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移动图书馆研究的可视化对比分析
2015-12-14许强李海英李恩科
许强++李海英++李恩科
〔摘要〕以Web of Science和CSSCI数据库中有关移动图书馆研究的文献为对象,基于文献计量学理论,以CiteSpace和Sci2为可视化工具,对比分析国内外移动图书馆研究文献的时空分布、作者合作、经典文献、研究热点和前沿趋势,以期对国内移动图书馆的深入研究与应用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移动图书馆;可视化;CiteSpace;Sci2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5.10.022
〔中图分类号〕G25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5)10-0117-07
Visualizing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obile Library at Home and AbroadXu QiangLi HaiyingLi Enk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Xidian University,Xian 710071,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literatures from Web of Science and CSSCI on mobile library,this paper used the method of information visuzlizing based on the theory of bibliometric.The distribution of time,institutions,authors cooperation,classic papers,research hotspots and trends were compared.It also provided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in-depth research and extensive application of mobile library researching.
〔Key words〕mobile library;visualization;CiteSpace;Sci2
随着移动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以及公共图书馆开展移动服务,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和内容均发生了很大变化,并逐渐向移动图书馆服务转变。移动图书馆是指依托于移动无线网络和互联网等技术,能够让人们免于时空等限制,通过移动便携设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MP4等)快速灵活地进行信息查询、浏览以及获取馆藏资源内容的服务[1]。
为明确移动图书馆领域的研究现状及特点,国内部分学者对已发表的移动图书馆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了计量分析。明均仁等以Web of Science为数据来源,利用CiteSpace Ⅲ定性定量地分析了国外移动图书馆研究的时空分布、研究主题与前沿等[2]。过仕明等基于关键词可视化技术,探寻出国内移动图书馆领域研究热点集中的6个方面[3]。目前,国内研究未曾同时以国内外文献为研究对象进行综合分析对比该领域研究,国内外研究现状如何?研究主题有何异同?主题演化前沿趋势是否一致?因此,本文尝试以Web of Science和CSSCI两个权威数据库中关于移动图书馆研究的文献为对象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以期为国内该领域进一步研究提供部分参考与借鉴。
1数据来源与研究工具
11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分为国外国内两个来源,国外选择Web of Science(SCI- EXPANDED、SSCI、A&HCI、CPCI、CPCI-SSH、CCR-EXPANDED、IC)数据库,为保证检索全面,构造检索式“TS=(mobile library)OR(smartphone library)OR(cellphone library)OR(hand-held library)OR(walking library)OR(mobile phone library)OR(library mobile)”,时间限定为1998-2014年,并选择类别“Information Science Library Science”、语种为“English”、文献类型为“Article”进行精炼,最后共得到122条检索结果;国内数据来源于CSSCI数据库,以篇名(词)“移动图书馆”或“手机图书馆”或“掌上图书馆”,时间为1998-2014年,选择学科类别为“图书馆学、情报与文献学”、文献类型为“论文”进行精炼,处理后得到178条检索结果。数据采集时间为2015年1月26日。
12研究框架与工具
本文构建了基于文献计量和信息可视化技术的国内外移动图书馆对比分析框架图(图1),可视化工具主要有CiteSpace Ⅲ以及Sci2(Science of Science)两种。
美国德雷赛尔大学陈超美博士开发的基于java平台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可在文献中识别并显示科学发展新趋势和新动态,适用于多元、分时、动态的复杂网络分析。通过绘制科学知识图谱,能够显示一个学科或知识域在一定时期发展的趋势与动向,形成若干研究前沿领域的研究历程[4]。本文使用CiteSpace 39 R5版本从经典文献、研究主题两个方面对比国内外移动图书馆研究现状。
图1论文研究框架
2015年10月第35卷第10期现?代?情?报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Oct,2015Vol35No102015年10月第35卷第10期国内外移动图书馆研究的可视化对比分析Oct,2015Vol35No10Sci2是由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的图书情报专家Katy Brner及其团队开发的一款知识图谱工具,它是在Cyberinfrasturcture Shell(CIShell)基础上开发的[5]。相对于其他可视化软件,Sci2功能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可以加载各种格式的数据,如xml、isi、csv等16种;(2)支持抽取各种常用的网络,诸如定向网络、双边网络、引文网络、合著网络等;(3)可绘制多种可视化网络图谱,内嵌Guess、Cytoscape等网络插件,使得Sci2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功能更加强大。本文主要利用Sci2中的时序功能展示国内外移动图书馆研究的前沿趋势。endprint
2国内外移动图书馆研究总体情况描述
21文献量分析
学科论文的数量是衡量该领域发展态势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学科知识量的变化情况。绘制文献时间分布,并对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可以了解某一领域的研究水平和未来发展趋势。国内外移动图书馆研究的年发文量数据如图2所示:图2国内外移动图书馆研究发文量
结合图2可以看出,国内外移动图书馆领域的年发文量呈整体波动上升趋势:(1)在移动图书馆研究开始的时间点上,国外起步较早,2004年以前文献数量就有12篇,而我国最早提及移动图书馆的文章是2004年,表明国外学者关注移动图书馆研究较早。(2)2000-2008年间国内外相关研究论文一直保持波动增长趋势,但国内增长速度小于国外,且在2008年首次与国外发文数量持平;2009-2014年国内外该领域论文呈稳定增加态势,国内上升速度大于国外,且年论文数量稳稳高于国外。
22研究机构分析
对作者所在机构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直观挖掘该研究机构的科研实力。表1统计了国内外移动图书馆研究领域发文量前10的机构(按第一单位统计)。可以看出,美国、加拿大在国外占据着一定的优势,发文机构占前十位的一半,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大学发文最大。相比国内,哈尔滨师范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大学等是国内移动图书馆研究的重要机构。
通过国内外机构的统计比较分析,可以得出:(1)高等学校及其附属机构是移动图书馆研究的主要力量,国内外情况一致;(2)国外一些数据库生厂商(OCLC Worldcat、EBSCO hostMobile)、网络出版商(Google Books、Amazon Kindle for the IPhone)以及信息技术公司等也密切关注移动图书馆的研究与发展,国内诸如书生、超星等信息技术公司同样较为关注移动图书馆研究的发展,国内外情况相对一致。表1国内外移动图书馆研究机构表
序号国外国内频次机构(国家/地区)频次机构15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16哈尔滨师范大学24麦吉尔大学(加拿大)16武汉大学33伊里诺依大学(美国)14重庆大学43阿尔伯达大学(加拿大)11中国科学院53国立台南大学(中国台湾)11中山大学63建国大学(韩国)10北京师范大学73巴伊兰大学(以色列)8内蒙古科技大学82怀卡托大学(新西兰)8清华大学92密西西比大学(美国)7辽宁师范大学102科罗拉多大学(美国)6北京书生公司
23作者合作分析
对国内外文献作者进行统计(见表2),发现国外122篇文献共有269位,参与合作的有191人,占7318%;178篇中文文献共有作者261人,参与合作的有232人,占8625%。合作度与合作率是评价作者合作情况两个重要指标,经过计算,国外文献的合作度为220,国内文献合作度为147。从合作度来看,国外作者的合作度要高于国内作者。外文文献的合作率为6721%,中文文献的合作率为5506%,国内外文献的合作程度都较高,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合作是发挥科学生产力、突破重大攻关项目的有效途径。国外合著文章的作者数主要集中在2~4人,最多的是12人合著;国内合作人数则集中在2~3人,最多合著者为6人,在合作范围上,国外要高于国内。
3国内外移动图书馆研究脉络分析
31经典文献分析
经典文献构成了移动图书馆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在移动图书馆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CiteSpace中,网络节点选择引文,并选择Timeline时间线图对其进行展示,得到国内外移动图书馆研究的文献时序图,图中节点所处的位置表示文献的发表时间,节点的大小代表该篇文章的被引次数。表2国内外移动图书馆研究作者合作情况
国外国内作者
数量文献
数量所占比率
(%)〖〗作者
数量文献
数量所占比率
(%)140327918044942393197261342732419673271517411902473935216451056632466211271082101082121082累计12210000累计17810000
311国外经典文献分析
被引频次最高的是来自阿肯色大学的Fred DDavis教授于1989年发表的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文中,Davis在理性行为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技术接受模型(TAM),用信念——态度——意图——行为因果链关系解释和预测人们对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TAM认为个体使用信息系统是由行为意图决定的,而行为意图又是由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所决定的。用户的感知易用性越高,其使用态度倾向越积极;反之用户的感知易用性越高,其感知有用性也越大[6]。该篇文献推动了研究者们基于用户角度将移动图书馆服务方式与信息技术、移动技术等相结合,阐述了用户采纳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意向以及影响因素,为移动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新方向。此外,该文在Google学术中被引23 829次(2015年5月29日检索),其重要性可见一斑。随后是Bridges Laurie等在2010年发表的Making the case for a fully mobile library web site:from floor maps to the catalog,Bridges等从全球视角选择对有关移动应用、移动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尤其是手机访问图书馆OPAC、移动网站服务等应用现状进行评述[7]。第三位的是Viswanath Venkatesh等撰写的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Toward a unified view。Venkatesh等在总结TAM等传统技术接受理论和采纳模型基础上,将技术接受与使用有机统一建立了整合技术接受模型(UTAUT)。Venkatesh等提炼出UTAUT模型的绩效期望、付出期望、社群影响、配合情况4个核心维度,以及性别、年龄、经验和自愿性4个控制变量[8]。这两篇文献则偏向于通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领域,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用户以及新型信息技术对移动图书馆服务应用与发展的重要作用。endprint
312国内经典文献分析
被引最高的是茆意宏等《手机图书馆的兴起与发展》一文,文中详细介绍了手机图书馆的概念、功能、实现方式以及国内外手机图书馆的发展情况,并对手机图书馆的未来做出展望,是国内较早介绍手机图书馆的经典之作[9]。紧随其后的是黄群庆于2004年发表的《崭露头角的移动图书馆服务》,该文阐述了开展移动图书馆服务具有移动通知、移动查询等重要意义以及实现该服务的短信、i-mode、WAP、IDB 4种模式,并认为我国移动图书馆服务在潜在用户、网络平台和移动终端上具有较大发展前景[10]。第三位的是张文彦《美中WAP手机图书馆发展现状比较》一文,他介绍了WAP环境下中美两国手机图书馆的发展现状以及WAP技术在两国图书馆中的应用情况[11]。
313国内外对比
结合国内外经典文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特点:(1)国外经典文献注重将相关的信息技术等交叉学科知识与移动图书馆服务相结合,如TAM、UTAUT等,使得新型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更具效率和质量;(2)国内经典文献则侧重于移动图书馆基础理论知识的阐述、服务模式的介绍、相关的应用现状,以及国内外移动图书馆开展的具体实践,整体上缺乏对移动图书馆关键技术的探索与创新。
虽然在移动图书馆研究的文献质量和影响力上,我国与国外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我国学者正不断借鉴国外同行的研究方法,积极与新型信息技术衔接,引入和应用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力度逐渐加强,时间差正逐步缩小,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大,其研究成果将在移动图书馆研究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
32研究主题比较分析
关键词是文献内容的高度凝缩,是具有一定标准的一组术语,对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展示并进行聚类分析,可以挖掘出目前移动图书馆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主题。调整CiteSpace阈值,进行关键词聚类,并采用LLR(Log-likelihood ratio)对聚类进行自动标识,得到国内外主题聚类图(图3和图4)。由于CiteSpace是根据关键词的权重对聚类进行命名,可能存在概括不准确问题。本文注重分析每一个聚类中具体的关键词,并忽略意义不明的小类。
321国外研究主题分析
根据图3以及相关文献,笔者总结归纳出国外以下几个研究主题:
(1)手持移动设备研究(类#0 handheld mobile device),这一类的关键词数量最多,包括“academic library”、“mobile technology”、“app”、“information service”、“smartphone”等。这一主题的文献以移动设备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移动设备在高校移动学习、移动教育等领域的应用,如Cummings等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华盛顿州立大学学生使用手持设备搜索图书馆OPAC的意愿进行调研[12];Barnhart等认为移动设备的普及将改变教学的方式和地点,建议馆员学会在移动环境下使用手持设备[13]。随着移动设备持有者数量的不断增加,移动设备在图书馆用户远程教育、移动学习中的运用将会更加普及和重要。图3国外移动图书馆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2)移动应用程序研究(类#1 mobile application),包含的关键词有“user acceptance”、“information technology”、“adoption”等。移动应用服务是一种移动增值服务,具有可定制、功能丰富等特点,目前已在国外图书馆事业中不断普及。目前国外移动图书馆APP服务融合了二维码(quick response,QR)、基于位置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简易信息聚合(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RSS)等应用技术,为用户提供了全新的移动信息服务体验。
(3)移动服务研究(类#2 mobile service),关键词有“digital library”、“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SMS”、“environments”等,对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话题。Vecchione等通过对图书馆员进行调研,论述了图书馆提供短信咨询服务的原因以及各种常见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法[14];Chang将整合技术接受模型(UTAUT)与任务技术适配模型(TTF)有机结合,有效解释了高校用户使用移动应用服务的意图[15];West等探讨了移动网站服务在移动设备小屏幕上的适配问题,并对美国波尔州立大学开发的移动网站服务项目进行了案例推介[16]。
(4)移动图书馆系统平台研究(类#9 digital platform),涉及“technology”、“community”、“internet use”、“artificial intelligence”、“cloud technology”等关键词。系统平台为移动图书馆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撑,国外学者对它的设计与构建进行了一定的研究。Cao等设计出一种可以在各种手持移动设备上使用的移动网页平台,让用户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而参与移动学习[17];Clarke等研究了杭州市公共图书馆的3种数字化平台,即图书馆网站服务、WAP服务以及独特的数字电视服务,探讨了该平台在解决信息不对称、数字鸿沟、社区信息问题上的作用[18]。
322国内研究主题分析
根据国内关键词聚类情况,笔者最终筛选出以下4个研究主题:移动图书馆服务研究、用户对象研究、移动设备研究、移动图书馆系统平台研究。
移动图书馆服务主题主要包括服务模式的发展及演变、服务质量评价、评估方法与体系构建等方面。从国内外已有服务手段的对比、国内外移动图书馆不同服务模式的介绍以及新环境下服务模式的转变,对服务模式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学者的热门话题。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具有动态性、复杂性等特征,影响因素复杂多变、识别困难[19],目前国外鲜有文献涉及这一研究,但国内学者已取得一定研究成果:夏前龙等认为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包括信息质量、环境质量、交互质量以及结果质量[20];施国洪等运用QFD方法对移动图书馆用户需求进行实证评估[21];张艳芳等借鉴LibQUAL+模型构建了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评级模型[22]。图4国内移动图书馆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endprint
移动用户是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最终体验者,是服务质量优劣的直接感受者,国内研究者对其保持较高的研究热度,研究方法多采用实证研究,研究内容集中在用户需求、采纳行为两个方面。用户需求方面,茆意宏对北京、上海等地用户对移动信息服务需求进行调研,提出面向用户需求的移动信息服务内容服务模式、技术模式和服务策略[23];用户采纳方面,朱多刚分析了高校大学生使用移动图书馆的行为意向与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感知成本、使用态度的关系[24]。相比国外对移动图书馆用户的系统性研究,国内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对移动图书馆用户的研究依然是国内的重点,尤其是在用户需求、采纳行为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
移动设备是实现移动图书馆服务的重要载体,在图书馆服务的移动获取和交互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其不仅拓宽了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还增强了图书馆在用户移动学习、移动阅读和移动教育中的功能。此外,国内很多学者对移动图书馆系统平台的设计和构建进行过大量研究,为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发展和延伸提供了基础支撑。
323国内外对比
综合文献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在移动图书馆领域的热点研究内容基本一致。基础研究主题包括: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围绕用户展开的移动信息服务、移动设备以及移动图书馆系统平台设计问题。为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是移动图书馆的生命力所在,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满足用户日益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是推动移动图书馆服务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移动设备以及系统平台是影响读者是否采纳以及持续采纳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关键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外在研究主题上并非完全一致。以施国洪、过仕明等人为代表的国内图书馆学者对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但国外目前很少有对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进行专门研究,也未能讨论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形成机制、评价管理等问题。
33研究前沿分析
对于领域研究趋势的分析,Citespace提供了突变词(Burst Words)探测技术,通过探测某一时间段内被引频次或共现次数突然增加的变量来预测领域内的研究趋势[4]。Sci2中“Temporal Bar Graph”用条形图形式展现突变词在时间上的分布,尤其可以展现突变词的时间跨度,如图5、图6。每个柱状图代表其左侧的突变词,柱状图的长短代表突变词的突变时间长短,柱状图的两端代表突变词的起、止时间,柱状图的面积则表示突变强度。图5国外研究前沿时序图谱
331国外突变词分析
从图5可知国外对移动图书馆的研究早期集中于传统图书馆开展的线上咨询以及移动交流等服务,智能手机的出现与普及,使得图书馆开展的服务方式趋于移动化。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兴起,用户数量最为广泛的高校图书馆将其所拥有的电子资源、信息资源通过信息服务、移动服务、移动技术以及移动系统等手段提高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在新一轮移动通讯技术、移动设备迅速发展态势下,国外学者又将注意力集中到数字存储、移动设备、移动图书馆服务等关键词上。用户是移动图书馆的直接使用者,用户满意度是影响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最主要因素。基于用户角度,国外学者提出移动学习、远程学习、短信息服务等服务模式。图书馆20强调以不断更新、重复评鉴为用户提供最好的服务,移动图书馆APP服务具有功能丰富、可定制、趣味性强等特点,上述两个关键词为云环境下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有效支持。
332国内突变词分析
结合图6可以看出,我国移动图书馆领域早期研究集中在手机图书馆、掌上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探讨,如短信息服务、参考咨询服务、移动阅读服务等。之后因3G技术以及数字图书馆的蓬勃发展,以及读者尤其是高校图书馆用户的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移动图书馆服务方式又演变出WAP服务、Web服务等新颖的服务手段。在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基础上,用户体验以及移动学习等开始贯穿于移动图书馆应用中。随着云时代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云计算”、“大数据”和“Wap20”等关键词逐渐融入移动图书馆研究中,其不仅为移动图书馆服务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同时也为移动图书馆带来巨大的挑战,如何在新环境下满足用户的多样性需求成为移动图书馆服务亟待解决的问题。
333国内外对比
通过突变词时序分析,可以发现国内外在移动图书馆研究领域内的主题演化内容基本一致,都集中在以下三方面:(1)移动图书馆服务研究,从最早的短信息服务、参图6国内研究前沿时序图谱
考咨询服务到Web服务、移动学习、移动阅读等,移动图书馆服务方式不断创新与多样化,满足了用户个性化需求。(2)用户研究,从移动图书馆的被动服务到主动推送服务、单一服务到多样化服务、无差别服务到个性化服务等,移动图书馆正不断从用户满意角度提供服务。(3)移动图书馆新技术研究,新技术的出现对移动图书馆不仅意味着机遇同时也是挑战。不管是国外的图书馆20,还是国内研究的云计算、大数据、Wap20,都显示移动图书馆研究者不断地将新技术、新理念融入移动图书馆之中,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
4结论
移动图书馆研究方兴未艾,本文以Web of Science和CSSC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对国内外移动图书馆研究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分析,研究发现:(1)通过对比年发文量发现:国内外文献数据变化一致;我国对移动图书馆的研究虽然滞后于国外,但近年来国内研究迅速升温,并在发文量上超过了国外,反映了国内外移动图书馆研究的差距正在缩小。(2)通过发文机构分析发现:高校以及高校图书馆是国内外移动图书馆研究的主要力量。(3)通过作者合作情况分析得出:国外文献在合作度、合作率以及合作范围上要高于国内。(4)通过对经典文献对比分析发现:国外经典文献侧重于将新兴信息技术等交叉学科知识与移动图书馆服务相结合,以及探讨移动图书馆对用户学习、移动教育等方面的影响,国内则较多是对移动图书馆服务的现状进行综述。(5)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发现:国内外在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围绕用户展开的移动信息服务、移动设备以及移动图书馆系统平台设计问题等主题上具有一定共同点,但在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的研究上国内要领先于国外。(6)通过突变词分析发现:国内外移动图书馆主题演化趋势基本一致,都集中在移动图书馆服务研究、用户研究、移动图书馆新技术研究三方面。endprint
参考文献
[1]移动图书馆解决方案[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5):112.
[2]明均仁,杨艳妮,余世英.国外移动图书馆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4,(12):124-130.
[3]过仕明,刘岩芳.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移动图书馆研究热点分析[J].情报科学,2014,(5):85-90.
[4]陈超美,陈悦,侯剑华,等.CiteSpaceⅡ:科学文献中新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J].情报学报,2009,(3):401-421.
[5]邱小花,李国俊,肖明.Sci2——一款新的知识图谱分析软件介绍与评价[J].图书馆杂志,2013,32(9):79-87.
[6]Davis F D.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MIS quarterly,1989:319-340.
[7]Bridges L,Gascho Rempel H,Griggs K.Making the case for a fully mobile library web site:from floor maps to the catalog[J].Reference Services Review,2010,38(2):309-320.[8]Venkatesh V,Morris M G,Davis G B,et al.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Toward a unified view[J].MIS quarterly,2003,27(3):425-478.
[9]茆意宏,吴政,黄水清.手机图书馆的兴起与发展[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26(1):3-6.
[10]黄群庆.崭露头角的移动图书馆服务[J].图书情报知识,2004,(5):48-49.
[11]张文彦,张瑞贤.美中WAP手机图书馆发展现状比较[J].图书馆杂志,2009,(7):64-68.
[12]Cummings J,Merrill A,Borrelli S.The use of handheld mobile devices:their impact and implications for library services[J].Library Hi Tech,2010,28(1):22-40.
[13]Barnhart F D,Pierce J E.Becoming mobile:Reference in the ubiquitous library[J].Journal of Library Administration,2011,51(3):279-290.
[14]Vecchione A,Ruppel M.Reference is neither here nor there:a snapshot of SMS reference services[J].The Reference Librarian,2012,53(4):355-372.
[15]Chang C C.Library mobile applications in university libraries[J].Library Hi Tech,2013,31(3):478-492.
[16]West M A,Hafner A W,Faust B D.Communications expanding access to library collections and services using small-screen devices[J].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2006,25(2):103-107.
[17]Cao Y,Tin T,McGreal R,et al.The Athabasca University mobile library project:increasing the boundaries of anytime and anywhere learning for students[C]∥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ACM,2006:1289-1294.
[18]Clarke C P.Three Digital Platforms:Hangzhou Public Library Widens Access to Resources[J].Library Trends,2013,62(1):140-159.
[19]施国洪,夏前龙.移动图书馆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40(2):78-91.
[20]夏前龙,施国洪,张晓慧.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内涵,结构及其测度[J].图书情报知识,2015,(1):47-55.
[21]施国洪,张晓慧,夏前龙.基于QFD的移动图书馆用户需求评估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17):46-51.
[22]张艳芳,过仕明,谭凤茹.基于LibQUAL+的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型构建研究——以哈尔滨师范大学移动图书馆为例[J].情报科学,2014,(12):98-104.
[23]茆意宏.面向用户需求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1):76-86.
[24]朱多刚.高校学生使用移动图书馆的行为意向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2,(4):75-80.
(本文责任编辑:马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