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教育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影响

2015-12-15李云霄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49期
关键词:审美能力美术教育幼儿

李云霄

摘要:美术作为艺术门类之一,对人类的文化素养具有特殊的影响,尤其是审美能力的影响。因此本文将视角选定在美术教育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影响上,依据幼儿审美心理的发展过程,着重从三个方面:幼儿的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创造方面,论述幼儿美术的独特价值及对幼儿审美能力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美术教育;幼儿;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049-02

一、美术教育对幼儿审美感知能力影响

审美感知是艺术教育中一切审美心理的基础。美国当代美学家帕克强调感觉在审美过程中的重要性,他说:“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而且它又是整个结构所依靠的基础。”

1.美术作品的静态美对幼儿审美感知能力的影响。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作为艺术的一个分支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对它进行把握,一个是它的精神层次方面,二是它的活动过程层面,三是它的活动结果层面,美术的静态美主要体现在它的活动结果层面。无论是绘画作品、工艺作品还是建筑艺术的呈现都是一个个静态的美丽的画面。在美术活动中,幼儿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对这些对象的形状、颜色、质感、空间关系等进行整体的把握,主动地探查。幼儿时期正处于认识世界、了解大自然的心理发展阶段。对美术的认识开始取决于视觉系统的发育程度和基因差异,通过颜色、形状、明暗等感官刺激直观地感知世界。他们没有更多的对美术的概念,也不能区分各种美术门类,往往只是单纯喜欢鲜艳的色彩。但随着幼儿年龄增长,其大脑皮层会通过眼、耳、口、鼻、舌和触角六感,综合摄取外界信息,在大脑中进行整合,形成“感觉”,这种感觉可以影响他们对美术的认识态度,对美术的兴趣。美术作为一种直观的视觉刺激,通过人的视觉带来不同的感受。不同颜色对人的心理发展有着深刻影响,由于幼儿的生活经验、行为习惯以及年龄性格等不同,对美术可产生心理反应也自然不同。所以美术不仅单纯地表现出它的明暗、构图与色彩,而是具有语言、感情、灵魂的东西。

2.美术教育的动态美对幼儿审美感知能力的影响。美术教育的动态美主要体现在它的活动过程层面上,对于幼儿来说美术教育是一种直觉性的、敏感性的体验和感受,幼儿的美术欣赏主要通过视、听、动的协调活动进行信息的相互交换。但婴儿对形状、颜色等美术基本要素的视觉偏爱还只是由生理机能组织决定的,是一种本能的快感,还没有真正独立的美感反应。苏联教育家列·符赞科夫认为,现在社会需要“手脑并用”的人,学校培养的人,既要善于动脑也要善于动手,实际操作能力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美术活动是一种手、眼、脑并用活动,需要幼儿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审美对象,用脑去想象,理解、加工审美意象,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用手操作美术工具和材料去表现自己的审美感受,用手操作美术工具和材料去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所见所闻。幼儿在美术活动中通过心理操作和实际操作,把自身对美的感受转达给他人。传统的幼儿美术教育的重心放在美术创作的环节上,而忽视了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想象力和审美理解力的培养。正如阿恩海姆所说的那样,现在“我们忽视了通过感觉到的经验去了解事物的天赋”,我们“天生具有通过眼睛来理解艺术的能力也沉睡了”。培养审美感知能力的重要途径是积极引导幼儿去亲身体验和感受现实世界和艺术作品,使自己的感知活动逐渐适应对世界中美的活动模式,最后形成一种敏锐选择能力和同情能力。因此,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领会和体验生命运动的特有模式,逐渐培养幼儿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美术教育对幼儿审美理解能力影响

审美理解是在审美感知之后对欣赏对象所做的进一步的审视和欣赏,它是对于表象的一种再加工。通过对美术作品形式语言要素和内容整体的感知并借助于形象思维活动,幼儿能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全新的意象,并赋予美术作品以主观意义。

1.美术作品的形式美对幼儿审美理解的影响。幼儿美术包含绘画、手工、欣赏等形式,这些形象的表现是通过一定的点、线、面的组合,冷暖色调颜色的填充,粘贴拼贴的形式来表现。美术教育中,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如造型、构图、色彩等和美术作品的构成原理:对称、均衡、变化、统一、透视等的应用能使作者自由自在地对周围生活的认识与感受。这些不同构成因素的组合构成了艺术作品,给人们带来美的体验与感受,通过这些美术作品幼儿不知不觉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感染,从而达到心灵的塑造。如线条中水平线能给人一种平静、安详的美感,圆弧线有跳跃的感觉;色彩的感知中红色的火热,让人感到温暖,会让人联想到太阳,会使画面往前跑;蓝色安静、黑色的压抑,会让人想到湖水、天空,令画面往后退等都带有审美情绪的倾向,反映出幼儿对客体对象不同的理解。而正因为这一点,作品内容的是否客观真实反映现实世界,作品色彩是否丰富、鲜艳成为幼儿判断作品好坏的标准。幼儿的审美情感是丰富多彩的,给予幼儿多方位、多元化的感知空间,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兴趣,是帮助幼儿获得审美体验、增强对美术作品理解的最好途径。

2.美术作品的内容美对幼儿审美理解的影响。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它除了表现出形式美之外还具有情感的成分。曾有研究表明当一件美术作品放在幼儿面前时,他们首先感知到的是这件美术作品的内容而很少有幼儿注意到它在形式上所表现出的特征。对于美术欣赏作品中所呈现出的象征意义、主题、情节、形象、典故、题材等内容因素的把握有利于幼儿审美情感的获得和审美理解的发展,更有利于幼儿审美观的确立。幼儿对于美术作品的把握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具有一定水平的对美的审美理解,能够分辨哪些是美的,哪些是丑的,体验到审美所带来的愉悦。

在欣赏齐白石先生的《虾》时,我们在画面中看到九只虾,通过对画面的感知可以引导幼儿观察虾的逼真传神的形态,并进一步指导幼儿理解感受画中所传达出的情趣。在欣赏雕塑作品《毛泽东》时,大多数幼儿能够识别画面中所描绘的对象“画面中挥手的高大的人”,但对于雕塑作品所传达出的精神魅力及对画面整体的理解则需要家长及教师的引导,教师可以通过对历史伟人英雄事迹的讲解使幼儿对雕塑作品的内容美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体验到伟人身上散发出来的高尚的英雄气概,并以此为榜样。

三、美术教育对幼儿审美创造能力影响

审美教育最重要的是通过审美感知、审美理解达到审美创造的目的。培养幼儿观察美、欣赏美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1.美术绘画活动对幼儿审美创造能力的影响。“幼儿园绘画活动是幼儿使用笔、纸、颜料等绘画工具和材料,运用线条、色彩、形体等艺术语言以及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将其生活体验与思想情感通过加工和改造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以发展审美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可见幼儿阶段的绘画活动既是他对现实的反映又是他在现实基础之上的再创造,包含了幼儿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对现实的认知和看法。

幼儿的绘画活动和成人相比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从幼儿最初用笔在墙上、纸上、书上等地方涂抹到幼儿真正地用绘画的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再现周围的事物和表现自己情感,都包含着幼儿的审美创造。对幼儿而言,美术是他们本真的生命活动。儿童能用绘画表达自己的意向,他们用简单的几何形体和线条的组合替代现实中的实物,用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给太阳画上眼睛、鼻子、嘴巴,使它成为太阳公公;汽车要有明亮的大眼睛;小动物要直立行走;等等。这些活动既是一种想象更是一种再创造。幼儿的这种想象,这种审美创造能力可以突破已有的知识的局限,从已知想象未知,从有限的事物想象无限。因此教师在指导幼儿的绘画活动时应让幼儿从小尽可能地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接触人世间的万事万物,以扩大幼儿的美术经验增加表象储备,为幼儿的创造插上想象的翅膀。

2.美术手工活动对幼儿审美创造能力的影响。在美术手工创作过程中锻炼幼儿的小肌肉群,使手指和手腕能协调配合,促进大脑对手的控制和调节能力,增加幼儿手部动作的灵活性和准确性。科学研究证明,手的活动与精细的动作可以刺激大脑皮层的运动中枢,同时运动中枢又能调节手指的活动,神经中枢和手指反复的互相作用能够促进大脑的发育及其功能的完善,美术创作过程是对身体各种能力的协调锻炼。幼儿的美术活动常常是凭借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和动作来进行的,他们对自己感觉器官所接触到物质材料充满了好奇心。对幼儿进行动手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对幼儿智力开发大有裨益。幼儿三四岁时就开始对折纸、剪纸等发生兴趣,我们若能及时引导和培养幼儿的兴趣,耐心教导他们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手工制作技巧,非常有利于幼儿成人后对生活的能力的信心和对生活情趣的发掘。因此,指导幼儿学习手工制作的关键在于培养和保持他对手工活动的浓厚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幼儿为主体,注重培养幼儿个性发展,保护心理感受和思维方式。针对幼儿不稳定、可塑性强的特征,教师要因人、因时而异,保证幼儿对手工活动积极合作的态度,这样可以诱发他们内在的潜力,使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自我,充满自信地进行手工操作活动。

综上所述,幼儿阶段是审美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幼儿阶段进行美术教育,对幼儿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创造能力的形成与培养的作用亦是不言而喻。在幼儿阶段实施美术教育主要在于对幼儿的审美能力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专业基础,促使幼儿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幼儿发现美、理解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并为幼儿良好人格的形成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学芹,安琪.民间美术概论[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0.

[2]王冰,温颍筠.民间艺术教育研究报告与优秀论文集[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

[3]孔起英.幼儿园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审美能力美术教育幼儿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