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柔性管理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
2015-12-15孙莉
孙莉
摘要:21世纪是科学技术的世界,科学和技术是对人才的开发与培养。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高等人才的培养一直是各大高校的终极目标,培养高素质人才更是迫在眉睫。无管理,无人才,实现管理的方法众多,如何寻找一种适合组织发展的管理是根本。传统形式上的刚性管理在施行过程中弊端屡现,让人堪忧。柔性管理理念的引入无疑垫了一层铺路石,让一些组织机构找到了希望。“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身上寻找原因与出路即为柔性管理,从真正意义上的“以管理制度为中心”的刚性管理向“以大学生”为中心的柔性管理这一思想转变,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充分挖掘其潜力,把他们培养成学校的人才、国家的人才,为中国教育的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柔性管理;刚性管理;自我管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011-02
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提高高校的管理效能便成为重中之重。因此,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即柔性管理,运用柔性管理管理理念并结合“以管理制度为中心”刚性管理的相关知识,进行教育管理工作以及人才培养,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发展,为社会提供各类高素质人才刻不容缓。
一、概念和特点
以物为本的管理即为刚性管理,以生产为导向的管理,是管理者依靠严明的规章制度、严密的组织结构和赏罚分明的激励来进行的。刚性管理以工作为中心,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刚性管理以“管理制度为中心”,以强制束缚为手段对被管理者进行的管理工作,以效率治理为根本,其强调的是做事的流程和方法,是固定的;强调规章制度,大大束缚了被管理者的思想开放性和积极性,不在乎被管理者的心理负担,只讲绩效;强调组织权威和专业分工,无法真正调动起被管理者的主动性,它把被管理者看成是接受监督的对象;被管理者自身的潜力只能发挥小部分。
柔性管理的概念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的,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它注重人的情感,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被管理者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讲究的是启发、引导和支持。效力治理为基础,其强调的是结果,其受约束的不是条例规范,而是机构上层的影响力,从而充分调动起被管理者的积极性、主动性。
对于大学教育而言,以人为本,就是以学校教职工和学校学生的利益出发,尊重人的人格和维护其尊严,一切教育及管理活动都应充分体现学生的意志和愿望,把学生作为学校管理活动的核心,有利于学生自主、自律意识的增强。管理者都应该充分认识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注重这两个看似矛盾又相互依存的理念的结合,切忌至刚至柔,要做到刚柔并济,使管理工作带来真正实效。
二、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的多样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矛盾性,使得高校的学生管理任务更加艰巨。而传统的管理模式被称为“刚性管理”。
“刚性管理”模式在高校管理应用中顺应了其制度规范性,使用控制、惩罚等强制性手段,迫使学生以固定的思想完成学校的任务。强制性是“刚性管理”模式的核心特征,迫于学校的权威和压力,学生必须执行,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管理的实施,但实施的效果却不一定理想。因为这种强制性与当代学生独立意识的觉醒、自立意识的确立和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不相适应。对大学生而言,大学是个小集体小社会,但它极大程度地充当的是大学生舞台的角色,在这个舞台,大学生可以通过交际提升沟通能力,也可以通过交换经验获取相当大的人生阅历,如果一味地遵守和服从既定的管理方式,必定会限制学生创新空间的拓展和自身潜力的发掘,也会使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立性、创新性受到严重压抑,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而产生对抗行为或自暴自弃。
刚性管理忽视了人的因素,不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一味地用权力和规章填堵嘴巴,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现在大学生思想意识则发生很大变化,自尊心极强,渴望被肯定,渴望得到理解与信任,渴望尊重与爱,这些都是刚性管理所力不能及的,这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不利的。在这样形势下,柔性管理应运而生。它加大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刚性管理的“升华”。
三、柔性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在高校管理中已逐步形成共识:教育服务的购买者是学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学校管理的适度参与者,然后才是管理和教育的对象。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是高校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前提。这就要求学校高层在招录新教师时格外严格,所招录的教师必须持有合格的教师从业资格证和相关专业证,做到有证可循。招录的教师应注重道德素质,必须以身作则,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召大学生。学校高层应加强对师资队伍的进修培训,选拔教师代表以及优秀教师。学校高层应积极召开会议,召集教师代表及相关优秀教师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切忌独断专断。了解学生的特点、学习习惯,针对学生的情况和心理特点制定相关能取得最大满意度而又让学生欣然接受的措施。
在学生管理中,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积极开展与学生的谈心工作,学校做到与学生的充分沟通,引导学生去往正确的成才之道,理解尊重包容学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感,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尽量发现学生的优点,适当地对其赞赏表扬,调动其积极性,在四年的成长过程中使其特长变为一种适应现实社会的能力。建设和发展学生会,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提升其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于后勤服务,成立学生监督委员会,开设院长信箱,时刻听取学生的意见、学生反映的问题,并切实可行地提出相关解决方案,做到如实反馈。
在柔性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不能脱离学校与学生的实际,应将刚性管理所追求的目标与柔性管理的宗旨相结合,脱离刚性管理,学生管理将陷于瘫痪,流于无序;排斥柔性管理,学生管理将缺乏生机,趋向僵化。两者辩证地结合,不仅保持了学校整体的稳定和统一,也展现了学生的个性,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真正做到人才的培养。
教师如何正确的传授知识,以身作则往往对学生的成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授课程知识的同时应和学生产生互动,身教重于言传,使学生思维活起来。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渴望被承认被认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地让每一位大学生产生信任感,使他们更快地融入到学习氛围中去,自信、快乐地成长,积极学习思考,自然能够学习成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张扬人性,具有亲和力,善于与学生沟通情感,增加其凝聚力。要用爱心解除师生之间的代沟,用真情感动学生,使学生有安全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价值、人格和意见,不断激励学生向自己的目标努力,因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志向、能力和知识潜能都有所不同,因此要了解他们的真正需要。学生不可能每一件事都做得很完美,一旦学生犯错,不应过分追究,而要帮助其分析犯错原因,理解、宽容学生的过错,并给以改正机会和时间,保护他们的自尊心。针对高校学生的个性特点,有的放矢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在精神和物质上应有所奖励,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潜力、创造性、增强使命感,以便更好、更有效地达到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此外,高校应重视学生的自我管理,充分发挥学生工作者和辅导员作用,采取思想政治教育、舆论监督、树立学习榜样、自我评价、自我锻炼等多种方式来逐步引导和培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管理自己和管理别人,这样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才会越来越融洽,从而提高管理实效。学校管理者一方面进一步增强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充分信任,肯定他们,让他们有自我发挥的舞台;另一方面应因势利导,不断提升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深层次地了解自我管理的内涵,体会自我管理的价值,使得大学生对于自我管理的兴趣盎然,使其主动、积极地进行自我管理的实践。
学生的自我管理。首先,学生要不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以尊重和宽容的态度,听取老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使自己融入到集体当中去,分享学习和生活的乐趣,不断修正价值观。其次,学生应进行人格自我教育,逐步提高学习自觉性,端正学习态度,在社会实践和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敢于选择挑战性任务,展露特长,施展才华,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挥洒青春与活力,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和自信,从而在人际交往互动中,认识自我,了解他人,完善人格特质。因此,学生自主管理更能贴近大学生实际,能够提高他们调节与控制自己思想和行为的自觉性,促使他们将学校目标转化为自己的目标。
四、结语
提倡柔性管理,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体制所自带的规章约束,它对管理起到的基础性作用无可替代,俗话说得好,“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管理也是一样,缺少了规章制度的保障,管理将变得空洞无依。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引进柔性管理模式,使之更好地接近和完成独立学院培养人才的目标,必须处理好与刚性管理的关系,不应该过分地依赖柔性管理,应该使它发挥到它应有的效果即可。因此,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应明确两者的利害关系,遵循刚柔并济的原则,在进行柔性管理的同时以刚性管理进行辅助,让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更实效。
参考文献:
[1]欧阳霞,李德平.试论柔性管理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法创新[J].湖南社会科学,2010,(06):188-190.
[2]方莹.试析高校人才培养管理工作中的柔性管理[J].中国人才,2013,(06):286-287.
[3]成中梅.学习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4]唐志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