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赫哲族在抗日战争中的革命精神

2015-12-15杨光

党史文苑 2015年22期
关键词:革命精神赫哲族抗联

[摘 要]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对赫哲族实行了残暴的殖民统治。饱受摧残和压榨的赫哲族人民并没有屈服,反而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志更加高涨。他们勇做黑龙江上侦察兵,运用民族优势解决东北抗日联军的衣食之忧,自发组织本民族民间抗日团体,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赫哲族人民坚持抗日,用生命和热血为中国抗日斗争史谱写了光辉一页,体现了英勇伟大的革命精神。

[关键词] 赫哲族 抗日战争 革命精神 抗联 东北抗日义勇军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东北后,即把侵略魔爪深入到赫哲族地区。由于赫哲族居住地区毗邻苏俄,所处地理位置具有特殊性;又因赫哲族民众骁勇善战,被称为“通古斯的雄族”[1]p143。日本侵略者对其采取民族灭绝政策,致使赫哲族遭到残酷打击,人口数量急速减少。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赫哲族人民没有退缩,他们“从帝国主义蹂躏东北边疆之日起,就有很多人参加了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等反侵略的斗争行列”[2]p148,在抗日战争中体现了英勇伟大的革命精神。

一、坚持抗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所谓的革命精神或称为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一般认为,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人民军队本质的表现,是人民军队克敌制胜的重要精神因素,也是人民群众战胜一切敌人、克服一切困难的强大精神力量。正是革命精神的激励,祖国东北边陲的少数民族赫哲族才能够坚定信念,坚持抗战到底的决心。

赫哲族是东北古老的少数民族,祖祖辈辈以渔猎为生。虽然人数少,却素有光荣革命传统,在清朝沙俄入侵时期,即使赫哲族男子全都外出迎战,仅剩妇女老幼,但赫哲族妇女也毫无惧色地勇斗外敌。牙牙学语的赫哲族儿童的启蒙教育就是以英勇无畏的“莫日根”(赫哲语英雄)战胜一切丑恶势力为开始的,赫哲族的民间艺术史诗——伊玛堪也多以莫日根勇斗敌人、复兴民族为典型的题材。

在日本帝国主义践踏家园之际,面对配备精良武器、战斗力强大、凶残无比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人数少、没有什么武器配备的赫哲族民众在敌人面前则显得十分弱小,但是他们始终坚持抗战,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力挽民族危亡。这正是其抗战到底的革命精神的充分体现。

为了反抗日本侵略者,赫哲族民众根据不同的情况,比如敌方力量的大小、作战能力的强弱,采用不同的斗争方式。若是敌弱我强,则充分利用有利时机,采取突然偷袭的方式,直接打击日军。1945年,被驱赶至三部落的赫哲族民众对日军的行径恨之入骨。当得知将有一个臭名昭著的日本军官携带家属途经地势险要的青龙山时,他们认为是打击日本侵略者的绝好时机,因此便集中力量奔向青龙山,一举将其全部歼击,给予日本侵略者当头一棒。若是敌强我弱时,他们则迂回避敌、借机行事。“1945年秋一队日本侵略军途径三部落,奔向青龙山,欲找赫哲人做向导。赫哲人见敌人队伍很多,难以下手聚歼,但又不甘心给敌人带路,便都逃至深山中。日本侵略军无法,只好盲目穿行迷途,困在深山里。不久,这伙敌军被苏军俘获。”[3]p64

即便在完全被日伪所控制、民族生存已成为首要问题的情况下,赫哲族人民也没有丧失斗志,而是调整斗争方式,在精神上号召本民族不能屈服,时刻牢记日伪的残暴统治。他们用悲伤的民族歌曲即“嫁令阔”来抒发其哀愁与悲愤,鼓舞赫哲族不能倒下,寻找机会进行抗争,获得民族重生。久经风霜的赫哲族老人轻轻吟唱,“从呻吟悲叹中编出本民族罹尽苦难生活的歌曲,以示反抗”。其内容大意是这样[3]p64:

难忘的伪满康德八年呀!

矮个子(指日军)强迫我们赫哲人归部落,

抛家弃业,扶老携幼,

哭着走那人迹罕见的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

与此同时,赫哲族仍采取各种方法进行斗争。“八岔屯的赫哲人用斧头接二连三地劈死伪警察,投奔抗联屡有发生。不少赫哲族的优秀儿女参加抗联,积极支援并掩护抗联战士,为抗日战争做出了贡献。”[4]

二、发扬国际合作的革命精神

由于赫哲族是传统的渔猎民族,世代居住地区为中苏(俄)漫长的国界线附近,因此赫哲族经常在中苏(俄)国界江上来回摆渡捕鱼,受“苏俄的影响甚深”[5]。另外,由于历史上的不平等条约,“一部分世居于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原属于中国境内的赫哲族被划归为沙俄的管辖区,这样使其由原先单一的中国国内少数民族而变成了跨中俄两国国界的民族”[6]p4-5。这种在中苏边界上长大的经历,使赫哲族能够充分发扬国际合作、共同抗日的革命精神。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赫哲族家园后,许多赫哲族民众纷纷渡江至苏联境内充当侦察兵继续抗日。当时“有些赫哲人和汉族人民一起,为避免日本侵略者残害,过江逃到苏联境内”[7]p17,其中赫哲人不在少数。“由于赫哲人均沿江居住,每户有船并可随时划行,在日伪控制过江疏漏之际,乘其不备渡江之人时有发生。仅以额图为例,先后渡江北去者即有八户之多”[8]p175。

1939年,八岔的赫哲族群众董贵喜、董贵福、毕发祥等人到了界江对面的苏联红军军营里,当上中苏边界线上的侦察员,他们“经常到抚远、同江、萝北、佛山等国境线一带,搞侦察活动,为苏军解放东北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军事情报”[9]p142—143。为纪念这些赫哲族抗日侦察兵具有的国际团结合作的革命精神,1945年9月2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对董贵喜、董贵福、董贵寿、毕发祥、毕清林5位赫哲族抗日侦察兵授予当时象征着最高荣誉的斯大林奖章各一枚,以鼓励他们杰出的国际主义精神。

三、发扬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

东北大半年都是白雪皑皑,在这种情况下迅速地寻找食物和衣物,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日伪采取“集中并屯”政策彻底切断抗日联军和老百姓之间的“生命线”的那段时间。在革命处于危难之际,赫哲族的民族优势显现出来。东北抗联干部深知赫哲族在捕鱼和狩猎方面十分在行,就经常安排赫哲族战士或群众去捕鱼、狩猎以解决后方保障问题。“这年狍子多,我们赫哲班出去几个人,绕一圈回来就搞它十几只。大家围坐火旁,烤着狍子肉,吃得蛮香,一天的疲劳就忘得一干二净”[10]p30。渔猎不但可以获得急需的食物,还提供御寒保暖的衣物。东北抗联通过赫哲族祖传的鱼、兽皮加工技术,制作各种鱼皮衣帽或兽皮大衣解决斗争中的实际困难。“鞋帽问题,由我们赫哲族战士进山打猎,打到野猪、狍子,肉当饭菜吃,再把皮张熟好,野猪皮做靰鞡,狍皮做帽子。”[11]在艰苦卓绝的东北抗联斗争中,赫哲族充分发扬了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endprint

四、发扬独立自主的革命精神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残酷的殖民统治以及吸食鸦片毒害,数百人的赫哲族仅剩下不足百人。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赫哲人没有“等、靠、要”的惰性,而是发扬独立自主的革命精神。

1932年5月,日本侵略者逼近同江县街津口村的赫哲族家园,素有反抗精神的赫哲族纷纷抗日。许多不愿意当亡国奴、奋起抗日的其他民族的革命志士,也都赶到街津口与赫哲族并肩斗争。这些爱国的仁人志士人数越来越多,抗日情绪也逐渐高涨。这种形势急需把这些抗日力量组织起来,因此“在路永才团长的支持下,成立了‘红枪会‘黄枪会等武装抗日团体,总人数在二百人之多,每天进行操演比武等练兵活动,抗日的气氛非常浓厚”[10]p22—23。这些自发性组织在与日军交战中取得了不俗战绩。例如,同江头村的“红枪会”就曾多次成功袭击过日军的运兵车。由于没有统一的战斗思想和革命纲领,同时配备的武器装备不佳,这些自发性组织最终溃散。

1935年,日军由鹤立岗出发,袭占老粮台,赫哲族傅金山带领包括三四名赫哲族战士在内的抗联义勇军战士,与日军激战两个多小时,打击了日军的嚣张势力。傅金山在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到1936年6月,这支由赫哲族和汉族自发组成的抗日联军已经发展到50多人,成为当地抗日战争队伍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总之,赫哲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在抗日斗争中得到充分体现。正是这种宝贵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赫哲族人,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拼搏进取,不断取得革命和建设的新胜利。

参考文献:

[1]乌居龙藏、汤尔和译.东北亚洲搜访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

[2]赫哲族简史编写组.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赫哲族简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3]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少数民族编写组.中国少数民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

[4]杨光,张云燕.地缘因素在伪三江省“满洲移民”的作用初探[J].兰台世界,2013(10).

[5]杨光,高乐才.伪满洲国时期日伪对赫哲族的殖民统治[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4).

[6]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黑龙江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黑龙江省饶河县西林子乡四排村赫哲族情况(赫哲族调查材料之三)[R].内部发行,1958.

[7]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辑委员会黑龙江省编辑组.赫哲族社会历史调查[R].牡丹江: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7.

[8]哈普都·隽明,黄任远.赫哲族人物传[M].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6.

[9]郭晓华.佳木斯地区历史文化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佳木斯文史资料(第5辑)[C].佳木斯市政协(内部发行),1986.

[11]哈普都·赵坤宇,哈普都·赵征宇.论赫哲族在抗日斗争中的作用,http://www.manchus.cn/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730。

责任编辑 张荣辉endprint

猜你喜欢

革命精神赫哲族抗联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赫哲族滑爬犁的演化及在赏冰乐雪活动中的应用
赣南中央苏区美术文化内涵研究
论赣南苏区美术文化在苏区革命精神的呈现
黑龙江省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保护项目现状解读
一个抗联老交通员的老区梦
传承革命先辈精神 创小班化教育特色
赫哲族
东北抗联的著名将领李兆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