。了解到小布和不幸的遭遇,老大夫收下了这位关门弟子。有了这样的老师,有了这样的学习机会,他视若珍宝,除了积极向师父讨教外,还时时自己琢磨着学。为了练习针灸,他甚至在自己身上做实验。也许是被小布和的真诚感动,老师把自己多年掌握的医学知识、积累的临床经验甚至深藏的医学秘方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25岁那年,王布和开始深入当地乃至周边锡林郭勒盟东乌旗草原牧区为人们治病。在实践中,他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知识和临床经验,对类风湿、肝硬化、神经性头痛、关节痛等病症有了独特的治疗方法。不久后,他开办了自己的诊所。开始时,“一盘碾子一头驴,一把药勺一口锅”便是诊所里的全部家当。白天他下地干农活,晚上挑灯在碾房里磨那些闲暇时采来的草药。有了从老师那里得到的真传,再加上自己的潜心研究探索,他在治疗北方高寒、干旱气候下牧民的常见病方面有了名气,痊愈的人也日渐增多。现如今,每年都会有2万多名蒙、汉、回、满等各民族同胞前来寻医问药,还有英国、俄罗斯、韩国、日本等9个国家的患者不远万里慕名而来。

从医30多年,王布和从没有过节假日,病人什么时候来他就什么时候坐诊。乡亲们有年纪大、行走不便或农忙顾不上去诊所的,王布和都会骑自行车登门送医送药。经他医治好的患者怀着感激之情,逢年过节常常赶着毛驴车或是开着拖拉机给他送来自产的米、面、油、鸡蛋和猪肉等。对此,他总是婉言谢绝:“你们用不着这么客气,能踏踏实实为父老乡亲治病就是我最大的职责和心愿!”

没钱也得看病救命——这是他从医的宗旨

也许在全国再也找不出这样的诊所和卫生院:治疗、用药、住院不划价,有钱你看着给,没钱就不用给。

2001年,通辽市科左中旗舍伯吐镇民族屯嘎查的农民钱铁山患上了肝硬化腹水,曾经在通辽市几家医院花了16000多元钱,连家里的耕地和牲畜都卖了,可病还是没治好。情急中他的家人打听到了王布和大夫治肝病很有效果,全家人便立刻来到王大夫的诊所。精心治疗7个月后,王大夫硬是把钱铁山从死神手里救了回来。当得知病人因治病已家徒四壁时,王大夫毅然免除了病人的医药费、伙食费,还给了他回家的路费。

家住奈曼旗的包七月还不满30岁,却因风湿性心脏病卧床五六年而不能自理。她的母亲去世早,父亲为了给她治病把家里种地的车、马都卖掉了,日子每况愈下。为了不拖累全家人,痛苦中的包七月几次求死未成。当听说王布和大夫治这病很“神”后,亲友们便用担架把她抬到了王大夫的诊所。口服蒙药配以针灸和药浴,一年多后,包七月竟然奇迹般地站起来了。住院期间,包七月免费吃药、免费吃饭、免费住宿。不仅如此,王大夫还给她买衣服,给她零花钱,后来又把她的哥哥介绍到北京打工。奇迹般地康复后,包七月自愿留在王布和的卫生站,义务为其他来治病的患者提供服务。像包七月这样的志愿者在王布和的卫生院里还有好几位,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别具特色的草原医疗爱心团队。

王布和大夫在精神病的治疗上也有着独到的方法。他采用针、熏、药、按摩这种内外治相结合的“四联疗法”,标本兼治,取得了巨大成效。每年王大夫接收的精神病患者有数百名。患者们来时有的被五花大绑绑着,有的大吵大闹、胡言乱语,病状形形色色。但经过短暂的治疗后,多数患者的病情都有了明显好转。2002年镇里不知从哪儿来了个精神病患者,到处拣丢弃的东西吃。王大夫发现后直接把他接到诊所。病人起初还很不情愿,打人、骂人、损坏东西,甚至多次逃跑。可王大夫没有放弃对他的医治。经过8个月的治疗,病人恢复了记忆,说出了自己的名字叫刘传亮,并告诉王大夫他家住在河南省睢县。经过与小刘的多次交谈沟通,王大夫和小刘的家人取得了联系。得知儿子还活着,甚至连精神病都好了,他的父母激动地连夜乘火车赶来。再次相见,小刘的父亲拉着儿子“扑通”跪在王大夫面前,流着眼泪说:“王大夫,你是传亮的再生父母啊!”不久,一家河南媒体发表了题为《大义蒙古“爸爸”使我重生》的长篇通讯,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赞扬。

尽自己所能回馈社会——这是他做人的准则

“我是草原人民的儿子,我的根在草原。”王布和对生他养他的土地爱得深沉,乡亲们的疾苦也时时刻刻牵动着他的心。

嘎查有一名60多岁的残疾人五保户哈日巴拉,老伴去世得早,生活也不能自理。十几年来,王布和每年都为他准备种子、化肥等生产物资和他所需的药品,并且春天帮着他种地,秋天帮着他收获。眼看他住的土房成了危房,王布和又拿出1万多元钱给他盖起了两间房,建了院子,接通了电,打通了井。

在上世纪80年代初,嘎查因地理位置偏僻一直没有通电,王布和痛快地拿出了1万多元钱接通了电,结束了嘎查不通电的历史。1998年,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冲毁了嘎查通往镇里的桥梁,导致附近10多个屯子的人无法通行。他先后四次出资修桥,最后一次更是筹借26万元资金建成了坚固的钢筋水泥桥。乡亲们亲切地称这座桥为“布和桥”。

为了改善嘎查办学条件,王布和起初每年拿出1000元帮助嘎查学校解决实际问题,1998年又拿出3000元彻底翻修了学校房舍,还为学校打了一眼水井。1996年起,他每年拿出2000元支持旗里中小学的教育事业。截至目前,吐列毛杜镇中学等十几个学校的学生已经受益。

这么多年来,王布和慷慨解囊,无私赞助贫困学生上学的款项累计达40多万元。乌兰浩特市一名叫康慧的女孩,父亲遭遇车祸瘫痪,母亲患有糖尿病,因没钱读书只能辍学。王布和与她结成了“一帮一”帮扶对子,起初每年资助她学费2000元,后来增加至5000元。康慧没有辜负好心人的期望,高考时以580分的优异成绩考上了北京电力学院(今华北电力大学)。

王布和30多年的从医经历和无私付出,为他赢得了“全国最美乡村医生”“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感动中国西部十大新闻人物”“感动内蒙古人物”“少数民族蒙名医”等诸多荣誉。2004年春暖花开之时,从多年皮肤病痛中解脱的患者色仁道尔基领着一群将要出院的患者来到西山顶上,搬来一块一块的石头,垒起了一座小敖包。敖包有保佑一方平安的内涵,但他们说这座刚刚垒起的小敖包还有更深的寓意:王布和大夫的恩情比山高。从立敖包的那天起,康复出院的人都会来到这里为敖包增添一块石头。敖包顶上的银色三叉道格,连着一条条挂满五彩缤纷三角小旗的绳索,蔚为壮观。如今,敖包正在悄然变高、变大……

猜你喜欢

敖包患者
王振义 放弃专利为患者
祭敖包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脑卒中的识别与急救方法你都知道吗?
痛风患者怎么吃才健康
癫痫发作有“三防”
恐高患者
神圣的符号:还原一个真实的敖包
巴彦呼硕
神圣的祭敖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