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探索与研究

2015-12-15郭向明邓戎殷立雄郝亮田清章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48期
关键词:联合培养优化对策产学研

郭向明 邓戎 殷立雄 郝亮 田清章

摘要:在新形势和战略机遇期,陕西作为科教大省,做好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将对本省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产生重大影响。本文拟就陕西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展开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对陕西产学研合作起到推动作用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产学研;联合培养;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158-03

经过多年理论研讨和社会实践,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是行之有效的,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促进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交叉融合,产生了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它专门强调促进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在新形势下,陕西作为科教大省,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情况,如何做好产学研合作,尤其是联合培养研究生,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本文拟就陕西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这一问题展开分析。

一、陕西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现状分析

1.基本概况。陕西是科教大省,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是陕西省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单位。2012年,全省共有高等学校97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79所。全年招收普通本专科学生32.71万人,在校学生102.63万人;研究生招生3.13万人,在学研究生9.43万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6.5万人,在校学生19.88万人。目前,陕西地区共有博士、硕士授权单位56个(普通高校25所,军事院校6所,科研院所25个),其中,博士授权单位29个(普通高校20所,科研院所9个)。经过第十一次学位授权审核工作,我省新增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7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33个,至此,我省共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7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48个,有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23个,基本涵盖了所有的学科门类。陕西已成为全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1]科研院所作为陕西省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拥有着丰富、优质的科技、教育资源,培养了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为我国航空航天和国防科技与国家安全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陕西省26个科研院所共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1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6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招收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拥有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研究生导师1439人,在学研究生120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49人、硕士研究生856人;近三年来,获得国家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1254项、到款科研经费81亿,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1060人,授予博士、硕士学位1018人。这些单位的导师和研究生主持和参与了大量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型号的科技攻关与创新工作,尤其是为我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研制以及嫦娥绕月探月工程计划的建设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成为我国航天航空科技和重大武器装备的中坚力量。陕西高等教育正在由高教大省向高教强省发展的新阶段,人才培养质量也不断提高,专业建设取得较大进展。陕西高等教育的长足进步为高校和科研机构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也为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等重大战略部署的推动下,陕西省针对经济结构特点和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现实,提出培育新支柱产业的战略举措,积极发展汽车、电子信息、航空及航空服务、文化、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产业,同时继续推动能源产业高端化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深入实施“一市一策”举措,产业、区域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的效果不断显现。2013年,全省新增中小微企业3万户,非公有制经济占比又提高一个多百分点,延长集团成为西部首家世界500强。尤为可喜的是,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533亿元,专利授权量2.1万件,分别增长59.3%和39.8%。这些企业的快速发展也为陕西高校与科研机构积极探索开展产学研合作提供了合作平台和合作基础。

二、陕西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成效

1.政府推动产学研合作。首先,陕西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文件,从制度上保障和推进产学研合作。陕西省出台了《陕西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管理试行办法》,切实提高中小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如建立中小企业的担保体系。陕西出台了《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强调促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它明确以企业为主体,根据企业技术需求来决定科技项目,由企业牵头、组织产学研,用联盟来执行科技项目,以企业的发展绩效来评价科技项目。另外,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陕西省财政厅、陕西省科学技术厅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其中第九条明确指出:建立研究生培养工作站,搭建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支持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支持研究生培养单位主动与企业和行业联合,建设一批校级研究生培养工作站。其次,陕西省经常召开产学研合作的对接会议,政府、高校、企业相关负责人都参会,在会议中了解彼此的需求,达成合作协议。例如,在陕西省“十一五”产学研联合开发成果展示暨2011年交易洽谈会上,陕西省高校技术转移中心、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医学院、陕西中医学院等高校与陕西医药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签订《陕西生物医药产学研创新联盟合作协议》,将为陕西省生物医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三,陕西省建立了专门的产学研合作的中介机构——陕西产学研服务中心,该机构是由陕西省产学研联合会、陕西省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会、陕西省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三方出资共同建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实行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充分利用三方的优势资源和社会化服务职能,根据企业和市场需求,探索和创新产学研中介服务模式,为全省产学研各方构建和营造互动、联合与交流的平台和空间,以推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为导向的产学研开发新格局。中介机构的产生方便了产学研各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及对接,能够有力地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发展。endprint

2.产学研各主体主动搭建平台开展联合培养工作。各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有机结合,突出行业、专业特色,有效对接和整合产学研不同单位优势教育资源,大力建设联合培养基地,建立健全联合培养机制,从而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西安交通大学与平高集团在2013年11月签订了平高—西安交大电力装备技术研究院合作协议书。联合研究院将充分发挥校企纽带作用,合作双方将在科技项目创新、科技人才培养、先进文化建设等方面展开合作,实现双赢。另外,西安交通大学与青岛凯能锅炉设备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传热强化及过程节能装备研发中心”,2014年上半年在青岛正式成立。西安交通大学与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联合培养的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在2009年9月入学。双方合作的主要创新点为:共建实体联合实验室,构建博士生培养平台,促进双方科研交流;优化双方资源,设计联合培养博士生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采用双导师机制,科教结合,探索导师组联合指导博士生的新模式。西北工业大学与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联合培养研究生,双方合作的主要创新点为:以大型飞机等国家重大专项、型号为背景,针对项目关键技术,提炼理论与科学问题,结合需求深入研究,提高解决关键技术的能力与水平;以具体型号为牵引,采取针对性培养,提倡研究生与导师联合攻关的模式,提出先进指标,运用先进的手段和方法,在更新知识的同时,解决单位急需解决的问题;以研究生创新培养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为依托,以创新实践为根本,提出并开发各种新概念飞机、飞艇和直升机等飞行器,特色鲜明;建立了“以研究生为主体,以创新为先导,将科研与创新活动相结合”的新型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西北农林大学依托于本校的特色优势学科,积极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在全国各地建立了10个实验示范站,基地主要分布在陕西,另外在河南、甘肃、海南等地也有。示范基地是学校层面的以大学为依托的产学研培养模式,相关领域的专家在基地里对研究生进行培养。

三、陕西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健全。在国家层面,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产学研合作的指导方针,但是,具体到地方产学研合作配套的可操作性政策法规方面仍不完善,导致政府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政策支持力度不够。陕西在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方面,虽然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是这些政策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不能很好地对产学研合作起到引导和保障制度的作用。

2.产学研合作各主体定位不清晰。目前,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没有专门的法律规定和政策法规,这样,产学研各主体大都是出于利益目的寻求合作,合作形式表现为一次性或者阶段性特征,难以长期持续和有效运转,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在合作前缺乏有效评估和调研,各方的定位和需求是否一致、最终目的是否存在差距等问题,存在一定的短视现象。

3.产学研合作培养平台功能单一。产学研合作形式单一、合作层次低是产学研合作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高校的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的意识还不强,在产学研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坚持以传统的教育方式为主,缺乏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较多产学研合作的方式是以委托开发的形式为主,学生不能直接参与其中,没有形成应有的互动效应,导致合作层次浅,合作形式单一,已经不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产学研深入合作的发展趋势。

四、开展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的优化对策

1.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和统筹协调实施过程。陕西省在推动产学研合作方面做出了较大成效,形成了很多较为突出的典型案例和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是,目前,关于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散见于教育发展规划、科技政策、技术创新政策等文件中,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政策文件。因此,陕西应该尽快建立起专门针对产学研联合培养的政策法规,明确产学研各主体的权利义务、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配、产学研经费来源、绩效评价等内容,真正保护产学研各主体的利益。

2.搭建分类分层次的产学研主体合作平台。陕西政府应引导在陕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这样才会形成特色鲜明且各取所需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同时,区分不同类别的研究生,比如,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根据教育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需求,真正通过产学研联合培养平台实现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做好构建高校分类分层次建设体系,引导高校明确合理定位和发展目标,确立细分领域的任务和保障措施,真正实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有效对接,即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与陕西省经济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

3.整合和优化产学研各主体已有的研究基地。高校研究生教育,近年来规模快速扩张,造成了教育资源紧张和发展失衡。因此,开展产学研结合,充分利用产学研各主体的研究基地,主要有:各类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共建基地、培训中心、研发中心、生产实践基地等,加强资源整合,有利于合理配置科研和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因此,陕西高校、院所、企业三方应认清各自优势和不足,加大合作力度,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更加有利于提高创新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同时,通过各种平台,加快实现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模式多元化。

同时,建立产学研各主体责任权利体系和考核体系,逐步量化各类主体的贡献和利益分配,真正把各自优势资源做到共享,保障参与各方的合作共赢,从而保证各类合作平台能够健康有序且长效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陕西省教育厅研究生处.全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状况调研报告[R].西安,2013.

[2]田露.北京高校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政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

基金项目:本研究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陕西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编号:2013KRZ11)的资助

作者简介:郭向明(1981-),西安理工大学,工程师;邓戎(1966-),西安财经学院,副研究员;殷立雄(1974-),陕西科技大学,高级工程师;郝亮(1982-),西安工业大学,助工;田清章(1985-),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助工。endprint

猜你喜欢

联合培养优化对策产学研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校企高端合作 培养创新型工科博士
浅析《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机器人大脑”双培计划实施
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优化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问题简析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