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古代大型铸铜文物”系列文章之十八古代大型计时仪器

2015-12-14王福谆

铸造设备与工艺 2015年4期
关键词:铜壶报时水运

王福谆

(广东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广东广州511400)

“我国古代大型铸铜文物”系列文章之十八古代大型计时仪器

王福谆

(广东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广东广州511400)

简单介绍了我国古代计时仪的种类、功用以及所采用的材料,并详细叙述了圭表、铜壶滴漏等古代大型计时仪器的有关情况。

古代;计时仪器;铸铜

古代人们通过太阳、月亮的升起和运行,以确定时间的早晚,同时,在观察日、月运动的时候,人们还进一步去测定日、月、星辰等天体的位置,以及星辰到达天空中某个位置的时间,这就发展了天文学,同时也发明和制造了不少天文仪器和计时仪器,所以,早期的计时仪器是和天文仪器密切相关的。人们利用这些天文仪器和计时仪器,就能精确测量天体,掌握季节和时间的变化,以制订历法,促进农业生产。我国古人最早发明和应用的计时仪器,叫做“圭表”,就是利用太阳射影的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古人还发明了利用太阳射影的方向来测量时间的仪器,则称为“日晷”,二者统称为太阳钟。但是,太阳钟在阴雨天和夜间,失去了效用,所以,我国古代又发明了漏壶和沙漏等计时仪器。后来,人们还应用机械原理设计了计时器,包括利用流体力学计时和利用机械传动结构计时的两类计时器。

关于古代计时仪器的用途,除了和古代天文仪器一起,用来观察和测定日、月、星辰等天体的运动和位置,以及到达的时间,掌握季节和时间的变化,以制订历法,促进农业生产之外,我国古时还利用漏刻等计时仪器和钟、鼓等鸣放器,作为报时装置,使人们知道有关时间的信息。有关这方面的最早记载是,东汉蔡邕的《独断》中所写“夜漏尽,鼓鸣则起,昼漏尽,钟鸣则息。”这表明,在东汉时,古人就已经利用“漏刻”和钟、鼓来报时,以催促人们起床或休息。汉代之后,在历代皇宫和州府的钟鼓楼内,也有设置铜制的漏刻,即铜壶滴漏,以便和钟、鼓组成报时系统。据资料[1]介绍,“北京鼓楼的二层,原有一铜壶滴漏,相传为宋代制造”。“元大都时,就设有钟鼓楼,明代的钟鼓楼更加宏伟高大,故北京的暮鼓晨钟已流传了七百多年”。元、明、清三代,都规定北京的钟鼓楼要报更,报更时,一般是“先击鼓,后撞钟108声”。由此可见,古代北京就是利用铜壶滴漏和钟、鼓组成的报时系统,来向北京人报告时间,并统一人们的起居和有关行动。

至于古代计时仪器的材料,主要还是用铜来铸造的。早期的“圭表”,是由直立于平地的石柱作“表”,由平放并伸向正北方的石板作“圭”,组合而成。汉代开始,“圭表”则采用铜材。1965年,江苏仪征县出土的一块铜圭表,是东汉时期制造的,为现存最早的小型铜圭表。但一般铜“表”,高为八尺,属大型铜圭表,现存的圭表,则是保存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和北京古观象台内的明、清铜制圭表。日晷是由圭表演变而来,是把一根铜针垂直装在一个石制圆盘(即晷面)的中心,成为定时刻的专用仪器。而古代的漏刻,是一种比日晷用途更大的计时仪器,它利用漏壶和刻箭来计时。不仅计时,还可用来守时,而且,不受气候影响。漏刻都是铜制造的,所以也叫铜壶滴漏。现存最早的铜漏刻,是20世纪60、70年代,在河北满城、陕西兴平、内蒙伊克昭盟杭锦旗三地,先后出土的3件西汉青铜漏壶。但它们都是小型的单漏壶,而古代大型的成组铜壶滴漏,现存的则有4件:中国历史博物馆保存的1件元代铜壶滴漏(广州市博物馆有复制品)、南京博物院的1件明代铜漏壶和北京故宫保存的2件清代铜壶滴漏。至于古人应用机械原理设计的计时器,则是将计时仪器和天文仪器合成一个装置的大型仪器,例如:“水运浑天仪”、“水运仪象台”等大型天文仪器。而第一个脱离天文仪器独立出来的机械计时器,是元代郭守敬制造的大明殿灯漏,它是一个水力发动的机械报时钟,而且能够自动报时[2]。这类仪器所用的材料比较多样,但仍以铜为主。下面将分别对宋代水运仪象台以及现存的明代圭表和元代、清代铜壶滴漏等古代大型计时仪器,进行较详细的叙述。

1 宋代的水运仪象台

我国古人在先后制造出浑仪、浑象等天文仪器和各种计时仪后,就尝试将天文仪和计时仪组合成一个装置,以观测和演示天象。例如:东汉著名的科学家张衡,创制了“水运浑天仪”,其主体是浑象,增设了地平环和子午环,采用齿轮系统,把浑象和漏壶连接起来,利用漏水的力量使仪器均匀转动,把天空中日、月、星辰的周日运动演示出来。唐开元十一年(723年),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和梁令赞合作,用铜、铁制成新的黄道游仪,这架“水运浑天”,比张衡的“水运浑天仪”又有了新的发展,“注水激轮,令其自转,一昼夜而天运周。外络二轮,缀以日、月,令得运行,每天西旋一周,日车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二十九转有余而日月会,三百六十五转而日周天”[3],可见,这台将浑天仪和漏壶连成一体的大型天文仪,已是多么先进。而宋代苏颂和韩公廉合作创制的“水运仪象台”,则是将“水运浑天”这类大型天文仪器的制造水平推向最高峰,是这类天文仪中最雄伟、最复杂和最先进的。

宋代元祐元年(1086年),宋哲宗命苏颂制造浑仪。苏颂和韩公廉合作,于元祐三年(1088年)开始,到元祐七年(1092年),终于创制了古代最雄伟的大型天文仪器“水运仪象台”,该仪器实为一小型天文台,全台分三层装置:下层是水轮和铜壶滴漏的机械,为报时系统;中层装设浑象;上层装设浑仪,且有可以开闭的屋顶。“其制造之精,远出前古”[4]。水运仪象台高三丈五尺余,宽二丈一尺,是一座上狹下广的木建筑。最上层是可以开闭屋顶的木屋,里面放置一座铜制的浑仪,用来观测天象;中间部分的室内,放置一台浑象,可以随时演示天象;下层的报时系统,既包含铜壶滴漏计时仪器,又有水轮和一套比较复杂的齿轮传动装置,还有提水装置,由人力推动河车,带动升水上轮和下轮(筒车),将水提到天河(受水槽),注入天池(蓄水池),仪器的平水壶能保持水位恒定,并通过一定截面的水管,向枢轮(水轮)上的受水壶流泄恒定流量的水,推动枢轮,枢轮通过传动齿轮,带动昼夜机轮、浑象和浑仪。值得一提的还有:下层的报时装置中,有五层小木阁,木阁中都有报时的小木人,根据不同时刻,轮流出来报时。可见,这一带报时装置的大型天文仪器,已是多么先进,在900多年前,的确是走在世界的前列。

可惜,东汉的“水运浑天仪”,唐代的“水运浑天”,以及宋代苏颂和韩公廉的“水运仪象台”等,都早已不存。不过,苏颂等于宋代绍圣初年(1094年—1097年)著的《新仪象法要》,则载有“水运仪象台”的总图和部件图多幅。北京古观象台根据有关资料仿制了一座宋代苏颂和韩公廉的“水运仪象台”,使我们终于能大饱眼福,看到了古代这台包含有计时仪和报时装置的大型天文仪器的真貌。

2 元代的铜壶滴漏

当世界各国还在采用“日观太阳,夜观星辰”的原始计时法时,我国就已发明一种叫“漏刻”的计时仪器,这是一种利用水的浮力作用来计时的仪器,较为科学,且不受天气好坏的影响,由于其主要依靠漏壶和刻箭二大部件,故名“漏刻”,也叫铜壶滴漏。初时的漏刻都是小型的单壶结构,计时尚不够正确,以后,逐渐改进为二级漏壶,直到四级漏壶。根据考古发现,在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8年),我国就已较普遍使用单壶结构的漏刻,在河北满城、陕西兴平、内蒙伊克昭盟杭锦旗三地的汉墓中,都出土过小型的单漏壶。到唐、宋时期,已出现成组的四级漏壶,计时就很精确了。现存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元代铜壶滴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大型成组型铜壶滴漏,原是广州城的遗物,故广州博物馆有复制品,见图1所示。元代铜壶滴漏是由4个漏壶组成,即四级漏壶,安放在阶梯式的座架之上,通高2.64m,铸于元代延佑三年(1316年)。最上层的铜壶叫日壶(日天壶),高75.5 cm,口径68.2 cm,底径60 cm,容量217 L;第二层铜壶叫月壶(夜天壶),高58.5 cm,口径54.5 cm,底径53 cm,容量117 L;第三层铜壶叫星壶(平水壶),高55.4 cm,口径44 cm,底径39 cm,容量63 L,平水壶是保持水位恒定的重要部件;最下层的铜壶,叫受水壶,高75 cm,口径32 cm,底径31 cm,容量49 L.各壶都有铜盖,前三壶的下部,都有一个滴水龙头,依次滴水入下一壶,最后的受水壶,其铜盖的中央,插铜尺一把,长66.5 cm,上刻十二时辰,由下往上,为子时、丑时、寅时、……直到亥时,一个时辰相当于现代2 h,在铜尺前,又插放一支木制浮箭,下有浮舟。当水滴入受水壶后,浮舟逐渐上浮,其上木箭也跟着上浮,箭头所指,就可知道时间,当水与壶平,箭刻尽,则正好一昼夜,即过了24 h.所以,任何时候,都可读出所处的时间。为什么元代铜壶,在第三层平水壶的铜盖上,还铸有一尊龟蛇铜像呢?这是因为仪器计时的正确性,主要取决于平水壶的水面是否能确保平稳不变,古人在平水壶盖上铸一尊龟蛇铜像,龟蛇即玄武,亦即象征管水的真武帝君,故其用意就是,请真武帝君来管水,平水壶的水面就能确保平稳不变,也就能保证计时正确,这当然是当时人们带有迷信和神话色彩的思想在作怪了,不过,龟蛇铜像倒增添了仪器的艺术性,使铜壶滴漏更美观了。

图1 元代铜壶滴漏

元代铜壶滴漏,原置于广州城的拱北楼,是元朝都元帅马连忽捐铸,由南海作头冼运行,杜平盛铸造制成。清代中叶,著名天文学家陈沣,在其《拱北楼时辰香赞》一文中,对延佑铜漏壶制作和计时的精确,曾大加赞赏[5]。说明从元代到清代中叶,500多年来,铜壶滴漏的计时,一直在正常进行。只是由于现代时钟的逐渐普及,依靠铜壶滴漏的计时作用,已无必要,就退出了历史舞台。1919年,广州拆城墙开马路时,已不再计时的元代铜壶滴漏,就从拱北楼移置到越秀山镇海楼内,后由广州市博物馆保存,1959年,调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广州市博物馆则陈列其复制品。至于全国各地原有的古代铜壶滴漏,由于近100多年来,外敌入侵,战乱频繁,并且铜壶滴漏已不再用作计时,所以,大多已损坏丢失,保存至今已寥寥无几,因此,广州的元代铜壶滴漏,不仅是一件非常珍贵的古代科学仪器,也是一件非常珍贵的大型铸铜文物。

3 明代的圭表

圭表是我国古代以太阳为观测对象的计时仪器,结构简单,由表和圭组合而成,“表”就是直立于平地的杆,“圭”就是正南北方向平放的尺,表和圭相互垂直,组合在一起,就成圭表。古人除了利用圭尺上的表影长度,来定时刻以外,圭表的主要用途,则是通过测量正午时的表影长度,以测定节气和年长。最初的圭表较简单,它的表是一根直立于平地上的竹竿或石柱,再加上一个正南北方向平放的尺,就组成圭表,汉代开始,改为铜制圭表。现今保存下来的古代圭表非常之少,1965年,江苏仪征县石碑村东汉墓中出土的一块铜圭表,表高只有八寸(汉尺),合19.2 cm,圭长一尺五寸(汉尺),合34.5 cm,是现存最早的小型铜圭表。而南京市紫金山天文台保藏的一块明代大型铜圭表,见图2所示,则是现存最早的大型铜制圭表。明代铜圭表原来也是装在北京古观象台内的,1933年时,因受到日本侵略军进逼华北的影响,才转移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

图2 明代圭表

明代铜圭表,长为5.17m,宽0.88m,高3.2m,铸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古代使用的圭表,一般表高为八尺,这大概从先秦时期开始,就逐步形成的标准高度。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对圭表的高度,大胆地作了革新,增长了表高,以减少相对误差,提高观测精度,在河南省的登封观星台,郭守敬创制的特大型圭表,称为“高表”,“表”高四丈,是铜制品,而“圭”是石条,长一百二十八尺,曾对天文观测作出巨大贡献,现在,铜表虽已无存,但石圭仍完好保留着。所以,明代铜圭表的高度也比“表高八尺”有所增加,铜圭表上直立的铜柱就叫做“表”,表高达到3.2m,正南北方向平放的尺就是“圭”,其主要用途,是根据正午时,日光在圭尺上表影的长度,来测定回归年的日数和二十四节气等。这是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所以,每天正午时表影的长短也随之变化,每年夏至日,正午的表影最短,冬至正午的表影最长,根据变化规律,就可测出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以及全年的天数。这样,利用铜圭表的测量结果,就成为我国古代制定历法的重要手段。早在春秋末期,古人就利用圭表测量日影的方法,测定出回归年长度为365.25日,并由此诞生了《四分历》,这在2000多年前已是很了不起的事了。但使用时间一长,就发现了误差,所以,以后的历法,将岁实天数进行修正,逐步提高了历法的精度,到元代郭守敬等人在制定《授时历》时,根据实测,采用岁实365.242 5日的数值,这是当时世界上最精密的数值。到明代末年,邢云路利用改进的圭表,精心实测,终于测得岁实为365.242 19日,这是一个更为精确的数值。而明代的铜圭表,就是我国古代测定节气和年长,制定和改进历法的最好实物证据,是极其珍贵的大型文物。

4 清代的铜壶滴漏

关于清代的铜壶滴漏,现在也只有存放在北京故宫内的二座了:一为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制造的铜壶滴漏,存于交泰殿;另一为清嘉庆四年(1799年)制造的铜壶滴漏,藏在故宫博物院的钟表馆内。这二座清代铜壶滴漏比元代的四级漏壶又进了一步,是由5个漏壶组合而成,计时精度更高,制作得更精致、更美观,而且,保存得很好。

交泰殿是故宫后三宫中位于中间的一座宫殿,是一座正方形渗金圆顶的宫殿,殿正中设有皇帝的宝座,殿内收藏着清代帝后的御用玺宝和勋臣黄册,在大殿的左侧,陈设一座乾隆年间制造的成组铜壶滴漏,仪器各部分当然是由铜铸造而成,但仪器放置在精雕细刻的木楼阁内,故看起来更加美观,而且保存得更好,见图3所示。该仪器由5个漏壶组合而成,通高达到5m多,是乾隆十一年(1746年)时,仿明朝的铜壶滴漏制作而成的,由侍监二人

图3 清代铜壶滴漏

专司保护并检验时刻。关于其组成和运行等情况,在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修订的《清文献通考。象纬考》中记载得很详细:“(乾隆)十一年四月,重制壶漏成。以铜为播水壶,方形,承以木架。上曰日天壶,面宽一尺九寸,底宽一尺三寸,高一尺七寸。水欲常满。次曰夜天壶,次曰平水壶,形制递减一寸。在平水壶后稍下,曰分水壶,形制如平水壶。又为受水壶,圆形,置架前地平上,曰万水壶,径一尺四寸,高三尺一寸。壶皆有盖。播水壶前面近下,皆为龙口玉滴,依次漏于受水壶。又平水壶后面近上穿孔,泄于分水壶,以均水平漏。受水壶上为铜人,抱箭,长三尺一寸,携两昼夜时刻。上起午正,下尽午初。壶中安箭舟,如铜鼓形。水长舟浮,则箭上出。水盈箭尽,则泄之于池”[6]。从上面的记述可看出,清代铜壶滴漏比元代铜壶滴漏,又作了一个改进,那就是在平水壶后面,多放置一个铜壶,称作分水壶,当平水壶水面高于规定值,则可通过孔道将水泄于分水壶,以保证平水壶水面之平稳不变,从而,保证仪器计时的正确。所以,清代铜壶滴漏,已不再像元代铜壶滴漏那样,请真武帝君帮忙,而是靠设置分水壶,使铜壶滴漏的计时精确度真正提高了一步,是很科学的。

[1]朱英丽,曾贻萱.北京钟鼓楼[M].北京:北京美朮摄影出版社,2003.

[2]北京天文馆.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八、中国古代的计时仪器)[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3]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4]周宝珠,陈振.简明宋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路平.广州风物(第九章巧夺天工的计时器)[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87.

[6]傅振伦.故宫掌故(铜壶滴漏篇)[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1.

Ancient Big Hour-count Instruments

WANG Fu-zhun
(Faculty ofMaterials,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1400,China)

I n this paper,the kinds of Chinese ancient hour-count instruments,their functions and materials applied are concisely introduced.The gnomons and copper clepsydras etc.ancient big hour-count instruments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ancient,hour-count instrument,foundry copper.

TG24文献标识吗:A

1674-6694(2015)04-0059-04

10.16666/j.cnki.issn1004-6178.2015.04.021

2015-03-20

王福谆(1937-),男,江苏昆山市人,教授。

猜你喜欢

铜壶报时水运
题天台山铜壶滴漏
一刻钟为什么是15分
报时猪
感应式报时闹钟
报时猫
铜壶:千锤百炼之美
图说水运
图说水运
图说水运
图说水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