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海岛数量历史变迁研究
2015-12-14赵东洋席小慧雷利元张笑尤广然吴英超毕远溥
赵东洋,席小慧,雷利元,张笑,尤广然,吴英超,毕远溥
(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 大连市 116023)
海岛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构建美丽中国的特殊地理实体。随着2010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的颁布实施,海岛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桥头堡,在海洋经济、国防等领域的地位日趋突显。据公开出版发行资料记载,建国以来辽宁省海岛经历过大规模的调查,海岛统计数量一直存有较大差别,与此同时,受自然因素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当前辽宁省海岛实际数量也发生了变化。笔者用实例分析了受自然因素及社会因素影响海岛数量变化的成因,探讨了未来辽宁省海岛数量动态变化趋势,为科学地保护、合理地规划、有效地利用海岛资源提供参考。
1 辽宁省海岛数量概况
据公开出版发行资料记载,建国以来辽宁省海岛经历3 次大规模的调查,调查成果中对辽宁省海岛定义及数量进行了阐述。
1.1 全国第一次海域地名普查
1979年全国开展了第一次海域地名普查工作,普查中对岛屿数量的界定范围为“大陆海岸线以外,大潮高潮面以上,露出面积超过500 m2的四面环水的天然陆地。”此次采集成果中纳入统计的辽宁省海岛数量为247 个。
1.2 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
20 世纪80 至90年代在全国开展了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工作。此次调查范围为面积在500 m2以上的海岛及具有特殊意义面积不足500 m2的部分小岛。调查结果显示辽宁省共有265 个500 m2以上的海岛,其中有居民海岛31个,无居民海岛234个。
1.3 全国海域海岛地名普查
2010年国家海洋局启动了全国海岛地名普查工作。此次调查范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中海岛的定义“指海岸线向海一侧的四面环海水并在高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依据此次调查成果,辽宁省共有636 个海岛纳入标准名录,其中有居民海岛44 个,无居民海岛592 个。
2 辽宁省海岛数量变迁成因
纵观几次普查,结合各地区市、县地名志等有关成果分析,由于历次海岛普查对调查对象界定方式的不同,公众对海岛的数量在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受海水、泥沙、风浪等自然因素及港口建设、水产养殖、滨海旅游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海岛作为一种特殊地理实体其数量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2.1 自然因素的影响
2.1.1 海水、风浪的影响
受海水、风浪的影响,近年来辽宁省部分海岛形状、面积及数量等属性信息发生了很大变化,具体可将此类现象所产生的海岛数量的变化分为两种情况:
首先,个别海岛受风浪的冲击已由独立个体被分割衍生出数个海岛。以大连市大山三岛为例,历次调查该岛都以独立的个体存在,根据最新成果表明,目前该岛已经形成以大三山岛为主体,大山一岛至大山八岛为附属岛屿的集聚类岛群。
其次,个别海岛常年受风浪的打磨,有的现已失去海岛属性衍生成为低潮高地,有的海岛甚至已经灭失。以大连市甘井子区小蛤蟆礁为例,《中国海洋岛屿简况》统计该处原为海岛,根据辽宁省海岛地名普查数据显示,该处目前高潮时已完全被水淹没,已失去海岛属性,属低潮高地。
2.1.2 泥沙冲积的影响
历次调查数据表明,辽宁省海岛均属基岩类海岛,然而近几年个别地区受河口、虾圈内泥沙的冲积,已经新形成数个沙泥岛,辽宁省海岛构成也由历史上单一类型的基岩岛形成了基岩岛与沙泥岛多类型组合。以盘锦市鸳鸯岛为例,该岛位于盘锦市双台子河口,形成之初由两个低潮高地构成,近几年由于河口泥沙的冲积,两处低潮高地目前已连为一体,形成面积较大的沙泥冲积岛。
图1 2005年之前的鸳鸯岛遥感影像
图2 2011年发育期的鸳鸯岛遥感影像
2.2 社会因素的影响
2009年7月1日,《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辽宁沿海作为整体开发区域被纳入国家战略。近几年,辽宁省沿海经济得到了蓬勃有序的发展。然而,受滨海旅游、港口建设、渔业养殖等产业发展的影响,我省部分海岛的自然形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已经灭失、有的失去岛屿属性,具体包含以下几种情况:海岛已经被填成陆地;海岛已被堤坝与陆地或其周边岛屿相连接;海岛位于虾圈内;海岛位于海岸线以上或低潮时四周已不环海水。
根据辽宁省海岛地名普查成果初步统计,历史上存在的海岛已经有近60 个海岛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目前已被纳入注销海岛名录。
3 海岛数量动态变化趋势
受调查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辽宁省海岛数量呈动态变化趋势。随着国家海洋战略位置的突显,海岛综合管控能力的显著提升,海岛科研实力的显著提高,未来辽宁省海岛数量将呈现动态、平稳方向发展。
纵观多项调查成果,由于调查范围、调查方式、调查手段等的不同,辽宁省海岛数量呈动态变化趋势,随着海岛科研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调查手段的多样化及精细化,未来辽宁省海岛属性基础信息将进一步朝精确化、规范化、信息化迈进。
辽宁省近年来加大对海岛保护与建设,长期致力于海岛开发所需的基础调查和研究,已投资数亿元开展了受损岛体岸线修复、海岛污水垃圾处理等工程,极大地改善并恢复了岛屿自然属性,提升了海岛生态价值。
公众日益增强的“爱岛、护岛”意识也将推动海岛的良性、健康发展。随着海岛保护法和海岛保护规划的颁布实施,各级海洋主管部门加大了宣传力度,公众充分认识到海岛资源的稀有性及海岛生态环境的不可替代性,全社会对海岛地位和价值的认识显著提高,全民对海岛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对海岛领土主权保护意识有所加强。
4 结 语
海岛数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呈动态变化,社会因素起主要作用。公众只有充分认识到海岛自然资源及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保护海洋、保护海岛,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掘海岛的自身特点及其在海洋经济、国防战略的特殊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海岛自然资源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与保护,才能保障人类与海洋的和谐发展。
[1] 毕远溥,刘林林.辽宁省海岛地名志[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3] 大连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大连市地名学研究会.大连海域地名志[M].大连,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89.
[4]《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报告》编写组.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报告[R].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