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育人的实践研究*
——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5-12-15田桂菊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武术育人

田桂菊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部,广东 深圳 518055)

高校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育人的实践研究*
——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田桂菊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部,广东 深圳 518055)

通过文献资料法、归纳法、教学实践法,阐释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内涵及武术文化育人的意义,分析了目前中国高校武术课程在文化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及育人途径.并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资源共享课建设、重置武术教学内容、扩大社团规模延展武术文化育人课堂、举办各种中国武术文化讲座及技艺交流活动等实践与研究,实现课程建设与文化育人理念相融合,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武术文化育人体系.旨在高校传统武术文化育人中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为同类院校武术文化育人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经验.

传统武术;文化育人;实践研究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说:“中国的学校教育务必普及中国武术,要硬性规定.如果我们的孩子一直如此文弱,我们的民族不会有光明的未来.”笔者认为,鉴于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存在的问题,高校武术教育中应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作为普通高校武术教育的重点,积极探索武术文化育人的途径及策略,并且在教学中去实践、落实,以期达到武术文化育人的目的.

1 武术文化育人的意义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了要加强大学阶段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以增强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众所周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如果他们丧失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我们的民族将无根可寻、国家将迷失方向[1].而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瑰宝的传统武术,其传承的意义与育人功能不言而喻.

1.1 武术文化的内涵及概念

武术经过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可谓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它是以中国传统哲理和伦理为思想基础,以传统兵学和医学为科学基础,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特点的一项内容极为丰富的运动,是我们民族最独特的人体文化瑰宝.已成为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强健体魄、学习中国文化、养成道德规范、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载体[2].武术文化是以武术具体的动作形态为载体,通过关注对人的心灵能力的整体塑造,通过感性的身体运行形式对人的血气、情感、身躯和欲望趋向进行涵养,并使他们相互融渗、化通,从而使练习者受到一种全面的教化,获得一种新的创新性的文化品质[3].

1.2 武术文化育人的实质

武术具有十分独特和突出的教育功能.在当今社会,武术理论教育,可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和认识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培养道德情操.中华武术历来讲求“教武育人”,始终将“尚武崇德”贯彻在武术教习全过程中.武者止戈为武,武的最高境界是平和、是不争.诸如尊师爱友、互教互学、以武会友、切磋技艺、讲礼守信、见义勇为、不凌弱逞强等品质,注重学生道德人格塑造.这种技道双修,而以修心为先导的武术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的人生指导价值[4].

武术对于修习者有着强烈的约束,习武之人所秉持的正直、勇敢、善良、同情、不畏邪恶等品质是人一生难得的宝藏.纵观历史,许多的爱国仁人志士,其坚定的意志、大无畏的尚武精神和抗暴防身的本领,正是我们今天所倡导、所需要的,也是武术教育应该始终坚持的方向.所以,武术文化育人的实质,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强身健魄,培育爱国主义和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2 高校武术文化育人的现状

高校担负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历史重任.近年来,武术文化育人逐渐成为学者们探讨的课题.针对当前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道德缺失问题,有些学者提出了武术文化教育的一些建议,但大多还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较少进行文化育人实践的探索,高校武术文化育人仍面临着诸多难题.

2.1 武术文化育人途径缺乏研究与实践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大学生缺乏远大理想、艰苦奋斗精神和乐于奉献的意识,,弱化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整体传承.尽管一些学校的武术教学,尝试将武术文化育人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但因缺乏良好的武术文化育人体系、系统的教学方法、手段以及实施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武术文化育人的效果.据在课程网上了解,极少高职院校有武术网络课程,缺乏现代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方式.目前每周2个学时的课堂教学,难以实现精神层面及技术的潜移默化,实践结果通常是虎头蛇尾,不了了之,学生的思想观念并没有太多改变,致使武术教学课程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展示传统武术技能方面的作用受到制约.

2.2 武术教育缺乏吸引力

高校武术教学普遍存在重技术轻文化,传统武术文化知识普遍缺乏,一般只是把武术作为一种纯技术性的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教学与推广,并没有真正把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对学生实施教育.教学内容动作难度偏大,不适宜一般没有武术基础的学生学习;教学模式呆板、教学方法灵活度不够;学校武术组织活动少,武术文化氛围不浓;缺少多媒体教学平台,课下学练难,加之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较少,老师的启发式教育不到位等等,致使学生对武术文化学习感到枯燥乏味.

2.3 武术教学创新不足

教学内容单一老套而且偏难.建国之后,武术被列为学校体育教学项目之一,采用了初级套路教学,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武术融入一些散打教学,目前,部分学校采取中国段位制教程,不过几十年没有太大改变,许多学校仍然是一个套路教一个学期.尤其是国门开放,涌入一大批外国技击项目,例如,跆拳道、空手道、拳击等,还有现代社会高科技电玩、微信,更将大批青少年变成宅男、宅女,极大地冲击了我国的传统项目.因此,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创新武术教学,改进文化育人方式,以推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培育.

3 传统武术文化育人的探索与研究

近年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传承中华武术和文化育人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研究.

3.1 提升课程文化内涵,实现课程建设与文化育人理念相融合

3.1.1 重置教学内容,突出武术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实施中国段位制系列教程.段位制教程是以技术要素为核心,以打练结合为模式,体现了新的推广理念和武术文化的传统回归[5].近两年,学校积极推进段位制教学改革,将剑术和咏春拳纳入教学内容.设置了武术文化理论、拳术、器械、散打、防身术、养生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套路短小精悍.涵盖了武术所有的运动形式:套路运动、搏击运动、功法运动.并设置初级、中级、高级3个不同层次课程进行教学.

选择段位剑术作为器械教学内容,因剑本身颇具魅力,其深厚的剑文化更令人着迷.书以博文,剑以报国,剑已成为古人的文化素养和才能的重要标志与象征,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尚武精神.段位剑术教学开展两年来,学生不仅体验了剑术带来的美感,而且能够在自己学校申报段位,获取段位证书.

拳术选择咏春拳,是考虑它既系中国段位制教程项目,又属于南方地域特色拳种.将咏春拳纳入武术教学内容,可以促进武术拳种流派的传承和发展,加深学生对中国武术的理解和体悟.

3.1.2 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升课程文化内涵

在武术技术传授中,教师将武术文化、武德、武礼渗透到教学中,讲解动作的攻防含义与养生含义,使课程内容更加完善、丰满,更富于吸引力.例如:根据本班学生的兴趣需要,因材施教,编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如果班里男生较多,就设计一个棍术组合,讲解棍的内涵,棍的学习价值,剖析棍的攻防技击含义.同时注重武德教育,未曾习武先习德,把武德内化为学生的品德修养.

3.2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武术活动,形成浓郁的武术文化氛围

围绕武术文化育人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武术活动.一是壮大武术联盟规模,延伸武术课堂.武术联盟由武术队、双节棍社团、散打社团、拳击社团、太极拳社团、咏春拳社团、醒狮社团组成,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后,由指导老师和社团骨干进行组织和训练.学生武术联盟每年筹办一次全校性的“武林大会”,同时从中选拔队员,组阁武术队,代表学校外出比赛、交流,或参加校内外各种表演.二是成立国际武术交流中心,依托学校在国内外办学的良好效应和在国内高校的知名度,与国外多所高校和地方武术协会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近年来培训了600名来自韩、日、美、加拿大、港澳台等留学生,构建了一个具有国际水平的武术推广与交流平台.

3.3 开设社会体育拓展专业武术课程,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开设武术拓展专业,是学校复合育人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旨在培养具有社会武术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够在社会体育领域从事群众性武术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等方面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通过武术拓展专业的学习,目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将使学生日后的发展收到一种另辟蹊径的效果.

3.4 建设武术精品资源共享课,全方位深化武术文化育人

多媒体技术与高科技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武术文化教学打开了革新之门.近年来,武术课程组教师积极拓宽课堂,精心设计课程资源,建设武术资源共享课,使学生学习武术文化有了更多选择空间.本资源课体系科学,内容完整,尤其以原创为主的大量教学资源,使学生通过欣赏自己老师、同学的表演,获得鼓舞,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其主要资源建设内容见表1.

表1 精品资源共享课主要资源建设内容表

4 实施效果

4.1 形成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学生在教学中按照“课前网络预习→课堂精讲→课后看网络(或者将教学视频下载到手机上)复习、在线答疑→参加社团活动、武术队训练→技术考核→武术文化在线测试、提交网络作业”这样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流程来实施教学.体现了教、学、做这一教学理念,构建了课内外一体化的开放式体育教学,即课堂教学(课内)—社团活动(课外)—武术队(课外),使学生能够完整、透彻地掌握技术及武术文化知识,从而大幅度提高文化育人效果.

4.2 利用信息化教学提高了武术教学成效

网络课程共享3年以来,点击率超过48万人次.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使武术文化育人的经验及成果融入和丰富了网络课程内容,同时以此为平台,充分发挥其受众面广、直观性、即时性、强化性等特点,不断完善信息化教学方式,推进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育人教学的改革实践与研究.

4.3 丰富教学内容,有效提升了文化内涵的教学方法及手段

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精华,把武术文化教育与武术练习有机结合起来.选择中国武术段位制剑术、且具地方特色的咏春拳为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需要创编的颇具文化内涵的小组合.既有套路又有散打还有养生功法,丰富和充实了原课程内容.同时通过套路教学中渗透文化内涵、技击教学中渗透武德武理、课堂讨论中武术知识竞答等等教学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不仅深化了学校素质教育,也强化了学生民族意识,提高了学生全面素质.

4.4 推进社团武术活动开展,营造活力四射的校园武术文化氛围

各种武术社团活动及交流中心开展的各种交流、讲座,极大地促进了武术文化在校园的传承弘扬,尤其将武术文化和精神融入校园文化,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也促进了武术文化和精神的传播.有不少武术联盟骨干学生毕业之后在社区从事武术套路、散打、双节棍、太极拳等培训教学工作.同时,学生通过在社团的锻炼,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分子,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激发了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

4.5 构建完整武术文化育人教学实践体系

我校在近10年的武术教育活动中,形成了武术文化育人的一套组织机构,此体系指导和规范了我校教学及武术文化活动,是我校武术教育的开展能够长久持续下去的保证.学校武术文化育人实施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武术文化育人实施结构图

5 实施武术文化育人的启示

5.1 教学内容的合理化是提高学生兴趣的关键

以学生本位思想为指导,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及习武基础,科学、合理设置教学课程,形成具有武术特色的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体系.丰富教学内涵,实现课程建设与文化育人理念相融合.同时利用多种教学手段,特别是利用信息化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武术文化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快更准确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5.2 师资队伍建设的加强是推进武术文化育人的基础

高校的武术师资力量,直接关系到武术教学与文化育人的成效,必须重视和加强武术教师专业队伍建设.一方面,高校要合理设置岗位,通过培养或者引进,充实武术专业教师,提高高专业水平教师的比重.另一方面要经常组织在职教师进行武术业务培训,加强武术的理论知识教育,通过进修、培训、继续教育等形式,全面提高体育师资的武术理论技术水平和传统文化修养.通过说课、听课、评优、集体备课等形式,增强武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另外,还要加强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的能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5.3 有效的组织行为是武术校园文化得以蓬勃开展的重要推动力

武术教育是武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普及学校武术必须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要搞好武术校园文化的宣传工作,将武术活动与提高民族素质和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结合,利用校园的各种媒介,为武术运动宣传造势,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意识,积极参与学校的武术活动.同时,要加强高校武术协会的联谊,充分发挥武术协会联系学生的桥梁作用,积极组织校园武术比赛、武术讲座,举办国际性传统武术文化交流大会,或高校之间联办武术文化节,活跃校园文化,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接受文化的熏陶,形成从事武术学练的良好风气和氛围,努力创造良好的武术文化育人环境.

[1] 传承文化遗产, 创网络文明新风[EB/OL].http://edu. qq.com/a/20060918/000340.htm.

[2] 赵光圣,戴国斌.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选择[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1):84.

[3] 王岗.中国武术:一种追求教化的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7(3):29-32.

[4] 陈福刁.武术文化在高校体育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湖北体育科技,2006(7):11-13.

[5] 张瑞洁.从《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看武术文化传统回归[J].体育文化导刊,2012(3):130.

Teaching Chinese Traditional Wushu from a Cultural Approach: A Case Study of Shenzhen Polytechnic

TIAN Guiju

(PEDepartment, Shenzhen Polytechnic, Shenzhen, Guangdong 518055, China)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induction and teaching practic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nt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Wushu and its cultural background covering aspects such as prevalent problems and teaching methods. Approaches taken in Shenzhen Polytechnic in teaching this course are dealt with including presenting i-course, redesigning the teaching contents, founding Wushu clubs, and offering lectures on Wushu culture and exchange programs. All these measures integrate course development with the idea of cultural education, and form a system giving equal importance to classroom instruction and extra-curriculum activities, aiming to offer a practical solution to promoting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offer some thoughts on the cultural approach to teaching Chinese traditional Wushu.

traditional Wushu; cultural education; practical research

G852

B

1672-0318(2015)01-0070-05

10.13899/j.cnki.szptxb.2015·01, 015

2014-09-13

*项目来源: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校级重点资助项目《武术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与应用研究》(编号:2212J3130020)

田桂菊(1968-),女,教授,研究方向:武术文化与武术教学,主持省级武术精品资源课.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武术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武术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