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州市区道路沿线寺庙景观整治分析

2015-12-15梁虎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福建福州350118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寺庙景观建筑

梁虎(福建工程学院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福建 福州350118)

福州市区道路沿线寺庙景观整治分析

梁虎
(福建工程学院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福建 福州350118)

福州市区道路沿线寺庙类型多样,景观特色突出,是城市街道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治道路沿线寺庙景观环境时,可以从维护寺庙自身形态的统一美观和协调与邻近建筑及环境的过渡两方面着手,通过对寺庙建筑群的有序整理,提升和改善周围环境,从而实现统一协调的城市景观,突出城市的历史人文形象。

街道景观;整治;寺庙;历史人文;福州

历史上福州地区宗教繁盛,佛教、道教、民俗宗教及伊斯兰教在老城区均有建筑遗存。1987年,有6所福州佛教寺院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其中市区有怡山西禅寺、金鸡山地藏寺[1],建于北宋的华林寺和福州府文庙。华林寺大殿被誉为国宝,福州府文庙保存较完整,是省级重点文物。除这些作为文物保护的重点寺庙外,市区还散布数量较多的一般宗教建筑群。这些传统风格的建筑群作为现代城市的对比因素,深刻影响了城市景观,尤其是城市道路沿线景观。城市道路沿线寺庙由于独特的建筑形态,既丰富了沿线景观,也成为空间处理的难点。鉴于道路沿线寺庙及周围环境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利于其视觉形象的问题,讨论城市道路沿线寺庙的景观整治有助于统一多样的城市街道景观建设。

1 市区道路沿线寺庙形态特征

福州寺庙既包括大众熟知的佛寺、道观,也有数量较少的清真寺、文庙,还有数量较多的民间信仰场所,泛指传统意义上的祭祀建筑。福建历史上除建有各种正统宗教场所外,还兴建有妈祖天后宫、水部尚书庙等地域特色庙宇。这些宗教建筑体按照较为稳定的形制,采用地方传统工艺,呈现在城市各个历史聚落区域内。

就建筑单体而言,这些寺庙建筑种类丰富,包含了殿、厅、堂、楼、阁、塔、廊、庑、亭等中国古代所有单体类型,代表封建社会最高等级的重檐歇山顶、庑殿顶建筑常用作祭祀主体建筑。道教宫观还使用了牌楼、阶梯式大门等独特组成部分[2]。遵照封建礼仪秩序,各建筑单体按照主次关系,沿中轴线,坐北朝南布置,从而形成起伏变化的纵向形体轮廓。在建筑色彩方面,无论是佛教建筑、道教建筑,还是文庙、民间信仰场所,都使用大量红、黄等鲜艳的色彩。围墙、柱子、门窗、墙体等部分主要使用红色涂料或者红色石材、砖材,佛教寺院主体建筑屋顶常使用金黄色筒瓦,在南方绿色占主体的空间背景下,鲜艳色彩的庙宇建筑分外显眼。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明显,就连部分佛寺也采用了传统民居的形式,屋顶对建筑形象的作用让位于山墙[3]。福州的封火墙富有鲜明直观的形象,轮廓或圆或方,曲线多变,随各主体建筑高低进退,错落有致,显得活泼、流畅、自然,封火墙的特色在民间信仰庙宇体现得最为完整。木雕、石雕及漆器等福州传统特色工艺运用在庙宇的墙壁、柱子、栏杆、藻井、门窗等部位。受到闽南地区注重装饰的影响,泥塑及剪黏工艺也在部分庙宇屋脊上使用,鸱吻、宝顶、龙凤、人物、动物等被赋予生动的形象。在现代建筑技术催生下及受到城区用地的限制,部分庙宇新建建筑采用阁楼的形式,竖向发展,在同一栋建筑内部实现多种功能,改变了传统单栋建筑安排单种功能的模式,群体形象显得更为紧凑。

古代城市通常以南北方向作为城市主要轴线,主要道路也多以南北纵向的方式贯穿城市。现代城市规划虽然强调了城市东西向的道路连接,但对于历史城区传统格局采取保护方式。由于寺庙建筑群体基本按照南北轴线纵向发展的模式,因此在城市南北向道路沿线上,可以更多地看到寺庙建筑群纵向起伏的轮廓及其背景,在东西向道路沿线往往只能看到寺庙的大门,且东西向多为城市支路,不便于看清建筑的正面形象。一些位于交叉路口及沿街开敞地段的庙宇提供了多个展示角度供路人欣赏。但总体看,由于寺庙高墙深院思维模式的影响,寺庙外围院墙阻挡了人们大部分视线,在城市街道上能够看到的主要是建筑的屋顶部分、整体轮廓及局部细节。

表1 市区道路沿线主要寺庙简表Tab.1 List of the temples along Fuzhou urban roads

2 市区道路沿线寺庙存在的景观问题与景观整治方向

2.1 存在的问题

市区大多数庙宇处于传统聚落区域,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寺庙不仅在场地方面,而且在空间形体上受到周围建筑与环境的胁迫。部分寺庙周围杂聚了各种年代的建筑体,有简陋的混凝土建筑、木构的传统民居、临时搭建的附属建筑,还有贴着瓷砖的20世纪80年代建筑及大面积玻璃幕墙的现代建筑,整体形象混乱(图1)。周围一些建筑已经严重老旧,影响内部使用,且部分使用者环境保护意识薄弱,造成街区环境脏乱。由于整个街区没有得到彻底的整治,一些市政设施,如电力、通讯设施直接安置、暴露在道路沿线视线范围内,进一步增加了环境的混杂。部分城市重建区域,高楼林立,新建筑在形式、色彩各方面都与寺庙缺乏联系,寺庙建筑就像城市遗弃的部分,不合时宜地残存在高楼的脚下。还有的庙宇周围留存了一定的城市闲置用地,暂时作为停车场、临时建筑场地使用,不能与庙宇建筑群共同形成连续的城市道路景观。

图1 文庙周围环境状况Fig.1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of Confucius temple

一些庙宇建筑自身部分也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较为突出的方面是私搭乱建,为了一时的使用需要,破坏了整体形象,扰乱了内部原本秩序井然的空间格局。在寺院的边边角角临时搭建简易用房,用作仓储、住宿及电力设施安置,按照通俗形式搭建的焚化炉,还有沿外墙设置临时停车场。这些临时建筑虽然切合了目前的功能需要,但是由于建造简陋,缺少艺术形式,影响了建筑群体的观感。在主要建筑体增加的附着物直接影响街道景观,有些庙宇在建筑一侧安装简易棚架,使用色彩鲜艳的遮阳棚作为连接通道,严重破坏群体的历史氛围。建筑维护方面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各个寺庙建造的年代和使用的建造技术各不相同,维修的原材料有的已经很难找到,只能使用相近的材料修复损毁部分。在维护的过程中,维修技法粗劣,新旧内容分界过于明显,一些明显不合适的材料被使用,都造成视觉污染。尤其是色彩使用上,部分维修内容由于色彩过于明艳,不仅与周围环境严重不协调,而且产生了喧宾夺主的印象(图2)。还有部分寺庙作为复建建筑,建筑整体艺术感差。

图2 大觉寺街景Fig.2 The street sight of Dajue temple in Fuzhou

现代城市交通对道路沿线景观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道路路面宽阔,从沿街对面看寺庙群体,更多的背景内容被摄入视野,背景存在的不和谐问题容易被发现。同时视点也变得多样,根据乘坐的交通方式不同,视平线有所变化,导致观看到的内容不同。贴近庙宇的人行道,部分受到城市交通的挤压,加上行人量的增加,影响观赏的舒适性。

2.2 景观整治的方向

首先是维护寺庙群体空间的原有秩序,杜绝内部无序的建设行为,保持整体形象的协调统一。进行内部空间秩序的梳理,使各建筑单体均处于合理的位置上,摈弃空间无序、杂乱的部分,通过内部的有序反映到沿街立面的美观。考虑景观单元的形成,根据视景变化的状态和描述分析,景观单元是街道景观的节点,对街道景观有重要作用。景观单元内部元素具有相对一致和视觉相似,这部分空间的景观感知和视觉流与其他部分有明显区别[4],街道寺庙景观单元自身要具有完整性、统一性。

实现与邻近建筑及环境的协调过渡是道路沿线寺庙景观整治的外延。寺庙建筑群体一般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整体形象与现代城市建筑及环境存在冲突,通过合理方式,从传统风格逐渐过渡到现代城市环境,实现多种景观元素的相互融合。协调过渡要考虑经济、社会、土地代价的合理性,这些城市道路沿线寺庙有相当部分不属于文物保护单位,建筑仅具备宗教价值,不宜按照文物保护规则对周围环境进行景观控制。实际操作要简易、可执行,过渡方式只有容易操作,大众才会乐意接受,后继维护也能持续。同时要体现发展变化的思维,能够结合整个区域的远景规划,提早做好空间协同发展准备。

3 城市道路沿线寺庙景观整治的方法与措施

3.1 寺庙本体的整治与维护

以各类型寺庙标准规制为依据,按照“留出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的思路进行寺院内部空间、景观整治[5]。对寺院内部进行整理,清除已经没有必要性的临时建筑,对具备当前使用需求的加建建筑进行空间秩序和外部形象分析,确定是否保留。如符合要求,对这部分加建建筑进行外观形式改造,使其更充分地融入群体建筑形象。福州寺庙建筑群受到传统民居纵向多天井式布局风格的影响,寺庙内部空间紧凑,单体建筑通过檐廊相连,整体感较强。临时建筑需遵循原有空间秩序,充分利用地域建筑艺术,完善传统的合院式布局。寺院内部的植物、其他构筑物也需要按照空间美学的要求进行整理,凡是不符合整体风貌要求的一律清理。尤其是植物,受湿热气候影响,福州城市绿化植物往往体型高大,树荫浓郁,四季常绿,一些寺院自然生长的榕树、樟树过大的树冠遮挡了建筑群,影响了沿街感知。对这些过大的植物有必要进行合理的修剪,按照街景美观的需要进行疏伐。寺院内部根据空间大小种植合适的植物,考虑树木进入壮年期的形态特征对群体形象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寺院内部种植桂花、茶花等体型较小的宗教常用植物,在与非宗教建筑邻近的界面位置种植少量高大乔木。综合分析寺庙沿街建筑轮廓形象,完善整体轮廓的起始、高潮、结局各部分,根据轮廓线的完美需要适当复建或清理部分建筑体。位于城市南北向道路一侧的寺庙建筑群,群体建筑纵向延伸轴线与城市道路平行,整体轮廓的高低起伏通过不同等级建筑的高矮、体量变化形成,这种变化宜舒缓和谐,主体建筑形象突出。如若建筑只有正立面邻近街道,考虑适宜的入口小广场,保持主入口视线开敞,强化门厅或门楼的建筑形象及文字标示,突出门楼的柱子、斗拱、传统屋顶、鸱吻、宝顶等建筑细部构件。

在后期维护方面,要制定日常检查、修复计划,周期性进行外立面清洗、重刷涂料、更换破损门窗格栅,做到始终处于“旧貌新颜”的状态。经常性的维护有利于维修技术和材料使用的连续性,同时也能保护主体建筑,延长各组成部分的使用年限,避免经历常年破损,突然进行维修带来较大差异性变化。同类寺庙建议联合组织维护修缮,加强传统工艺的交流与传承,聘用固定的工匠,为这些传统工艺的传承者提供稳定的工作收入。

3.2 寺庙周围环境的提升与改善

环境改善从空间整理着手,拆除危旧民房和临时建筑,重新安置沿道路裸露的电力、通讯、公共设施,对自由生长的树木进行园林模式梳理,完善环卫设施,清理空间死角。改善环境就要使寺庙所在的区域干净整洁,无论是路灯、树池,还是地面铺装都需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布置,沿人行道的其他用地围墙和寺庙的围墙最好能取得统一,考虑青砖灰瓦或白墙石勒脚等福州传统围墙形式。减少邻近环境中的污染源,如邻近店面产生的污水、废气,尤其是具有较大量时,考虑禁止某些商业活动使用。

周围建筑改造方面,对外观陈旧破损的传统风貌建筑,进行立面清洗,重新涂刷或更换外墙材料,更换破损、残缺的建筑构件。对一些建筑质量较好的中低层现代建筑进行同化处理。根据格式塔心理学,那些明显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距离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知觉组织在一起[4]。寺庙周围与寺庙群体体量相当、高度接近的现代建筑宜适当加密,通过采用类似色彩或地方传统色彩,同时在建筑屋顶、墙体、门窗、栏杆及细部装饰上采用传统建筑语素符号,使这些建筑与寺庙建筑群具备一定的共同特征,实现整体视觉的和谐统一。对于周围高层建筑及风格过于突出的邻近建筑,考虑使用遮挡、隔离与作为背景三种方式进行处理。遮挡方式主要是利用院内或围墙外部的高大乔木形成视觉屏障,根据人们沿街视线中破坏视景的高层建筑出现的位置,通过视线仰角关系确定乔木的种植位置和株高要求,通过绿色植物最大限度减少突兀性高层建筑在街景中出现的面积。福州市区有榕树、樟树、芒果树、荔枝树、秋枫、白兰等多种高大常绿乔木,通过孤植、列植及成片种植可以较好地起到对背景高层建筑的视线遮挡作用。遮挡方式也可以利用与寺庙具有共性的建筑物、构筑物,如在高层建筑前方改造或新建一定高度建筑,对这些建筑物或构筑物外观进行传统风貌处理,屋顶平改坡,建筑局部添加传统构件,墙面增加装饰符号,形成寺庙传统风貌建筑群与现代高层建筑之间的过渡部分。隔离方式是从空间距离角度考虑,利用城市道路、河流、公园、绿地及其他城市开放空间分隔开高层建筑与传统风貌建筑群,隔离方式需从街区用地规划的角度出发。一些作为文保单位的寺庙,通常划定景观风貌过渡区,通过圈层式保护,实现传统风貌与现代建筑环境的隔离。作为背景方式是根据图形与背景的视觉原理,考虑传统风格建筑多细节繁杂,整体感强,而现代高层建筑往往形式较为简单,且重复出现,通过合理位置排布,形成寺庙建筑体的背景,从而突出传统建筑的形式美。作为背景的高层建筑需有一定的密度,色彩明度不可过高,少用暖色。

根据芦原义信的《街道美学》理论,为了方便欣赏沿街寺庙建筑群,人行道宽度至少要在3 m以上,极力限制遮挡第一次轮廓线的第二次轮廓线[6],即减少围墙或树木对寺庙建筑实体的遮挡。现代城市道路,主干道宽40~45 m,次干道宽20~25 m,一般支路14~18 m。考虑从街对面观望寺庙建筑,45°作为仰视视角的上限,不计算人的视点高度,那么主干道、次干道及支路分别能看到的视景高度上限分别为45、25、18 m,视景高度上限以下范围内的视觉元素是景观整治的主要内容。同时考虑建造寺庙公园,在其周围开辟街头绿地、小广场,提供展示空间,形成社区活动中心,如图4。

3.3 突出所在区域社会人文特色

市区寺庙所在区域多数曾经是城市历史街区或先民聚居地,寺庙对街区或聚落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空间和精神意义,区域范围内往往历史文化遗存丰富。景观整治要弄清寺庙的历史文化渊源,在社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和承载的历史事件,甚至于区域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通过对场所环境的历史信息解读,深刻了解视觉背后的文化底蕴,突出寺庙的历史形象特征,完善其在社区的社会功能,使景观整治不只是停留在美学感官层面,更切实地与所在社区密切联系,从而延续其一直存续的社会、人文特征,保留社区的文化风貌。

图3 寺庙与高层建筑背景Fig.3 A temple in the background of a high building

图4 南京净觉寺街头小广场Fig.4 The street square around Jingjue temple in Nanjing

4 结语

城市道路沿线寺庙是城市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历经时代变迁,这些顽强生存下来的宗教建筑成为“城市记忆”的一部分,体现了城市的历史与人文内涵。寺庙建筑的传统风貌与邻近的现代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丰富了城市景观内容。

通过对市区道路沿线寺庙的维护与改造,协调传统形态与现代城市的对接,完善统一多样的城市道路景观,从而实现城市历史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注:文中图片皆为自拍。

[1]李小云,彭晋媛.福州佛教建筑概况[J].华中建筑,2009(10):150-153.

[2]梁虎.福州重修宫观主要建筑特色探析[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5,30(3):236-242.

[3]朱永春,陈林清.福州近代佛教建筑传承的文脉现象[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0(5):716-720.

[4]陈宇.城市景观的视觉评价[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52,218-219.

[5]金俊.理想景观[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11.

[6]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64.

(责任编辑:王明秀)

Analysis of temples’landscape renovation along urban roads in Fuzhou city

Liang Hu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Fuzhou 350118,China)

Varied types of temples stand along the urban roads in Fuzhou city with outstanding sight features,which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Fuzhou city street landscape.In the course of the temples’landscape renovation,we can focus on two aspects:maintaining the temples’own configuration’s unity and beauty;attaining harmonious landscape transition from the temples to the surrounding buildings and environment.The purpose is to renovate the temples’buildings in a rational order and upgrade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achieve unified city landscape to highlight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mage of the city.

street landscape;renovation;temple;history and culture;Fuzhou

TU986.45

A

1672-4348(2015)06-0601-05

2015-11-20

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JA15357)

梁虎(1980-),男,湖北南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园林景观。

猜你喜欢

寺庙景观建筑
景观别墅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火山塑造景观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从管理寺庙到监督寺庙*——民国时期宗教立法观念的转变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藏传佛教寺庙管理的思考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春天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