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服务平台构建
2015-12-15赵佳寅
赵佳寅
〔摘 要〕目前,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从教育学、新闻学、心理学、伦理学及网络技术的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出发,研究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从功能设计、系统组成及对策研究三方面探讨基于网络环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服务平台构建。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服务平台构建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5.09.029
〔中图分类号〕G25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5)09-0156-04
〔Abstract〕At present,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media of network has brought new challenge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From the angle of the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which includes education,journalism,psychology,ethics and network technology,the paper analyzed the predicament of the current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nd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function design,system composition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the paper discussed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Key words〕network;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网络的发展促进了信息资源的全球化,人际交往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因此网络传播呈现出“双向的去中心化的交流”[1]的特点。网络在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特别是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发展机遇,促进了对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思考和探求。因此,对于新的观念和手段的思考、研究与执行,是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为了适应网络媒体时代的发展,对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进行剖析,从而构建一个先进的教育信息服务平台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及高校管理者应该共同思考的。
1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网络新媒体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网民在虚拟世界中也可以享有现实世界的知情权和话语权。更可以借助媒介渠道提出意见,表明态度。但由于网络监管仍存有漏洞,加之别有用心者利用网络通信的传播特性左右网民思想,导致网络中时常出现网络谣言的蔓延和矛盾意见激化等现象[2]。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带来了传统媒体的弱化和新媒体的发展,网络成为最新最方便的新媒体。在这种网络环境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出现新的特征和新的问题。
通过观察与分析,笔者总结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的5个特点:
(1)高校学生对网络的使用日益广泛。传统的通过书籍、电视和广播获得信息与知识,以及实现休闲娱乐的方式转向了新媒体——网络。网络资源的获得更加方便、快捷和经济。因此,大学生对其依赖程度也呈上升趋势。
(2)高校学生对网络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但是辨别能力弱。大学生正处于接受新事物非常迅速的年龄,加之进入大学后,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上网监管减少。因此,大学生很快就能适应网络的使用。然而,对这些信息的优劣的辨析程度与适应性并非成正比,很多大学生被网络中的有害信息所误导,甚至伤害。
(3)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对网络的使用日渐增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逐渐将自己的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与网络的使用相关联。有些教师建立了自己的学生QQ空间和微信群作为发表信息和交流心得的平台。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中的真实性与虚拟性共存。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和学生的身份无法认证,可以比较随意地交流。具体表现在“上网的时间、上网的空间、上网的内容、上网的身份等均不容易受到控制和约束”[3]。这种自由为使用者带来了方便的同时也因其虚拟性带来了危险。对于学生发表的错误言论难以对其进行真实身份的辨别,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困难。
(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在网络环境中具有开放性。网络的虚拟性为使用者发表言论带来了自由,社会的道德伦理规范的约束力在网络环境下变得不再强大。地域与国界的无界限,使教师和学生突破了各种信仰及道德的束缚。信息公开并可以自由获得,教育的对象是所有可以进入网络的人,没有了限制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环境中的现状也带来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不足,滞后于网络的发展。对于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合理利用网络环境及资源的研究仍然不具有系统性,没有形成合理的框架结构和具有指导价值的理论。
(2)对网络环境中的思想教育的研究方法和维度单一,还没有形成科学而全面的研究视角,因此在跨学科的研究上还有很大发展的空间,各个领域的学者还没有能扬长避短,共同致力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3)对于网络环境中的高校学生出现的思想政治问题没有合理的有效的解决方案。目前,大学生在网络中的道德观念和行为都缺少监管的力度,因此出现各种对违背道德伦理,甚至法规法律制度的现象。这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了挑战。比如,在微博中,每一个网民只要注册成为微博用户都能拥有发布信息的权限,即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创作微博门槛低的特性,使得在传播者之中并不区分他们的角色和属性[4]。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5]因此,大学生在新的网络环境中的改变需要教育工作者为其做出规范和指导,使他们变得更好。endprint
(4)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在网络环境下的科研和教学活动还滞后于网络本身的发展,甚至落后于学生对网络的熟悉程度和利用程度。新媒体的发展为思想教育工作者的科研素质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 通过对目前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就更加需要研究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使网络教育与时俱进,更好地为高校服务。经过深入的研究,笔者从功能设计、系统组成及保障措施三方面构建了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如图1)。
21 功能设计
211 信息发布功能
教师、学生、教务管理人员及网络电脑技术人员等都可以发布相关的信息。教师可以发布课内学习资料信息、课外相关阅读信息、作业信息、考试信息等。学生可以发布个人学习体验信息、作业完成信息、话题讨论信息等。教务管理者可以公布选课安排、课程表、教室安排、成绩发表等信息。技术人员可以发布相关服务信息、网络故障信息、友情链接等信息。
212 信息共享功能
平台可以提供信息发布者的基础数据和存储、下载等权限的管理,实现信息资源在校内各用户之间和全网用户之间的共享功能。
213 信息查询功能
用户通过平台可以查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平台发布的信息。同时节省时间,提高工作与学习的效率。
214 用户互动功能
平台可以实现教师之间的备课,科研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之间对于相关问题的探讨交流;教师、学生与教务管理者之间的沟通;教师、学生、教务管理者与网络技术人员之间的沟通。通过此功能可以将所有平台用户的距离拉近,迅速而全面地解决相关问题。
215 个性化服务功能
平台的不同用户均可根据个人的需要,通过平台来实现工作与学习的目的。同时,可以建立个人资料库、个人图书馆、个人信息平台等方式来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216 非常规服务功能
除了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功能之外,平台还可以通过发布天气预报、自习室、校园活动等信息来实现对用户的全方位服务。方便而全面的服务可以使用户,特别是学生对平台产生好感和依赖性。
22 系统组成
221 学科专业系统
根据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分类、课程设置、研究方向、研究课题等,依托不同院系、学科专业和研究者,包括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授课教师及各个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人员,确定学科专业的总体依托与个性化依托。
222 服务中心系统
根据不同的服务内容建立各服务中心,包括信息发布服务中心、信息共享服务中心、信息查询服务中心、用户互动服务中心、个性化服务中心和校园及社会生活服务中心。
223 技术支持系统
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服务平台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服务的软硬件基础条件分析、用户需求类型分析、操作系统分析、资料库建设、系统日常维护与更新、系统故障检修与排除、系统链接等。
23 保障措施
231 师资培训
(1)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具有业务素养、道德水平和网络技术的专家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这些教育工作者应该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理念,具有主动提高新型媒体的使用技能的主动性,对于网络环境下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对新鲜网络词汇与话题有敏感度,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深刻的了解和分析,对网络环境的净化与监管有自律,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
(2)学校也应提供信息化技术的培训,对于教师使用和学习网络技术提供支持与帮助。学校还可以通过教师大赛等竞技手段促进教师对网络教育的兴趣和对个人教学手段的提高的愿望。
(3)对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课程与课本的体系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干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教师应该将传统的课本与新媒体中的图片、视频、音频等相结合,以改变学生对这些传统课程产生的枯燥、乏味之感。同时考察的方式也应该突破过去的笔试对学生知识点记忆进行检查的单一形式。而应该扩展为让学生自己通过校园网和手机网络查找相关资料和参与观点讨论与分享。
232 学生教育
(1)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校园网和手机网络平台中的主人翁感。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也体现在校园网的建设和手机网的软件开发等方面。应该培养学生对校园网平台建设的参与性,并通过一些活动鼓励和奖励为校园网建设做出贡献的学生。学校为学生的智慧和精力的发挥与释放提供机会,也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
(2)要引导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自我管理。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表现是其思想的体现。在网络中的身份的模糊性往往为行为者带来某种“安全感”和叛逆的冲动。利用网络教育是更深层更直接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的体验。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知识和道德的引导,从而使大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获得道德感的构建,并学会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管。
(3)要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学生通过网络教育扩大了人际交往的空间,能更好地提升交往能力,获得健康的心理。为了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获得提高,首先要保证他们的心理健康。网络具有交流的多边性特点,在这里,学生既可以与专家交流,又可以与同龄人和具有相同问题的学生进行交流,对于及时解决问题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的心理互助,对于纠正自我认识的偏差,克服负面情绪的影响有积极作用,能帮助学生重新找到自我、发挥潜能。大学生的健康的网络行为也将有利于全社会网络净化的环境的实现。endprint
233 学校网络环境建设
在当前的高校中,新媒体的环境建设主要包括校园网和手机网络平台的建设。新媒体在高校的充分利用离不开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网的建设,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学生进行近距离接触的重要平台,是将社会主义主旋律文化进行广泛传播的重要渠道。因此,加强校园网的与时俱进的内容建设和网络安全的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得以顺利展开的重要途径。
(1)需要监控网络信息。使用信息过滤法,通过学校的网络服务器来净化校园网,并过滤外网信息,控制住不健康的信息的流入。具体实施可以在网络中心设置信息过滤系统,对外网进行分级,加强对信息访问范围的控制,对非法的代理服务器进行法律管制,同时加强学校网络监管部门的建设,及时处理用户的投诉和对不健康网站及信息的报告,发挥所有使用者的力量,共同建设一个绿色的校园网络环境。尽管我们无法对社会的大环境做出全面的控制,但是起码要努力控制高校校园的网络环境。
(2)对使用校园网络的IP地址进行监控。对于校园网的使用采取网络实名制,运用安全证书认证、密码设定和防火墙等手段来将网络安全的技术手段和行政手段结合起来。通过综合判断,引导网络使用者对健康信息的获得,和控制错误及有害信息的扩散。要保证教育工作者和高校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下进行思想政治学习和交流活动,保证对信息的取舍和对网络行为的监控。应该牢记“思想教育的过程,从特定意义上说,就是思想信息的流程。思想信息的获取则是这一流程的开始,虽然它的储存、传递和表现需要借助于语言、文字和人的行为,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和从事实际活动的人。”[6]
在新媒体时代,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学习必备的综合性媒体。而高校学生更是手机网络的忠实用户群体。大多数学生都是24小时“机不离身”、“网不离机”。甚至在课堂当中也有很多学生在随时刷屏,QQ聊天和微信交流都不离线。对于学生对手机的依赖,与其“堵”,不如“疏”。如果能将手机网络与校园网绑定,就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手机的网络,进行电子书的阅读和互动作业的完成等学习任务,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学活动和对学生及时的教育的时效性。
3 结 语
在网络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获得信息资源具有丰富、快捷和方便的特点,这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教育工作者依托学校网络平台的建设,积极关注新的教育形式和与现实相结合的思想政治动态,灵活地将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相结合,才能处于教育、教学的前沿,发挥高等学校教育对全社会教育的主导作用。网络环境可以为学生和教育者提供真正的感性发展空间,发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并提高被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和管理的能力。同时,信息也在不停传播中潜移默化地对用户发生作用[7]。
高等院校应当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平台的建设与跨学科的研究相结合,将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传播学和信息技术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比较和综合,充分而合理地利用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革,建设新媒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服务平台。同时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不断充实与更新维护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各高校还可以进行校际联合,进行优势互补。这将有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道德发展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参考文献
[1]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2.
[2]孙一凡,兰月新,张鹏,等.基于社会燃烧理论的网络谣言风险对策研究[J].现代情报,2015,(5):14-19.
[3]申明.互联网:德育制度变革的教育场域[J].思想政治教育: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9,(5):88.
[4]张亚莉,鲁梦华,徐飞.基于文本分析的微博博文影响力实证研究[J].现代情报,2015,(2):23-27.
[5]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1.
[6]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0.
[7]王小立.微信传播建模分析[J].现代情报,2015,(7):53-56.
(本文责任编辑:马 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