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典型养老方式下老年人心理状态比较
2015-12-15刘连龙薇胡明利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0069
刘连龙 赵 越 郭 薇胡明利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0069)
3种典型养老方式下老年人心理状态比较
刘连龙赵越郭薇1胡明利(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摘要〕目的比较3种典型养老方式(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养老院养老)下老年群体心理状态。方法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处于不同养老方式中的306名城市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①社区养老方式下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高于家庭和养老院养老(P<0. 01);家庭和养老院养老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得分无显著差异(P>0. 05)。②家庭、社区和养老院养老的老年人心理资本得分无显著差异(P>0. 05),而希望、韧性、乐观等因子得分呈现显著性差异(P<0. 05);社区养老方式下老年人心理资本各因子的得分除韧性外均高于其他两种养老方式。③在社会支持上,社区养老方式下的老年人得分显著高于家庭和养老院养老(P<0. 05),而家庭养老方式下的老年人得分又显著高于养老院养老(P<0. 001)。结论老年人最幸福的养老方式应该首推社区养老,其次是家庭养老,养老院养老是老年人的一种无奈选择。
〔关键词〕养老方式;心理状态
1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第一作者:刘连龙(1957-),男,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社区养老将是中国未来养老发展的必然趋势〔1,2〕。上述结果是研究者从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角度考虑问题并提出的对策,他们没有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心理感受〔3~6〕。主观幸福感(SWB)是指个体用自己头脑中所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做出的整体评价,是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包括感觉到积极情绪的出现和消极情绪的消失,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7〕。心理资本(PC)是指个体一般性的核心心理要素,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它可使个体获得竞争优势〔8〕。PC包括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坚韧性4种心理力量〔9〕。PC不仅能够反映老年人的精神面貌,也是老年人发展不可或缺的心理动力。社会支持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体现,它是人们赖以满足自己对社会、物质、精神需求的汇总。社会支持包括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两个方面。个体只有在得到各种社会支持时才能获得较高的幸福感〔10〕,社会支持是人类SWB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11~13〕,本研究旨在观察3种基本养老方式下老年人的心理状态。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从户籍在西安市内、年龄在60岁及以上、处在不同养老方式(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养老院养老)的人群中随机抽取335人,收回有效问卷306份(91. 34%);其中家庭养老168人,社区养老39人,养老院养老99人;男132人,年龄60~100〔平均(71. 38±10. 10)〕岁;女174人,年龄60~99〔平均(74. 98±9. 73)〕岁;男女年龄间有显著性差异(t =-3. 152,P= 0. 002)。
1. 2研究工具①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由24个项目组成,结构上分为正性情感(PA)、负性情感(NA)、正性体验(PE)、负性体验(NE)4个分量表,可归纳为两个因子:正性因子(PA&PE)和负性因子(NA&NE);项目的计分规则为,答“是”计2分,答“不知道”计1分,答“否”计0分;幸福感总分=PA-NA+PE-NE,得分范围-24~+24。为便于计算,通常加上常数24,因此,总分范围0~48分。总分越高,幸福度越高。量表各维度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 800~0. 859,重测信度为0. 758〔14〕。对我国老年人研究显示,该量表也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15〕。②积极PC问卷(PPQ)。“积极PC”是由Luthans等〔8〕2004年提出的。本文采用张阔等〔16〕编制的PPQ,该问卷包括自我效能感(个体有胜任任务的自信,能面对挑战并力争成功)、韧性(个体能从逆境、挫折和失败中迅速恢复过来,甚至积极转变和成长)、希望(个体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实现预定目标的积极动机状态)、乐观(个体具有积极的归因方式,并对现在和未来持积极态度)等4个因子共计26个项目。7点计分(1=完全不符合,7 =完全符合);总分范围为26~182分。得分越高,个体的心理资本水平越高。量表各维度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自我效能0. 86,韧性0. 83,希望0. 80,乐观0. 76;全量表为0. 90。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较好的区分效度〔16〕。③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包括客观支持(指社会网络及团体,如单位、同事、朋友、亲戚所给予的物质上的直接支持)、主观支持(指个体在社会中所感受到的被尊重、被理解、被支持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是个体所感受到的精神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指个体对别人的帮助是否接受的程度)等3个维度共计10个项目。社会支持程度由总分决定,总分越高,则说明个体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该量表2个月的重测一致性r值为0. 92,各条目的一致性为0. 89~0. 94〔17〕。
1. 3调查方法调查时采用统一指导语,问卷由老年人自行填写,不要求署名。对文化水平低、不识字或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由心理学专业硕士逐条解释和询问,让其独立做出评定后代其填入。
1. 4数据处理采用SPSS13. 0软件进行t检验、F检验和多重比较。
2 结果
2. 1不同养老方式下老年人SWB比较老年人的SWB总分、PA&PE、NA&NE得分差异显著(P<0. 01),但根据Cohen〔18〕关于效果量ω2高低的评判标准,ω2<0. 06,这说明各变量间的关系还很微弱。在SWB总分、PA&PE上,社区养老的老年人得分显著高于家庭和养老院养老(P<0. 01),而家庭和养老院养老的老年人得分则无显著差异(P>0. 05);在NA&NE上,社区养老的老年人得分显著低于家庭和养老院养老(P<0. 01),而家庭和养老院养老的老年人得分无显著差异(P>0. 05)。见表1。
2. 2不同养老方式下老年人PC比较社区养老的老年人在PC总分及4个因子分上的得分,虽然均高于家庭和养老院养老的老年人得分,但其得分无显著差异(P>0. 05,ω2<0. 06),在希望、韧性、乐观等3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差异(P<0. 05)。在希望因子上,社区和养老院养老的老年人得分显著高于家庭养老(P<0. 05),但社区和养老院养老老年人的得分差异不显著(P>0. 05);在韧性因子上,社区和家庭养老的老年人得分显著高于养老院养老(P<0. 05),但社区和家庭养老老年人的得分差异不显著(P>0. 05);在乐观因子上,社区养老和家庭养老的老年人得分显著高于养老院养老(P<0. 05),但社区养老和家庭养老老年人的得分差异也不显著(P>0. 05)。见表2。
2. 3不同养老方式下老年人社会支持比较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总分及各因子得分的差异显著(P<0. 01),且0. 06<ω2<0. 16,说明各变量间的关系属中等〔18〕。在社会支持总分上,社区养老的老年人得分显著高于家庭和养老院养老(P<0. 001),而家庭养老的老年人得分显著高于养老院养老(P<0. 001);在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上,社区养老和家庭养老的老年人得分显著高于养老院养老(P<0. 01),特别是在主观支持上表现更加明显(P<0. 001,ω2>0. 16),但社区和家庭养老老年人的得分差异不显著(P>0. 05);在对支持利用度上,社区养老的老年人得分显著高于家庭和养老院养老(P<0. 001,ω2<0. 06),但家庭和养老院养老的老年人得分差异不显著(P>0. 05)。见表3。
表1 不同养老方式下老年人SWB得分比较(x±s)
表2 不同养老方式下老年人心理资本得分比较(x±s)
表3 不同养老方式下老年人社会支持得分比较(x±s)
3 讨论
本研究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社区养老方式吸取了家庭和养老院养老方式的优点,屏弃了其缺点。社区养老的集体环境能够激发老年人出现较多的积极情感和较少的消极情感,白天老年人可以参与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如唱歌跳舞、做游戏、谈古论今,同时还为老年人提供价格低廉又营养丰富的饮食,增强了老年人的体质,晚上老年人回到家中又有儿孙相伴,享受天伦之乐,每一天都生活在愉快之中,自然幸福感很高;本研究调查发现,家庭养老的老年人白天普遍感到孤独、寂寞,没有人与其交流,但晚上则家庭团圆,儿孙绕膝,其乐融融;养老院老年人与家庭老年人的感觉正好相反,白天快乐,而晚上孤独,所以养老院和家庭养老方式下的老年人的SWB得分没有大的区别也在情理之中。孤独和亲子支持一直是影响老年人SWB的两大重要因素。孤独与老年人SWB关系十分密切,越孤独的老年人越不幸福〔11,19〕;还有些研究者证实,亲子支持与老年人SWB呈显著正相关,接受情感支持(包括亲情支持)越多的老年人越幸福〔20~22〕。社区养老由于很好地解决了孤独和亲子支持这两大因素对老年人SWB所产生的影响,从而大大提高了老年人的SWB。许加明〔5〕认为,在SWB总分上,家庭养老高于社区养老,社区养老高于机构养老。对此差异,本研究认为主要是由于在社区养老方式中所抽取的样本量太少造成的。
本研究结果似乎支持了Avolio等〔23〕提出的PC既具有相对稳定的特质性,又具有可被开发和干预的状态性观点。社区养老有利于展现和开发老年人的心理资本。
本研究结果显示,获得社会支持越多的老年人越幸福〔10~13〕。王瑞华〔24〕认为,社区养老优于养老院养老,而养老院养老要优于家庭养老。造成此差异的原因在于王瑞华〔24〕是从经济学、管理学角度去考虑问题,而不是心理学的实证研究角度。
4参考文献
1王锦成.居家养老:中国城镇老人的必然选择〔J〕.人口学刊,2000; 22(4): 19-22.
2龚静怡.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养老模式〔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6(4): 72-4.
3吴振云,李娟,许淑莲.不同养老方式下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 23(11): 713-5.
4王光海,邹小敏,李云峰,等.不同养老方式的丧偶老年人心理状态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4; 14(1): 29-30.
5许加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 29(24): 3241-3.
6谭海燕.老年人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比较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
7 Diener E. Subjective well-being〔J〕.Psychol Bull,1984; 95: 542-75.
8 Luthans F,Youssef CM. Human,social,and now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management: investing in peopl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J〕.Orga Dynam,2004; 33(2): 143-60.
9 Luthans F,Youssef CM,Avolio BJ. Pstchological capital: developing the human competitive edge〔M〕.Oxford,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156.
10 Weiss R. The provisions of social relationships.In: Rubin Z ed. Doing unto others〔M〕.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1974: 17-26.
11吴捷.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8; 31(4): 984-6.
12 Kahn RL,Antonucci TC. Convoys over the life course: attachment,roles,and social support.In: Baltes PB,Brin OG,eds. Life span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M〕.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80: 253-86.
13 Chalise HN,Saito T,Takahashi M,et al. Relationship specialization amongst sources and receivers of social support and its correlations with lonelines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 cross sectional study of Nepalese older adults〔J〕.Arch Gerontol Ger,2007; 44: 299-314.
1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 13(增刊): 86-8.
15汪文新,毛宗福,李贝,等.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在农村五保老人幸福度调查的信度和效度〔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 25(11): 1330-2.
16张阔,张赛,董颖红.积极心理资本:测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 8(1): 58-64.
17戴晓阳.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 90-4.
18 Cohen J.A power primer〔J〕.Psychol Bull,1992; 111: 155-9.
19王希华,周华发.老年人生活质量、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现状及相互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 30(5): 676-7.
20王大华,佟雁,周丽清,等.亲子支持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J〕.心理学报,2004; 36(1): 78-82.
21罗扬眉,胡华,朱志红,等.湖南省老年人亲子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 16(2): 173-5.
22邬俊福.城乡老年人亲子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 18(7): 822-4.
23 Avolio R,Luthans F. The high impact leader: Moments matter in accelerating authentic leadership development〔M〕.New York: McGraw-Hill,2008: 123-7.
24王瑞华.家庭养老、机构养老与社区养老的比较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27(4): 68-73.
〔2014-06-15修回〕
(编辑杜娟)
基金项目:教育部2013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13XJA190002);陕西省教育厅2012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2JK0221)
〔文章编号〕1005-9202(2015)20-5915-03;
doi:10. 3969/j. issn. 1005-9202. 2015. 20. 116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R884.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