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规模化奶牛场结核病疫情调查及思考
2015-12-15刘向鹏王忠山马长宾周国柱
刘向鹏,王忠山,马长宾,周国柱,李 兰,吴 挺,曾 朔
(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畜牧兽医工作站,新疆五家渠831300;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共青团农场畜牧兽医工作站,新疆昌吉831301)
牛结核病是由牛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需通报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我国牛结核病防控主要采取检疫扑杀的措施,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未能遏制牛结核病感染持续上升的势头。奶牛是牛结核病的主要感染对象,规模化牛场是奶牛生产的主要阵地,为初步了解规模化奶牛场牛结核病的流行特点,为牛结核病防控提供依据,本试验以本地区一个典型的结核病阳性奶牛场为例,对其进行了定点流行病学调查及分析。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1 牛场基本情况
1.1 牛场周边环境及设施设备
奶牛场建成于2011年,2012年投入使用,占地约26.7hm2,周边是基本农田,距离野生动物活动区域较远,周边3km范围内无牛等其他动物饲养。奶牛场由生产区、饲草料贮存区、粪污处理区、生活管理区等组成。生产区与其他功能区相对独立,生产区包括2栋泌乳牛舍,1栋犊牛舍,1栋特需牛舍(产犊舍)和1个挤奶中心,每栋泌乳牛舍可饲养奶牛2 000头。人员、运奶车、饲料车由专用通道进入场区,入口设置消毒池。
1.2 生产管理
工作人员经消毒更衣通道进出场区,工作定点定线。所有牛在牛舍内采食、运动、休息,外出活动仅限于挤奶和转群。草料饲喂全程机械操作,饲料运送车、运奶车经专用车道消毒进出。牛舍定期带牛消毒,夏季每天消毒一次,冬季每周消毒一次,粪污每天清除。工作人员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奶牛结核病、布鲁氏菌病一年检测两次,定期免疫接种口蹄疫疫苗。
1.3 奶牛购进及结核病检疫情况
2012年至2013年,从3个地区的多个奶牛场分5批次购进1 600余头奶牛,购入时检疫牛结核病均为阴性。其中一批次奶牛,隔离后检出7头阳性牛,阳性率4.93%。
1.4 牛结核病检测情况
1.4.1 单纯牛型PPD皮内变态反应实验 2012年至2015年,使用哈药集团生产的提纯牛型结核菌素(PPD),按照动物结核病诊断技术(GB/T18645-2002)要求进行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和判定。检测结果见表1。
1.4.2 比较皮内变态反应实验 2014年和2015年使用进口牛型PPD、禽型PPD进行比较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在牛颈部两侧分别注射牛型和禽型PPD,计算各自的皮厚差,牛型PPD的皮厚差大于禽型PPD的皮厚差且超过4mm判为阳性,2~4 mm为可疑,2mm以下阴性。检测结果见表2。
1.4.3 牛结核γ-干扰素ELISA实验 比较皮内变态反应试验部分阳性牛、可疑牛、阴性牛,用青岛瑞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盒进行牛结核γ-干扰素检测。牛PPD的OD值-PBS的OD值≥0.1且牛PPD的OD值-禽PPD的OD值≥0.1为阳性;牛PPD的OD值-PBS的OD值<0.1或牛PPD的OD值-禽PPD的OD值<0.1为阴性。检测结果见表3。
1.4.4 阳性牛剖检及病原鉴定 牛结核病检测阳性牛和阴性牛临床检查均无明显的牛结核病病征,偶见咳嗽、未见呼吸困难,消瘦,体表淋巴结肿大,消化不良,下痢等症状[1]。2014年,对牛型PPD、进口比较皮内变态反应和牛结核γ-干扰素ELISA试验均为阳性的牛进行扑杀,剖检8头牛,其中1头牛肺脏可见明显结节性病灶,肺门淋巴结肿大,2头牛肺部有疑似结节性病灶,不明显,淋巴结肿大,其它5头牛未见病理变化。8头牛均采集肺脏、肺门淋巴结等样品,经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分离鉴定,2头牛的样品分离到牛结核分枝杆菌,其它样品未分离到牛结核分枝杆菌。
1.5 检出阳性牛的处理
为慎重起见,第一次牛型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阳性牛,用比较皮内变态反应实验和牛结核γ-干扰素ELISA实验复检,复检仍为阳性者,按照牛结核病防治技术规范要求进行处理。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表1 单纯牛型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结果
表2 牛型PPD、禽型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结果
表3 牛结核γ-干扰素ELISA试验结果
由表1可以看出,牛结核病检测阳性率逐年上升,认为牛结核病除水平传播外,可能存在垂直传播。即除呼吸道、消化道传播、皮肤伤口感染外,还可能通过胎儿传播。另外,圈舍设计建设不合理,生产管理落实不力,促进了牛结核病的持续感染。由表1、表2、表3可以看出2015年阳性率比2014年降低幅度较大,说明该规模场以找到近几年结核病阳性率高的原因并采取了有效的防控措施。
3 发病原因分析
3.1 引入奶牛时检疫把关不严
购进的奶牛已经感染了牛结核分枝杆菌,成为传染源在牛舍内排毒、散毒,感染健康奶牛。本次调查奶牛来源时发现,该场分5批次从3个地方的多个奶牛场购进奶牛,购进前检疫合格。但是有一批次的奶牛,隔离后检出7头阳性牛,阳性率4.93%。根据检疫票证、标识追溯调查,这7头牛为同一奶牛场,表明引进牛场有牛结核病。
3.2 受检测试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的限制
阳性牛无法一次全部检出,个别真阳性牛持续散毒、感染。2013年检测阳性牛和可疑牛,在第一次复检时6头牛转为阴性[2],第二次复检中,其中4头牛又转为阳性。为避免上述情况发生,2014年牛型PPD皮内变态反应阳性牛和可疑牛进行比较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和牛结核γ-干扰素ELISA试验。结果是牛型PPD试验阳性率高于比较皮内变态反应和牛结核γ-干扰素ELISA试验,比较皮内变态反应和牛结核γ-干扰素ELISA试验符合率较高,但是也有比较皮内变态反应阳性、可疑牛牛结核γ-干扰素ELISA试验阴性。2014年2头牛比较皮内变态反应阳性,而牛结核γ-干扰素ELISA试验阴性,没有扑杀,2015年比较皮内变态反应和牛结核γ-干扰素ELISA试验均呈阳性。
3.3 牛结核病传播途径复杂
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也可经损伤的皮肤、黏膜、胎盘、交配等传播[3-4]。在牛结核分支杆菌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可发生子宫内感染。可以经胎盘和卵(禽鸟)发生感染,存活的小牛通常在肝、脾出现病变[5]。本次调查中,牛型PPD检测3~6月龄犊牛193头,2头5月龄犊牛阳性,但其母亲阴性。考虑到母牛人工授精和检测试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奶牛垂直传播需要进一步研究。
3.4 圈舍设计不合理,生产管理不到位
泌乳牛舍内设6个小单元,每个单元饲养300余头泌乳牛,各单元牛处在同一环境之下,冬季通风不良,阴暗潮湿,消毒频次少,延长了牛结核分支杆菌存活时间,加重了其感染程度。没有病牛隔离舍,结核病阳性牛和可疑牛无法隔离饲养,造成持续排毒、散毒,感染。饲料投喂车、清粪车在进出不同牛舍时不能彻底清洗、消毒,牛结核分枝杆菌借其传播至其它牛舍。
4 建议
4.1 严格落实引种检疫关
在引种前,实地考察引种地牛结核病发生流行情况,查看引种牛场历年牛结核病检测档案,引种牛场应无结核病。同时,选购的奶牛检测结核病,检测无阳性方可引进。引进后隔离30d,隔离期满后再进行检测,阴性后方可混群饲养。
4.2 选择合适的检测试剂和检测方法
比较皮内变态反应和牛结核γ-干扰素ELISA试验的特异性好于牛型PPD皮内变态反应,但是牛型PPD皮内变态反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6-9]。考虑到奶牛场连续3年牛结核病阳性,采用比较皮内变态反应较好,扑杀阳性牛,可疑牛也应同时扑杀。
4.3 制定合理监测方案
奶牛场连续2年牛结核病检测阳性,应对所有牛包括犊牛进行检测。加大检测次数,每隔3个月检测一次,检测阳性牛及时扑杀。尤其是犊牛,尽早检测淘汰,逐步建立净化群。
4.4 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建设病牛隔离舍
对检测出的阳性牛、可疑牛隔离饲养,避免散毒。加强饲养管理水平,适当降低饲养密度,减少应激因素,选择牛结核分支杆菌敏感药物交替消毒。工作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定期体检,防止工作人员感染,造成疫病扩散。
[1] 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10-114.
[2] 王忠山,邓洪江等.短期内进行牛型结核分枝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复检试验的结果变化观察[J].中国兽医杂志,2013,49(6):41-43.
[3] 王淑娟,孙成友等.规模化奶牛场结核病的净化与防控[J].中国奶牛,2013(1):27-31.
[4] 王华,孙成友等.牛结核病的传播特点和风险因素及防控[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23):4583-4586.
[5] 赫什.兽医微生物学(美)[M].王凤阳,范泉水主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39-341.
[6] 沈素芳,王曲直等.单纯皮内变态反应和比较皮内变态反应在奶牛结核病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兽医杂志,2013,49(10):21-24.
[7] 郭爱珍,陈焕春.牛结核病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J].中国奶牛,2010,(11):38-44.
[8] 陈祥,徐正中等.γ-干扰素试验和皮试变态反应对检测奶牛结核病的比较[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1,27(2):97-100.
[9] 徐贤坤,黄小武等.两种奶牛结核病检测方法的比较[J].畜牧与兽医,2010,42(2):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