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户参与耕地保护受偿额度及执行保护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2015-12-13马爱慧

上海国土资源 2015年1期
关键词:意愿耕地补偿

马爱慧,李 鸿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

农户参与耕地保护受偿额度及执行保护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马爱慧,李 鸿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

本文以武汉市中心城区和远城区为实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相关数据,在对农户样本特征和生态效益认知进行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意愿调查法构建模拟假想的补偿政策和交易市场,从耕地产生正外部效益角度对农民进行补偿,测算出农户参与耕地保护的受偿意愿及额度,并对农户获得耕地补偿后能否真正执行与实施耕地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农户对耕地的生态效益认知较薄弱;测算出武汉市农户参与耕地保护受偿意愿平均为每年每亩450.95元;农户耕地保护行为的参与意愿与个体的文化特征、经济特征和耕地保护政策认知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耕地资源保护不仅要给予农户经济激励补偿,也要从意识上提高生态环境认知,实现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结构的转变,充分调动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落实耕地的最终保护责任,才能最终解决耕地生态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

耕地保护;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受偿额度;农户意愿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耕地保护工作,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对于耕地仍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立保护补偿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可见耕地补偿机制已在国家层面进行了顶层设计与部署[1]。耕地资源不仅提供食物等实物型产品,还提供通常易被忽视的景观、文化服务等非实物型产品。随着社会发展,耕地资源的多重功能受到广泛关注,耕地资源的功能及其特性决定了其具有明显的外部性。经济学中解决外部性的基本思路是外部性内部化,即通过制度安排将经济主体活动所形成的社会收益或社会成本转化为私人收益和私人成本[2]。生态补偿能达到有效纠正和解决外部性问题的补偿机制,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业生态补偿成为发达国家保护农田的有效方式[3]。在实施过程中若相关政策缺乏配套的补偿机制,会造成政策不完全及目标偏差。目前我国实施农业补贴制度及耕地保护基金制度仅让农民意识到土地的经济价值和价格标识,真正的环境目标没有体现,农民普遍缺乏保护耕地的内在动力和履行耕地保护的责任意识。国外对优质农地环境脆弱地的保护经验,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以实现农田的外部效益。如英国采取农民个人参与协商谈判的方式获得补偿额度,有的则采取既定的补偿标准,但均以契约等方式形成合同关系,双方须严格按照合同既定方式执行权利与责任,以确保补偿过后执行的效果。

为确保粮食安全,我国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而耕地保护的补偿制度处于起步阶段,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必须转变思维方式,由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与控制政策转变为自下而上反馈信息相结合。农民作为耕地的直接使用者,在耕地保护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制度安排必须注重与耕地保护息息相关的农民的参与权与决策权,公众对耕地保护的偏好和参与也是推进耕地保护进程的重要条件。了解行为主体农户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动机,将有利于了解影响耕地保护意愿的主要因素及外部性内部化标准,并对主体的责任、补偿资金标准等内容进行界定和明确,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政策,真正起到保护耕地的目的。

1 调查数据与问卷设计

1.1 调查区域

本文采取随机抽样方式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与远城区作为考察对象,课题组成员于2010年9月进行了入户调查与走访座谈。问卷涉及江夏、蔡甸、东西湖、黄陂、新洲远城区和洪山中心城区众多村庄的450位村民,共发放问卷45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416份。在选择抽样区域样本数量时,结合区域的人口数量、村庄经济状况、主要作物类型、土地资源禀赋、兼业情况等因素,调查样本点区域分布及调查农户数量见表1。

表1 武汉市调查样本点分布情况Table 1 The distribution of survey samples points in Wuhan

1.2 样本特征

(1)性别。调查中男性受访者占样本总人数的58.41%,女性占41.59%。调查中农户样本随机抽取,男性多于女性的原因在于男性对于种植经营状况了解程度和对耕地资源保护的认识程度均较高。

(2)年龄。以中老年劳动力为主,40岁以上有327人,占有效受访者78.6%。从年龄结构可以看出,目前在农村务农的年轻人较少。

(3)文化程度。受访者以中小学文化程度为主,初中文化程度以下者占样本总数的85.33%,说明农村居民的文化层次普遍较低。

(4)收入状况。农村收入差异大,家庭年平均收入在3000元以下和50000元以上都有,而且大部分家庭收入不再以农业为主,兼业程度较高。60%家庭的农业收入占家庭收入的30%以下,其他40%家庭农业收入所占比重更低。

1.3 调查内容

第一部分:本文根据补偿标准测算的依据,选择鼓励农户进行耕地保护而应得到补偿基本思路进行问卷设计。农民作为耕地保护的实施主体和经济补偿的受益客体,并据此提供补偿为假设前提,构造假想市场衡量农户是否愿意接受的受偿额度。

第二部分:是政府补偿实施后农户真正执行保护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调查内容包括农户的基本社会经济特征。农户对耕地保护的意愿受到与其自身有关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理论上认为,农户对耕地执行保护意愿与农户的生态环境认识程度、受访农户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以及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特征有直接或者间接关系。

2 耕地保护受偿额度

2.1 核算方法

目前测算补偿额度的方法很多,如机会成本法、意愿调查法、影子价格法等,其中意愿调查法(CVM)是通过对受访者询问调查的方式来了解支付意愿(WTP)或者受偿意愿(WTA)评价非市场价值的一种方法[4]。支付意愿(WTP)和受偿意愿(WTA)是CVM研究中对环境物品的偏好和价值的两类不同尺度,WTP是指受访者对环境改善计划项目或政策愿意支付的最大支出,WTA则指受访者面对环境质量损失或者利益受损愿意接受的最小收入补偿[5]。该方法在尊重利益主体的意愿及支付能力的前提下通过问卷设计构建假想模拟市场直接揭示消费者偏好,方法相对成熟和简单易懂,对于文化程度不是较高的农村居民来说具有较强的适宜性。有观点认为:意愿调查法能把利益相关方的收入、成本和预期等因素整合为简单的意愿,数据能够得出提供优质生态系统服务的成本,也可以得到补偿者所愿意支付的最大值[6];在实际操作中,应当考虑公众对生态服务的支付意愿和生产者的受偿意愿[7,8]。

本文在问卷设计中假定,目前政府为了鼓励农民保护农田的积极性,每年按照每个家庭拥有农田的数量、类型和保护的程度给予生态效益提供者一定的补偿。农户是生态效益的提供者将获得补偿,因此应调查农户的受偿意愿(WTA)。调查中为避免理性经济人受偿时不切合实际的“要价”,调查者不断提醒受访者在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财政有限的背景下,太大的受偿是无法实现的。本文通过CVM问卷设计及调研,以武汉市远城区与中心城区农民的调查为实证,揭示农户在一定生态环境、文化层次等社会背景下的受偿意愿,从生产者、保护者角度估算耕地保护补偿意愿与标准。

目前CVM问卷设计较常见的有开放式问题格式、支付卡格式和二分式支付方式。对于开放式和支付卡式,一般意愿结果的计算,可以采用平均值或者中位数进行数据的加总,将个体的意愿转换成群体的总价值特征;而二分式需要多元Logit概率函数核算结果,针对受偿意愿WTA当受访者对所给予的初始投标值Bi假定回答“是”,则给出一个较低的报价,如果受访者对初始的投标值回答“否”,则给予较高的报价。总共具有四种不同的回答结果,根据调查者回答问题的概率核算WTA的估计结果。

2.2 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89.8%农户赞成采取耕地保护补偿措施防止耕地生态效益较少或者降低;2.0%的农户不赞成,认为现状很好不需要补偿;8.2%农户不清楚是否需要采取耕地保护补偿制度。根据回收问卷统计有开放式和支付卡式问卷142份,双边界二分式274份。开放式和支付卡式中以水田为例,耕地保护补偿农民的最高期望标准是每亩1200元/年,最低为每亩0元/年,认为国家已经取消农业税,农民种地可以获得种地的收益,就不需要补偿。通过核算农民支付卡式和开放式问卷平均受偿标准WTA为每亩424.43元/年;而双边界二分式根据,采用R软件得出在95%置信区间WTA的估计结果:WTA下限309.30元、WTA上限650.39元、WTA点估计值为477.47元。

对于双边界二分式CVM模型,如果受访者对首次给出的报价Bi回答是否定的,则暗示WTA范围为(Bi,+∞),需对第二次报价BiH(BiH大于Bi)进行回答,受访者回答为否定的则WTA范围为(BiH,+∞),若为肯定则WTA范围为(Bi, BiH)。可以看出该问卷设计能有效缩小WTA估计的范围与区间,而被调查者对Bi回答是肯定的也同样缩小了WTA估

计的范围与区间。因此双边界二分式CVM模型不仅能够缩小估计的置信区间,而且通过模型不断地逼近点估计,能很好接近真实的WTA。在本调查的统计结果中,支付卡式结果424.43元在双边界模型95%的置信区间309.30~650.39元内,双边界点估计值477.47元与424.43元差异也不是很大,也进一步验证双边界二分式模型所得估计结果的可信性。为了保证结果较准确,取二者的平均值,故最终的WTA为每亩450.95元(6764.25元/hm2)。

3 补偿实施后执行保护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3.1 影响因素理论假设

政策的目标与后期的执行效果有时会脱节,比如以政府为主导的耕地保护政策对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发挥了积极作用,耕地资源数量下降趋势得到缓解,但尚没有达到预期的耕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的政策目标,其原因在于农地保护政策目标出现偏差及农地保护政策执行具有不完全性[9]。

那么农户得到耕地保护补偿后,是否会坚持精耕细作,而不会出现撂荒现象?是否会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农业环境能否得到真正的改变?为了建立更为完善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杜绝补偿仅是农户经济收入的补贴,而忽略耕地的生态、社会效益,我们需要了解农户获得补偿后耕地保护行为的参与意愿。

假设为了维护该区域耕地外部效益不减少或者控制负外部性产生,农民家庭是否会愿意支付一定费用保护耕地质量和数量(采取绿色肥料或者放弃一定程度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施放量);或者农户是否会放弃某一机会成本而继续精耕细作,而不是撂荒或者转变产业结构。受访者对耕地资源保护意愿受到了社会经济状况(支付能力)、土地资源特征、环境背景等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影响[10,11]。有观点认为:影响农户耕地保护意愿的诸因素中,地区差异、农户受教育水平及农户对征地的意愿发挥着比较显著的作用[12,13]。本文在对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根据调查的情况确定理论的影响因素。

(1)社会经济状况

假设1:农民对耕地保护参与意愿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

生态补偿的社会特征决定了其是在某一经济发展水平下,人类的生态环境意识水平达到一定高度的经济补偿机制,在经济水平尚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状态下,不易实现。马斯洛认为只有低层次需求满足后才会向更高层次发展。

(2)耕地资源禀赋

假设2:耕地质量越高、耕地规模越大的农户对耕地保护参与意愿越高。

一般而言,耕地资源禀赋较好区域,耕地拥有量较多的农户,其获得经济收益相对较高,进行耕地保护不需要花费太多成本或者机会成本相对较低,支付保护意愿可能较高;而对于生态环境脆弱、耕地质量较差区域,种地入不敷出,保护耕地的机会成本较高,保护积极性较低。

(3)个体结构差异

假设3:耕地保护意愿可能性与社区中女性的数量比例成负相关。

普遍认为女性相比男性更关注私人环境,对于公共环境行为一般不乐意参与[12],而男性行为则更加理性。

假设4:支付保护意愿可能性与社区居民平均年龄成负相关。

农户对生态环境认识依赖于环境意识,年轻人文化水平普遍较高于老年人,而且易接受新鲜事物,所以年轻人比老年人有较强的保护意识。假设年轻的农民环境敏感度占主导,则预期农民的平均年龄与支付保护意愿结果成负相关。

假设5:与教育成正相关。

有良好教育的人往往更有远见,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更加关注,能较正确认识到耕地所能提供的生态环境产品的价值[14,15]。

根据以上假定,选取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规模、需要抚养人口、受访者家庭收入、区域环境质量、耕地保护政策认知、是否愿意土地被征收9个指标变量建立模型,并对建立的模型进行统计分析,以此确定影响农民保护耕地的意愿。

3.2 模型结果分析

表2 农民参与耕地保护意愿的Logistic模型估计结果Table 2 Logistic model estimation results of farmers protection willingness

运用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分析农户得到耕地保护补偿后能否进行耕地保护意愿的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是一种对二分类因变量(因变量取值有1或0两种可能)进行回归分析时经常采用的非线性分类统计方法。本文利用SPSS16.0统计软件,采用逐步回归方式,对因变量影响不显著的自变量自动进行剔除,再对检验结果进行筛选,得出符合条件的统计结果,模型回归结果见表2。在选取的众多变量中,只有受教育程度、受访者家庭收入、耕地规模、区域环境质量、耕地保护政策认知、是否愿意

耕地被征收与支付保护意愿在统计上显著相关,其中区域环境质量与农民是否愿意支付呈负相关,其他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均不显著。以上通过统计检验的影响因素中,多数的影响因素对支付保护意愿的作用方向与实证假设的理论结果基本一致。

按照推理,耕地是否愿意被征收与耕地保护的支付意愿呈负相关,一般农户若耕地将被征收或者期待土地被征收,就不愿意在耕地保护上有所行动。而在实证中显示呈正相关,意味接受耕地保护补偿后还是愿意支付一定的金额或者劳动保护耕地资源。总之,得到耕地补偿后的农户耕地资源保护行为可以理解为:受教育程度越高对耕地资源所产生效益认识程度越高则愿意对耕地资源进行保护;受访者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就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对耕地资源进行保护;耕地数量和规模较多的家庭更愿意进行耕地资源保护以提高耕地的质量和地力;区域环境质量较好的区域没有很好的认识到环境对生活的重要性,所以两者呈负相关。耕地保护政策认识程度越高越愿意对耕地资源进行保护。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通过416份问卷统计验证了我国农业存在危机:(1)农业经济收入微薄,农业兼业程度较高;(2)从事农业生产主要以中老年为主,年轻人或者主要劳动力不是在外读书就是务工,对种田知识了解不多;(3)农村文化程度较低。1994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郎的报告《谁来养活中国》震动了中国和世界,“谁来养活中国”仍是中国必须长期面临的问题。因此,必须对目前土地政策进行改革——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探索耕地保护的机制与政策。

耕地服务效益的功能认知状况,直接影响到农户对补偿政策与机制的接纳和执行效果。

论文从调查样本出发,探讨农村居民的耕地生态环境认知和在此认知状况下,构建假想的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及政策,揭示出农户受偿意愿及保护补偿建立后,为减少农业的负外部性行为而愿意转变生产方式进行保护耕地资源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武汉市中心城区和远城区农户保护补偿受偿意愿平均为每亩每年450.95元;(2)受偿后农户耕地保护行为的参与意愿与经济收入水平、耕地的规模化程度、教育程度有较强的相关性。

总体来说,在农田保护实施补偿的同时,不是环境的价格标识,而是环境服务的有效供给,要提高耕地质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不仅要给予农民金钱上补偿,也要从意识上提高农户耕地保护的热情与意识,转变目前控制性保护政策,实现生产方式和生产结构的转变。现行农业补贴政策和部分试点城市耕地保护基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收益水平和缓解了撂荒和农地流转速度,但其效果在逐渐弱化,并没有真正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因此,结合我国农田生态环境建设的现实需求和存在问题,改变破碎化的耕作方式,实现耕地规模化,鼓励农户从事保护性的耕作方式,减少农业污染行为,尽快制定符合相关主体意愿和需求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及政策,真正解决耕地生态服务供给不足问题。

References)

[1] 刘守英. 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与途径[J]. 上海国土资源, 2014,35(1):1-8. Liu S Y. The direction and path of land system reform in China[J]. Shanghai Land & Resources, 2014,35(1):1-8.

[2] 韦苇,杨卫军. 农业的外部性及补偿研究[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4(1):148-153. Wei W, Yang W J. On the agricultural externalities and compensation[J].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4,34(1):148-153.

[3] 蔡银莺,张安录. 基于农户受偿意愿的农田生态补偿额度测算[J].自然资源学报,2011,26(2):177-189. Cai Y Y, Zhang A L. Agricultural land's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criteria based on the producers' willingness to accept: A case study of farmer households in Wuhan[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1,26(2):177-189.

[4] 李金昌. 生态价值论[M]. 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 Li J C. The ecological value theory[M]. Chongqing University Press, 1999.

[5] 赵军,杨凯,刘兰岚,等. 环境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WTA/WTP不对称[J]. 环境科学学报,2007,27(5):854-860. Zhao J, Yang K, Liu L L, et al. The WTA/WTP disparity in environmental and ecosystem services valuation[J].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2007,27(5):854-860.

[6] 李晓光,苗鸿,郑华,等. 生态补偿标准确定的主要方法及其应用[J]. 生态学报,2009,29(8):4431-4440. Li X G, Miao H, Zheng H, et al. Main methods for setting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andard and their application[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9,29(8):4431-4440.

[7] 沈根祥,黄丽华,钱晓雍,等. 环境友好农业生产方式生态补偿标准探讨—以崇明岛东滩绿色农业示范项目为例[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28(5):1079-1084. Shen G X, Huang L H, Qian X Y, et 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criteria for environmental-friendly agriculture product: Case study of green agriculture demonstration project in Dongtan, Chongming Island[J]. 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 2009,28(5):1079-1084.

[8] 杨光梅,闵庆文,李文华,等. 我国生态补偿研究中的科学问题[J].生态学报,2007,27(10):4289-4300. Yang G M, Min Q W, Li W H, et al. Scientific issues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research in China[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7,27(10):4289-4300.

[9] 钱忠好. 中国农地保护:理论与政策分析[J]. 管理世界,2003,(10): 60-70. Qian Z H. Farmland protection in China: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J]. Management World, 2003,(10):60-70.

[10] 黄富祥,康慕谊,张新时. 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的经济补偿问题探讨[J]. 生态学报,2002,22(4):471-478. Huang F X, Kang M Y, Zhang X S. The economic compensation strategy in the process of turning cultivated land back into forests and grasslands[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2,22(4):471-478.

[11] 郑海霞,张陆彪. 流域生态服务补偿定量标准研究[J]. 环境保护,

2006,(1):42-45. Zheng H X, Zhang L B. Research on the standardization of compensation for the service of eco system in river valley[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06,(1):42-45.

[12] 陈志刚,黄贤金,卢艳霞,等. 耕地保护补偿意愿及其影响机理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2009,23(6):20-25. Chen Z G, Huang X J, Lu Y X, et al. The willingness to accept of farm households for preserving farmland and its driving mechanism[J]. China Land Science, 2009,23(6):20-25.

[13] 苑韶峰,李帆,杨丽霞. 农地流转影响因素分析及其潜力测算[J].上海国土资源,2014,35(3):36-38,64. Yuan S F, Li F, Yang L X. An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s on and potential for farmland transfer[J]. Shanghai Land & Resources, 2014,35(3):36-38,64.

[14] Hackl F, Halla M, Pruckner G J. Local compensation payments for agri-environmental externalities: A panel data analysis of bargaining outcomes[J]. European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7,(8):1-26.

[15] 马爱慧,蔡银莺,张安录. 基于土地优化配置模型的耕地生态补偿框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0):97-102. Ma A H, Cai Y Y, Zhang A L. Eco-compens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and accounting framework based on the optimal allocation model of land[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20(10):97-102.

Factors influencing farmers’ willingness to accept compensation

MA Ai-Hui, LI Hong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ichuan University, Sichuan Chengdu 610064, China)

This study uses questionnaire data from the city of Wuhan to provide a descriptive analysis of farmers’characteristics and understanding of ecological benefits. The analysis applies the 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 to produce a construction compensation policy simulation and trading market, and then calculates farmers’ willingness to accept compensation for producing positive ecological benefits on farmland. The study also analyses factors that impact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behavior after farmers obtain compensation. Several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from this study. Firstly, farm households tend to have little awareness of the ecological benefits of preserving farmland, and farmers have little incentive to protect farmland. Some farmers may recognize the negative impacts of fertilizers and pesticides on agricultural land, but they continue to us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ractices. Secondly, the compensation that farmers are willing to accept in Wuhan for farmland protection is 6764.25 RMB/hm2. Thirdly, the participation of farmers in farmland protection behavior has a strong correlation with individual cultural and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and understanding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policie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compensation is necessary for the effective supply of ecological services. Thus, the prote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not only gives farmers economic incentives, but also improves their awareness of ecological function. Only by changing of mode and structur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an we solve the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ecological services on cultivated land.

farmland protection; ecological benefits; compensation policy; compensation limit; farmers’ willingness

F301.21

A

2095-1329(2015)01-0044-05

2014-11-21

2014-12-15

马爱慧(1981-),女,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土地资源经济研究.

电子邮箱: mah718@163.com

联系电话: 1388029458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12XGL01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2YJC790136);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项目(skqy201231)

10.3969/j.issn.2095-1329.2015.01.010

猜你喜欢

意愿耕地补偿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无功补偿电容器的应用
耕地时节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解读补偿心理
植物补偿和超补偿作用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