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黄明芳和她的民办小学
2015-12-14付晓英
文/付晓英
校长黄明芳和她的民办小学
文/付晓英
民办小学
白鹤林小学地处重庆市长寿区最偏远的乡镇。整个小学的建筑面积大约1700平方米,包含从幼儿园到小学7个年级的教室、办公室、宿舍、厨房、图书室、微机室等。
教室内墙壁斑驳,光线昏暗,空间也略显逼仄。“学校现在一共有200多人,平均每个班20多个学生。以前人最多的时候有500多人,一间二三十平方米的教室挤着六七十个人。”校长黄明芳说。她是这所民办小学的创办者,今年53岁。
1979年,黄明芳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但因为成绩不错,被介绍到村里的小学当代课老师。虽然一个月只有20多块钱的工资,也没有真正的教师身份,还要经常在不同的学校之间流转,但黄明芳很喜欢这份工作,她年轻能干,教学成绩突出,在万顺镇逐渐有了名气。
代课老师当到第5年,教委出台了新规定,要清退所有代课老师,黄明芳也被迫离开。回家干了一年多农活,她又被学校叫了回来。那时候初中教育还没有普及,每年都有一部分学生考不上初中,为提高升学率,学校办了补习班,让她回去教课。1990年,初中教育普及了,补习班被取消,但当时学生很多,老师太少,黄明芳又重新当了代课老师,辗转在不同的乡村小学。直到1996年,万顺镇小学教师超编,所有的代课老师被再次清退,她也彻底“失业”。
那时候,黄明芳的丈夫雷国荣在村里开了一个生产预制板的作坊,生意做得还不错,让她也参与进来,但她不愿意做生意,内心还是希望能继续当老师,于是萌生了自己招生的想法。她跑去教委打听政策,办完手续,又租了一间民房,从山下找了些旧桌椅,整修之后重新利用,把教室布置出来。招生也非常顺利。黄明芳回忆说:“第一年就招了50多个学生,家长知道我的教学成绩在万顺镇数一数二,都愿意把孩子送过来。”按照原来的想法,她只打算招收一个班,自己从1年级教到6年级。可是到了第二年,又有50多个学生来找她报名,她实在没办法拒绝,只好再租一间教室,人手不够,就把在镇上中学当代课老师的妹妹叫回来帮忙。
学生越来越多,租来的民房无法容纳更多的人,黄明芳说服丈夫,开始筹建学校。她看中了山顶上一块开阔的空地,于是找到主人家,软磨硬泡,用自家同等面积的水田把空地置换过来,建筑材料不够,又把结婚时在老家盖的两三间砖房拆掉。
“1998年3月份学校动工,有5个多月时间我们一家四口只能住在工棚旁边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搭了一张简易床,又挤又热,还欠了好多外债,几年下来才陆陆续续还清。”黄明芳说。
1998年8月28日,两层高的校舍建成,开学前,长寿区教育局特地来给学校挂了牌,白鹤林小学成为长寿区唯一一家民办小学,开始正式运作。
2000年,她又筹资建了第二栋楼,还从外面请了不少老师。“那是学校发展最好的时候,学生最多的时候,一个学期光学杂费就能收20万元。所以虽然地方比较偏僻,但当时老师并不难找,我们开出的工资比外面高,大家都愿意来。教学成绩也好,每次都是全镇第一,还拿了不少奖呢。”黄明芳说。
坚守的代价
好日子没有持续太久。2006年,国家规定免收中小学学杂费,黄明芳的民办小学突然间少了一大笔收入。2008年,书本费也被取消了,在财务方面无疑又是重大的打击。与此同时,教师的工资也在大幅增长,白鹤林小学在薪资方面的竞争力不复存在,其他方面更无优势。“公办老师在外面的学校一个月能挣两三千块,我们给不了那么多钱,吸引不来人才。区教育局为了支持学校发展,安排了两位公办老师过来,工资由他们发,可还是留不住人。”黄明芳说。
因为办小学,黄明芳失去了一次重要的机会。2008年,国家组织了一次民办教师转公办教师的资格考试,凡是2002年以前在公办学校代课的老师都可以参加,考试通过率很高。但因为是民办小学,黄明芳和白鹤林小学所有的民办老师都没有资格参加,这让她又难过又懊悔:“不仅自己失去了机会,还拖累了学校其他的代课老师,教了几十年的书,还跟农民一样。”
那一年,黄明芳一度有过放弃办学的念头:“出去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很多家长把孩子也带出去,学生流失很多,学校经费严重不足,老师也留不住,就想关了学校。结果一些家长和学生听说了,来学校找我,说要上学。我心软,就答应继续办下去。”
坚持办学的决心虽然有了,但师资流失的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越来越严重。黄明芳只好对家人“动了心思”。雷欢是黄明芳的大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外地开了家灯饰店,2009年被黄明芳叫回来当老师。“我当时非常不情愿,我妈三番五次地劝,让我回来帮忙,说老师不够,要是学校关门了,这些孩子只能去很远的地方上学……”雷欢苦笑着说。后来他认识了现在的妻子杜燕汝,也是学校的英语老师,结婚生子,安定下来。
2014年,又有两名老师离开了学校,黄明芳就想着再把小儿子雷益和儿媳妇周银凤叫回来。黄明芳说:“学校虽然挣钱少,但吃住都在这里,没有什么花销,钱能攒下来,生了孩子,我还可以帮忙带。”她最终以这样的方式说服了他们,于是,雷益和妻子周银凤也回到了学校。儿子和儿媳妇的到来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黄明芳的压力,但她心里却始终有些歉疚:“他们在外面发展得肯定比现在好,有朋友埋怨我‘害了他们’,我也没办法。村里有一两百个孩子要上学,没有老师不行。”
对于现在的生活,雷欢似乎已经适应了,可一到用钱的时候,心里也难免失落。前不久,他刚买了房子,房贷压力不小,儿子还不到3岁,每个月光奶粉钱就要两三千元,而夫妻俩的工资加起来只有三四千元,几乎负担不了生活开支。
前途未卜
现在,白鹤林小学一共只有12名老师,除了黄明芳一家5口,还有两名公办老师和5名民办老师,教200多名学生。教师数量太少,个人承担的工作量很大。这里一个老师每周大约要上18节课,因此,流失一个老师,会对教学工作产生巨大的打击。
回来5年多,雷欢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学校工作的复杂之处。白鹤林小学里的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父母都在外打工,家里只有年迈的老人,于是很多家长把孩子送来寄宿,生活上几乎全靠学校和老师照顾。“除了上课教书,还得给年幼的学生洗衣服、倒尿盆、盖被子,既当老师,又当保姆,何况有些老师自己也有孩子需要照顾,非常辛苦。”雷欢说。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复杂的情况需要面对。一些学生家长并不愿意遵守规则,想尽办法钻空子,有些事情听上去匪夷所思。雷欢举了个例子:“因为小学阶段是义务教育,不收学费,但幼儿园是要收学费的。有些家长为了省钱,把三四岁的小孩送来学校,但只让孩子上一年幼儿园,之后要求孩子升入小学,再反复念小学一年级。他们不在乎这种做法会对学校和孩子产生什么影响,只看重眼前的一点私利,非常固执,根本无法沟通。一年级里有不少这样的孩子,我们都很头疼。另外,山里的生活条件也很差,交通不便利,坐摩托车去镇上买菜,来回要一个小时,光路费就要30块钱,成本非常高。在这么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老师什么活儿都得干,挣钱还那么少,一旦有了更好的选择,肯定不愿意留在这里,这很正常。”
而随着儿子逐渐长大,雷欢自己也开始考虑将来。他说得很坦诚:“我儿子马上就3岁了,很快到了上学的年龄,我们都希望能给他提供好一点的教育和生活环境。我们自己的前途搭进学校也就罢了,不希望再把孩子的未来搭进来。”可是现实并没有提供什么解决方法,雷欢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一天拖一天,等待儿子长大后再做决定。
至于白鹤林小学最终的命运如何,仍然是未知数。为了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行,他们已经欠下不少债务,但黄明芳和家人已经打定主意,无论如何不会主动关闭学校,要坚持到学校自然消亡。但谁也不知道这一天会在什么时候到来。
(吴佳珍摘自《三联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