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富集区提升发展能力的实证研究
——以毕节市煤炭产业为例
2015-12-13任恒熠陈笑媛
任恒熠,陈笑媛*
(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资源富集区提升发展能力的实证研究
——以毕节市煤炭产业为例
任恒熠,陈笑媛*
(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经济转型下的煤炭产业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尤其在煤炭行业高集聚度地区更将对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巨大冲击,故对资源富集区集聚行业的提升发展急待研究。本文以贵州省毕节市煤炭产业为实例,通过人口数据、产业结构比例、煤炭产量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等指标的综合分析,探讨该市煤炭产业面临的社会经济与可持续性等诸方面问题,并提出煤炭资源富集地区提升发展能力的对策建议。
土地管理;耕地质量;区域优选;农用地分等;实证研究
合理开发与利用煤炭、石油及其它能源矿产等稀缺资源,充分发挥资源富集区资源优势,提升地区发展能力,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已成为资源富集区发展的工作重点[1~7]。伴随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贵州省毕节市资源富集区依托储量丰富、分布相对集中、易于开采的煤炭资源,经济获得迅速繁荣。本研究以毕节市煤炭产业为例,通过对毕节资源富集区经济发展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为资源富集区提升发展能力相关实践提供参考性建议。
1 毕节市资源富集区基本概况
毕节市地处贵州省西北,由原毕节地区“撤地建市”而来,现辖1区7县。毕节市是川滇黔三省的交通要冲,土地总面积约2.69万km2,人口862万。境内地貌独特,自然资源丰富。其中已探明矿产资源32种,煤炭远景储量居长江以南之冠;水资源富集,境内主要河流多属乌江、金沙江与赤水河支流,水能资源理论储量221.21万千瓦,全市年降水总量277.96亿m3;动植物资源2800多种,有全国天麻之乡、竹荪之乡、核桃之乡、皱椒之乡、马铃薯之乡等众多“地理标志”。土地资源相对薄弱,耕地比例小,大部分耕地属中低产田。
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GDP)1025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870亿元,财政收入366.9亿元,人均GDP为11891元。产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2001年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为18.2:46.3:35.5,2013年则为9.6:52.5:37.8,产业结构逐渐向二三产业倾斜。
毕节市是典型的资源富集区,煤、铁、铅锌等矿产资源储量均居全省首位,是主要的煤炭输出基地之一。矿业经济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毕节市是贵州省主要优质无烟煤产地,其煤炭资源具有分布广、储量大、质量优、易开采等特点。辖区内七县一区均产煤,国家确定的重点产煤县有纳雍、金沙、织金、大方等四个县。全市含煤面积达12000km2,占总面积的45%;含煤丰度约300~400万吨/km2;市内煤层多为近水平和缓倾斜产出,构造简单,易于开采,特别适宜于综合机械化开采。2001年以来,煤炭产量逐年大幅度增长,迅速成为毕节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围绕煤炭采掘业的煤层气、煤矸石、煤电化、煤电磷、煤电钢等能源项目也在大力开展。
2 毕节煤炭产业实证数据分析
本文研究所用数据主要来源有:2009~2012年毕节市统计年鉴、2009~2012年毕节市年鉴、2009~2011年毕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毕节市煤炭资源开发现状及发展形势报告等[8~10]。
*通讯作者:陈笑媛(教授/研究生导师): chwkwyl@126.com
相关资料显示,2008年毕节市总人口为780.38万人,2013年上升到862.00万人。人口基数依然较大,人口增长速度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过大的人口基数使得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尤其是人均耕地面积少,农民人均收入低,城乡贫富差距大。虽然近几年来,毕节市城乡居民收入逐年增长,但城乡差距显著(图1)。2002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3382元,至2013年则达14129元,是2002年的4倍之
多。城乡差距过大,表明毕节市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在资源开发利益分配下越趋明显,容易激化社会矛盾。
图1 毕节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对比Fig.1 The comparison of urban residents 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 and rural per capita net income in Bijie city
毕节市一直致力于煤炭产业的整治工作,不断加快产业园区的建设,推动煤炭产业的聚集。2009年毕节市规模以上煤炭开采业和洗选业企业259家,总产量3882.63吨;2010年增加11家达270家,总产量上升到4627.44吨;2011年下降至203家,总产量却上升到5015.28吨。这表明毕节市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通过对小煤矿的收购、兼并,引导和培育小型煤炭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资产重组,实行联合改造等措施成效显著,毕节市煤炭产业聚集程度有所提高。2012与2013年,毕节市原煤产量虽稳步增加,但企业数量又重新回弹(图2)。因此毕节市仅依靠兼并重组小煤矿发展,将难以进一步提高煤炭产业的聚集程度,而能否提升煤炭冶炼技术、提高利用率、加快产业转型及创新成为提升毕节市发展能力的关键。
图2 毕节市2009~2013年原煤开采和洗选业企业数量与原煤总产量Fig.2 The amount of coal mining enterprises and total outputs in Bijie city (2009~2013)
毕节是人口大市,劳动力充沛,近年来快速的经济发展又吸引了部分外输劳动力回流。2008年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10.73%,至2013年则占8.15%(图3)。由于毕节市“三大基地”和“九个重点工业园区”的建设,推动了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资源和要素保障向产业园区集中,实现了集群发展、集约发展、节约和配套发展,并形成了一批集中度大、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产业集群,提升了煤炭工业规模效益和整体竞争力。但随着工业企业朝着集约化、集团化发展,人才素质文化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比例。
图3 毕节市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例Fig.3 The labor ratio of secondary industry in Bijie
2009年至2011年毕节煤炭资源富集区的SO2排放量呈上升趋势,2012年以后有所回落;烟尘排放量2009年至2013年总体呈下降趋势;固体废物排放量从2009年至2013年逐年上升,2013年的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是2010年的4倍多(表1)。由此可见,随着煤炭产业的大量开发,工业污染物也随之增加。以原煤、土焦、火电为主的工业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加速了矿产资源的粗放式开发,并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SO2、工业烟尘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急剧增加,严重影响毕节市空气质量和自然生态环境。
表1 2009~2012年毕节市煤炭产生主要污染物排放量Table 1 The main pollutant emissions of coal production in Bijie city (2009~2012)
3 结论分析
3.1 社会文化发展滞后
毕节市资源富集区由于地理等因素,交通不便,文化事业不发达。毕节大部分地区都还属于贫困县,城镇与农村居民的贫富差距较大。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导致新型资源经济板块出现,使得首先占领新的经济板块的城镇居民获得新的收入,也造成了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加大。煤炭等资源的开发并未明显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其信息闭塞,思想固化,人口流动程度不高。这种与外界交流较少的社会文化机制导致人们的思想受传统观念束缚较大,观念陈旧落后,自我封闭意识强烈,科学文化和现代经济信息的传播受到制约[11]。人们的需求层次和社会发育程度较低,对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急切,容易满足于自给自足的现状,发展动力不足。
3.2 经济技术发展缓慢
毕节市煤炭资源富集区经济较为落后,贫困县乡分布广泛,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资本形成能力严重不足,依靠原煤等稀缺资源作为主要经济发展的模式亟需改变。资源利用粗放、企业管理散乱的情况有所缓解,但还不够形成高精细的经济产业链。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下降,工人文化素质不高,教育水平落后,科研人才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也极为缺乏。商品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薄弱,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呈半封闭的自给自足状态,产业结构单一,其经济发展处于以内向为主的低层次,缺乏
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开拓市场的竞争意识和能力。不仅如此,毕节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落后,交通的不便利、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严重制约了全市经济的发展,人畜饮水、灌溉、交通、能源、通讯条件均无法满足生产发展和经济开发的需要。
3.3 煤炭资源发展可持续性不足
在市场需求刺激下,煤炭产业在毕节市经济增长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总量、税收和财政收入的增长。但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开发,这种单一的模式对煤炭行业的依赖程度高,有可能缺乏长期发展能力,易导致资源枯竭,后续发展无力,进而引发经济萎缩。而且毕节市的经济增长方式及资源利用较为粗放,煤炭产业多以开采原煤和以输出原煤为主,极少注重煤炭的加工增值利用,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较低。地方煤矿受经济利益驱动,采厚弃薄、采易弃难、采大弃小、采富弃贫,导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粗放式的开发也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煤炭资源发展的可持续性不足。
4 毕节市煤炭资源富集地区提升发展能力的对策建议
4.1 严格执行人口生育政策,提升全民文化素养
毕节市要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加强思想宣传,争取实现从人口大市向人力资源大市的转变。对毕节资源富集区而言,实现城乡居民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而且要改善人民的整体生活质量,处理好资源利益分配问题,让矿产资源惠及大众,减小城乡贫富差距,平等享受社会进步的成果。重视全民思想文化教育,吸收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思想理念,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将发展与东部发达地区分工互补的教育机制作为重点,促进全民文化素养及能力的提高。
4.2 支撑多层次技术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资源的经济转型,技术必须创新。研发资源开发技术,提升资源的综合运用能力是资源经济转型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多层次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良好有效的技术开发结构,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和产品质量,从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变成高精型模式,才能切实提升经济发展能力。煤炭产业不是可循环经济和可再生资源产业,再丰富的煤炭储备也必有耗竭之日。毕节市要吸取其他资源富集区发展的经验教训,立足于煤炭的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创新有利于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机制,促使资源型产业的快速转型。立足该市矿产资源丰富、水能资源富集、生物资源多样的资源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和利用各种资源,主动抓住机遇,积极培育开展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交通方面,要尽快完成经过毕节市的各条高速公路建设,使市内与其它地区连接的高等级骨架公路网加快完成。形成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相互衔接、管理高效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城镇基础设施上,要以满足城镇居民生活需求为目标,把城镇的道路、供水、绿化、污水处理及垃圾填埋等基础设施作为重点,搞好公益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方面,要加大农村水、电、路及其它公共设施建设。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把水利灌溉、基本农田建设等作为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的重点,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统筹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为毕节市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3 发展接替产业,促进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毕节市的经济体系高度集中于煤矿和矿产资源型企业,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冲击和震荡。要提升经济发展能力,实现经济保持长久高速发展,必须积极把握产业转型时机,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培育壮大接替产业[12]。大力发展一批生物制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产业项目,引进东部一些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经济附加值高的产业承接。将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等新兴产业作为重要的战略产业,形成可循环发展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能源消耗、保护资源环境、构建资源循环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可循环产业的建设,协调好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发展关系,探索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良性互动的发展之路,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References)
[1] 陈笑媛,田茂勋,吴贵洪. 矿业城市产业转型中资源保护问题研究[J]. 上海国土资源,2014,35(3):54-57. Chen X Y, Tian M X, Wu G H. Resource protection issues in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of a mining city[J]. Shanghai Land & Resources, 2014,35(3):54-57.
[2] 赵振华,彭凯. 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 上海国土资源, 2014,35(2):39-42. Zhao Z H, Peng K. Assessment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ining cities[J]. Shanghai Land & Resources, 2014,35(2):39-42.
[3] 王胜利. 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J]. 华北国土资源, 2004,(5):4-8. Wang S L. The study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al resource type city[J]. Huabei Land and Resources, 2004,(5):4-8.
[4] 刘娟,周梅华. 中国煤炭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可行性研究[J]. 社会科学战线,2012,(12):51-58. Liu J, Zhou M H. The feasibility study of China coal industry cluster development[J]. Social Science Front, 2012,(12):51-58.
[5] 陈小毅,周德群. 中国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的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010,(2):80-89. Cheng X Y, Zhou D X. The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oncentration degree of Chinese coal industry market[J]. Contemporary Finance & Economics, 2010,(2):80-89.
[6] 张曦,赵国浩. 我国大中型煤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2,(12):26-32.
Zhang X, Zhao G H. The empirical study on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efficiency of China's large and medium-sized coal enterprises[J]. Industrial Technology & Economy, 2012,(12):26-32.
[7] 李连光,景普秋. 煤炭资源开发与山西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2):47-54. Li L G, Jing P Q. The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Shanxi[J]. Journal of North Cent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0,26(2):47-54.
[8] 国务院办公厅. 深入推进毕节实验区改革发展规划(2013-2020) [Z]. 2013.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To further promote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plan of Bijie test area(2013-2020)[Z]. 2013.
[9] 毕节市人民政府. 毕节市年鉴(2009-2011) [M]. 中国文化出版社, 2012.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Bijie city. Almanac of Bijie city(2009-2011)[M]. China Culture Press, 2012.
[10] 毕节市统计局. 毕节市统计年鉴(2009-2012)[Z]. 2013. Bijie municipal bureau of statistics. The statistical yearbook of Bijie city(2009-2012)[Z]. 2013.
[11] 聂纯. 毕节煤炭资源富集地区的反贫困问题研究[D]. 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Nie C. Research on anti poverty in Bijie coal resource rich region[D]. Thesis for master degre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2009.
[12] 周丽娜,焦华富. 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选择研究[J].中国煤炭,2013,39(5):15-20. Zhou L N, Jiao H F. The research on alternative splicing of coal resources exhausted city industry[J]. China Coal, 2013,39(5):15-20.
Development capabilities of resource-abundant regions: A case study of the coal mining industry in Bijie, Guizhou province
REN Heng-Yi, CHEN Xiao-Yuan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Guizhou University, Guizhou Guiyang 550025, China)
The coal industry is facing a huge challenge in the face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especially in the region of intensive coal production around the city of Bijie, Guizhou province. Intensiv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has a huge impact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overall socioeconomic stability. Thus, research into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resource-intensive regions is of high priority. Using the coal industry in Bijie as an example, this study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population data, industry structure, coal output, pollutant emission loads, and other index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development of the coal industry in Bijie is facing economic, cultural, social, technical, and sustainability challenges. Finally, the study makes suggestions for the improvement in development capacity in coal-intensive regions.
coal mining industry;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resources-abundant regions; developmental abil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mpirical research
F127
A
2095-1329(2015)01-0054-04
2014-09-28
2014-12-26
任恒熠(1992-),女,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城市管理与地方政府.
电子邮箱:344391159@qq.com
联系电话:15285117668
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资源富集地区提升发展能力的路径研究”(12JD023)
10.3969/j.issn.2095-1329.2015.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