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TAFE职教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2015-12-14刘振华
刘振华
澳大利亚TAFE职教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刘振华
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制造业处于核心地位,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却面临着“设备易得、技工难求”的尴尬局面。在企业大喊“技工荒”的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重重,如何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是我国政府和学校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职业教育 TAFE 澳大利亚
2015年5月10日,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在京举行,主题是“支撑中国制造成就出彩人生”。李克强总理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发挥我国巨大人力优势,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之举。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
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处于核心地位的制造业影响着国家的全局,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却面临着“设备易得、技工难求”的尴尬局面,仅制造业高级技工缺口高达400余万人。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为例,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比例仅为3.2%,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0%—40%之间。一边是企业大喊“技工荒”,一边是职业学校社会认可度普遍不高,培养的毕业生不能真正适应企业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我国职业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原因如下:
1.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导致学生不愿意报考职业院校。尤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发展通道单一,没有大学文凭意味着毕业生没有晋升空间,终生是工人。
2.现行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学历文凭是完全平行的两种证书体制,两者之间无法衔接、转化,而且目前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考核认证内容滞后,所反映的能力与企业岗位所需能力不匹配。
3.校企合作进程较慢。从学校来看,部分学校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师资力量、教学设备不满足时代的发展,学生素质与企业要求差距较大,难以吸引企业与其合作。从企业来看,不少企业认为校企合作耗时费力、人才流动性太大,所以不积极配合。
TAFE职业技术教育的概况
2014年1月笔者有幸参加了国培教育项目——“澳大利亚TAFE职业教育能力”的学习,全面了解了澳大利亚的TAFE职教模式,提高了自身对职业教育理念的认识,同时认为它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TAFE学院是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机构,它主要培养具有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的人才,类似于我国的职业技术学院,由于澳洲行业、企业对于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认可,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有很好的就业前景。
首先来介绍一下澳大利亚的TAFE职教模式。
澳大利亚的TAFE体系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资格框架AQF、培训包TP,以及质量培训框架AQTF。
AQF(AustraliaQualificationFramework),即澳大利亚资格认证框架,共分12级,构建起初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之间以及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之间的通道,各类证书、文凭、学位之间相互沟通与衔接的具体标准等。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可以纳入这个框架中。
TP(TrainingPackage),即培训包,由行业培训顾问委员会(ITAB)制定,经国家颁发的全国统一的一整套培训计划,详细规定了各行各业不同等级的资格体系和具体的技能标准,并在互联网上发布,供学习者随时查阅。
AQTF(AustraliaQualityTrainingFramework),即质量培训框架,由国家培训质量委员会(NTQC)组织开发,并与各州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管理机构和行业紧密合作,颁布的一套全国标准,以确保注册的培训机构及其所颁发的资格在全国获得承认,一般每五年修订一次。
TAFE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
1.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
TAFE的职教优势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它强调在培训中,要充分体现工作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职业素质,强调可操作性;第二,它强调用统一的行业能力标准来鉴定培训结果,强调规范性,全国通用;第三,它强调培训课程和相关资格证书的一致性。考核通过后,学员均可获得相关等级的资格证书,等级最多可分为8种,将所从事职业未来发展的职业规划清晰地摆在学员面前。
2.机制灵活,办学方式多样
(1)学制和学习对象的灵活和多样性
TAFE的上课时间灵活,多样,可以针对根据培训的需要来确定,或者根据学员自身情况自由选择培训方式或学习时间,如离职培训、在职培训,或离职培训和在职培训相结合等方式;学习时间可采取全日制或业余的方式。对学习对象没有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的限制,真正做到全民教育,终身教育。
(2)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
TAFE课程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课堂教学、工作现场教学、模拟工作场所教学、网络教学等诸多方式,通常以学员的需求为中心,提供有效的服务。在课程安排方面,针对学员或者企业的不同需求来决定所修课程。目前TAFE课程提供了1000多种不同程度的文凭课程、证书课程和专业技能训练课程。
(3)考核方式的灵活多样性
TAFE课程采用多种考核方式,主要以实践能力的考核为主,理论考核较为宽松。在观测法、角色扮演、模拟操作、案例分析、工件制作等12种测试方法中要求教师至少选择两种以上的方式进行考核,保障考试的公正、严谨。整个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考核,侧重实际能力的培养。因此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需要5年以上相关行业工作背景,和本科以上学历以及取得教师资格证。
3.国家牵头,行业合作
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市场化的进程中,政府作为主推者,办学机构作为实施者,行业企业作为合作伙伴,三者共同推动了职业教育从被动适应市场到主动寻求革新的发展。同时,在企业的扶持下,很好地解决了职业教育的经费问题,从而更加完善了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
TAFE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1.有效解决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接轨问题,完善终身教育理念
以前我国的初中毕业生,学习好的上高中参加高考考大学,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学习差的辍学打工或是上中专,终身都是工人身份,没有晋升、发展的空间。2014年教育部鲁昕部长提出,打破职业教育的“断头路”格局,打通技术技能人才上升通道。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各个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体现终身教育的现代教育体系。优化教育资源的同时,使得教育结构合理化。
2.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建立统一的国家资格认证体系,促进职教良性发展
我国很多职业院校根据市场的临时需求而设置相关专业,专业标准和职业能力考核标准均自行制定,阻碍了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澳洲的职业教育却是国家统一开发培训包,统一建立国家资格认证体系。这样既为接受培训的学员提供了可靠的资格证书,又方便各培训机构按照国家统一的标准开展教学,有些类似我国驾照考试的模式,将培训内容标准化、模块化,能力测评注重实际应用。
3.深化职业课程改革,强调以能力为本位的培训模式
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依旧遵循着传统的理论教学,轻视实务技能培养,TAFE模式则是以能力为本位的培训模式,它的各种训练均以获得能力为目的。因此,要深化职业课程改革,做到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对接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毕业后能快速胜任岗位需求。
4.进一步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达到双赢
首先走进企业,如派教师到企业挂职学习、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其次聘请行业内具有一定学术地位的专家、工程师或高级技师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既弥补了“双师”师资的不足,又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社会的联系,还为学生铺平了就业道路。
建立一种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让企业扮演贡献者和受益者双重角色,配合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企业需要,让企业进校园、教学进现场,形成校企联合培养的发展格局,培养实用型人才。
5.强化职业健康与安全质量管理体系
加强对从事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殊工种的职业培训。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现行的职业健康与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可操作性不强,多定位于课堂教学,缺少实际可操作性。而TAFE中把职业健康与安全作为质量管理体系单独列出,并通过设置相应的课程、环境布置、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等措施综合保证质量标准的实施。学校教学楼、实训室随处可见各种醒目的安全提示,特别是在关键位置关于逃生出口、火灾预警文字的标志更是反复设置,并以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呈现。这点值得我们职业院校借鉴。
[1]张新:《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市场论坛》2010年第5期。
[2]蔡希苑:《浅谈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中的不足》,《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第7期。
[3]贾姝娟、顾春禄:《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及思考》,《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第7期。
作者单位: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咸阳
图1 信息化建设的体系结构图
结论
高校信息化规划是一个复杂的巨大工程。本文通过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归纳和总结,构建出陕西地方高校信息化校园建设架构。不同高校在开展其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以原有信息化建设成果为基础,结合自身高校的发展实际以及发展战略进行信息化规划。
参考文献:
[1]张成洪:《高校信息化的规划与评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第56-60页。[2]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第95-97页。[3]崔小平:《关于我国教育信息化问题的若干思考》,《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第137-140页。
[4]石岩:《信息化规划三原则》,《微型机与应用》2007年第9期,第4页。
[5]李巍伟:《论高校信息化中信息部门的角色定位》,《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第5期,第234-235页。
[6]李江:《高校信息化应加强理念建设》,《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年第9期,第9-11期。
[7]胡晓玲:《高校信息化规划基本流程及绩效评估分析》,《电化教育研究》2014年第5期。
[8]卢正文、刘春林:《信息化规划方法论:一个系统框架》,《情报杂志》2010年第11期。
[9]隋红建、王颖、杨东日等:《国内外高校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年第5期。
作者单位:王丹莉西安工程大学人事处陕西西安孙小龙西安航天城投资发展集团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