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泛论浙江茶园无性系良种化*

2015-12-13刘祖生

茶叶 2015年1期
关键词:茶树茶园茶叶

刘祖生 赵 东

(浙江大学茶学系)

1 无性系良种对浙江茶产业发展的重大作用

国内外茶叶生产实践证明,推广茶树无性系良种是建立现代化茶园和实现采茶机械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改善茶叶品质,提高茶叶单产,增加茶叶效益的有效措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茶区各级政府、科技人员和广大茶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下,浙江省茶园无性系良种化取得历史性突破,成效极其显著。1980年,浙江省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只有13050亩,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比例仅为0.51%。到世纪之交的2000年,无性系良种茶园达24.75万亩,20年增长了近19倍,比率上升到12.8%,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2年3月,省政府正式启动全省茶树良种化工程,茶区群众繁育推广无性系茶树良种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空前高涨,茶园良种化步入快车道。据省农业部门统计,2013年,全省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194.7万亩,即在2000年24万亩的基础上,猛增170万亩,增长7倍,无性系良种化率达70.5%(全国52.5%),比 2000 年 12.8% 提高57.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新增无性系良种茶园13万亩。从此,浙江省茶园无性系良种化在全国的地位,由原来的落后省份跨入到先进行列。(图1、2)

图1 浙江省茶园无性系良种化率的增长(1980-2013)

随着茶园无性系良种化的迅猛推进,对我省茶产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首先,为全省名优茶的大幅度持续增产创造了有利条件。浙江名优茶产量从1990年的4300吨,跃增到2013年71000吨,增长15.5倍。其次,也为名优茶的大幅度增收发挥重要作用,全省名优茶产值由1990年的

图2 浙江省茶园总面积与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的增长(1980-2013)

1.1亿元增至2013年的117.9亿元,增长106倍,剔除价格增长因素,其增长速度也是惊人的(表1)。第三,根本改变了原有群体品种茶园茶树参差不齐、萌芽迟早不一的面貌,为提高采茶效率和实现采茶机械化,建设现代化茶园奠定了坚实基础。

表1 浙江省茶叶名优茶产量、产值的增长(1980-2013)

推广普及茶树无性系良种,对我省茶产业发挥的巨大作用,是基于多数无性系良种较之有性系群体种,具有春季发芽期较早、茶芽萌发度较齐、发芽密度较大、芽叶较肥壮以及茶叶单产水平较高等诸多优良性状综合表现的结果。

2 无性系茶树品种的品质问题

综上所述,浙江省茶园无性系良种化对茶产业发展的影响有目共睹,发展方向毫无疑义。但是,对茶树无性系良种的制茶品质,有人提出了质疑,有的甚至认为无性系不如有性群体种,在个别茶区曾出现挖掉无性系品种,重播群体种茶籽的怪现象。对此,我们认为很有必要进行分析讨论,以利于在茶产业转型升级中更加科学有力地推进茶园无性系良种化。

首先,我们认为某些无性系茶树良种的内在品质不如当地优良群体种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笼而统之,认为无性系都不如有性系,那显然不妥;至于挖掉无性系,重新播茶籽,则更是开历史倒车了。

当前,我国各地推广的无性系茶树良种,大体上可分为4个类型:一是高产型,二是优质型,三是标准型(即质量兼顾型),四是特异型。其中,大多数无性系良种是在计划经济年代育成的,当时,作为商品的茶叶由国家统一收购,最高价格也是统一的,良种的优质性状体现不出好的价格,也就是说,好茶无好价;而良种的高产性状则能实实在在的增加经济收入。因此,高产型无性系良种受到茶区群众的普遍欢迎。

其次,在育种初期,由于茶树的产量性状容易被识别,而要区分品质性状则是十分困难的。换言之,即选育出一个高产型无性系良种比育成一个优质型良种容易得多。再者,国家审定品种的条例,也是将产量项目列为第一位,规定指标具体;而品质项目虽列为第二位,但规定内容较模糊。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导致那个时期育成的适制红绿茶的无性系良种多数属于高产型和标准型。因此,出现一些无性系品质不如优良有性群体种,也就不足为奇了。

上述现象主要出现在绿茶产区;而在乌龙茶产区或白茶产区,情况却恰恰相反。如在乌龙茶区,无论是老品种铁观音、水仙、肉桂、佛手、白芽奇兰等,或新品种金观音、黄观音、八仙茶、金萱、九龙袍、丹桂等,其制茶品质全部超过当地有性群体种。究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消费者对乌龙茶品质重内质,轻外形,价格差异悬殊;其二,乌龙茶区一贯重视品质育种,选育经验丰富,入选品种品质水平高。至于白茶产区,当前主栽品种都是无性系良种,如福鼎大白茶和政和大白茶等。其优秀品质与当地群体种相比,则更是天壤之别了。

由此可见,在茶树良种选育过程中,只要重视品质因素,则新育成的无性系良种,其制茶品质肯定会优于当地群体种。这是毫无疑义的。

3 进一步推进浙江茶园无性系良种化的建议

浙江省茶产业发展,正由茶业大省向茶业强省迈进。在转型升级中,如何 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做实茶园无性系良种化工作,特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仅供参考。

第一 制订规划,进一步推进全省茶园无性系良种化

当前,我省茶园无性系良种化率达到70%,已跨入全国先进行列,可是与名列全国首位的福建相比,差距不小,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无性系良种化率也不是愈高愈好。个别产茶国无性系良种化率接近100%,从而导致茶树种质资源大量流失,造成优秀遗传基因贫乏,使新品种选育受到严重制约,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因此,建议省农业部门,组织力量,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家底,抓紧建立茶树优质资源保护区(园);同时,确定全省良种化目标,优化品种结构,制订奖励政策,稳步推进我省茶园全面实现无性系良种化。

第二 重视无性系良种的合理搭配种植

当前,采茶劳力紧张已成为制约茶产业发展的“瓶颈”难题。科学破解此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合理搭配特早生、早生、中生、晚生等不同发芽期的无性系良种。

众所周知,无性系茶树品种的每个个体,不仅表现型相同,其基因型也是完全一致的,如遭遇灾害性天气(如倒春寒)或发生该品种无法抵御的严重病虫害时,则将受到毁灭性的损失。近年,某些特早生或早生无性系品种,屡遭“倒春寒”为害,以致造成颗粒无收的悲剧。因此,一个规模较大的茶场,种植单一无性系良种是不妥的。其次,各类良种所占比例,则应按不同地区春季气候特点而灵活掌握。

此外,良种合理搭配还包括各良种品质性状的搭配。重点掌握两点:一是要求各搭配品种外形(如芽叶色泽、茸毛多少、芽叶大小等),具有“包容性”,类似出口茶叶拼配中的“中和性”(Neutralization);二是要求各搭配品种的内质(如香气、滋味等),具有“互补性”。

第三 深入开展无性系良种适制性研究

不同无性系良种的芽叶性状,无论色泽、形状、大小、茸毛多少等,差别很大,有效成分含量及其比例,也大不相同,因此茶类适制性各有千秋,有的适制绿茶,有的适制红茶,也有的既适制绿茶,也适制红茶。关于无性系品种的茶类适制性,育种单位一般均会提供有关信息,不必重复研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个适制绿茶的无性系良种,并不可能适制绿茶类的各种名茶,即有的适制扁形名茶,却不宜加工针形名茶;有的适制卷曲形多毫名茶,而不宜加工扁形名茶。为了减少或避免引种的盲目性,建议不同名茶产区及时深入开展无性系品种名茶适制性研究。例如,范中信等曾进行“若干无性系良种加工径山茶的研究”,其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品质总分排名为(1)浙农139(97.93 分)、(2)茂绿(97.42分)、(3)龙井长叶(97.02 分)、(4)白茶(96.39)分、(5)鸠坑群体(96.08 分)、(6)乌牛早(95.78分)[1]。再如杭州几位老茶人应福海堂茶业公司之邀协助进行西湖龙井茶适制品种的比较研究,经初步试验,品质总分三年平均为(1)浙农117:95.7分,(2)乌牛早:95.3 分,(3)龙井群体种:94.1 分,(4)龙井43:93.1 分[2]。上述两例说明,现有适制绿茶的无性系品种中,其制茶品质优于或次于有性群体种的情况都是存在的,同时,也发现有些品种适制龙井茶,却不宜加工径山茶。此外,王辉、龚淑英等更进一步开展不同品种与不同加工工艺试验,结果表明:同一品种采用不同工艺加工,成茶品质差异明显,如龙井43在三种不同工艺下的品质总分分别为92.4 分、93.6 分和 89.4 分[3]。所以,深入开展无性系良种适制性的比较研究,很有必要,良种必须有良法。

第四 重点开展无性系良种拼配加工技术研究

2011年12月31日,我曾应邀主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茶各品种拼配加工技术试验”项目验收会。参试无性系品种有9个,以鸠坑群体为对照,试验结果可概括为二:一是有6个无性系良种的品质总分均超过对照,二是有4个品种组合的品质总分高于该组合内的任一无性系品种。这是一个颇有创意的项目,其结果启示我们,通过拼配加工,可以发挥不同品种在品质上的互补作用,从而提高茶叶品质;而且,通过拼配加工,还可以扩大产品规模,以满足适应市场需要。这项研究虽刚刚起步,但很有价值,前景喜人。建议有条件的企业重点开展该项技术的研究,并及时推广[4]。

第五 因地制宜,有重点地推广嫁接换种技术

繁育无性系茶树良种,普遍采用短穗扦插法,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一些坡度较大,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山区老茶园,如实施换种改植,则宜采取“嫁接换种法”。该法即先将老茶树齐地台刈,作为“砧木”,然后将无性系良种的枝条作为“接穗”嫁接在“砧木”上。嫁接成活后便成为一种复合型茶树,其地下部为有性系,地上部为无性系。此种茶树兼具有性系和无性系的优点,并克服各自原有缺点。同时,因采用该法换种,保留了原有老茶树的地下部,使茶园水土减少或避免冲刷。此外,由于原有茶树的庞大根系源源不断大量供应水分与贮存养分,使嫁接茶树生长十分迅速,嫁接当年一般便可打顶采摘,两年成园投产[5-6]。

尤其值得特别指出的,这种复合型茶树,是茶园无性系良种化中防止遗传基因留失的最佳举措。因为复合型茶树的地下部就是一个隐藏在地下的基因备用宝库。一些拥有优秀种质资源的茶区更应重视该项技术的推广。景宁“白玉仙茶”的大面积繁育推广,就是认真并成功地采用了该项技术[7-8]。

1 范中信,叶淼类,叶水娟,金雅芬,吴茂棋:若干无性系良种径山茶的品质特征研究,茶叶,2013(3):141-145.

2 胡坪,谢丰镐,刘祖生,胡月龄,童启庆:西湖龙井茶区品种改良初探,杭州市西湖区茶文化研究会征文集,杭州市西湖区茶文化研究会编,2012,30-37.

3 王辉,龚淑英,魏明香,朱作春,陆文渊等,茶树品种和加工工艺对长兴紫笋茶品质的影响,中国茶叶,2014(3):18-21.

4 吴步畅,龚淑英.无性系良种径山茶品质特征暨多品种拼配研究.茶叶,2014(4):187-193.

5 骆耀平,钱利生等,利用嫁接技术改选老茶园的研究,浙江林学院学报,1999,16(3):283-286.

6 骆耀平,吴姗,老茶树嫁接换种的效应,茶叶科学,2000,20(1)36-39.

7 毛明周,骆耀平,吴昔今,胡伟平,景宁“白玉仙茶”嫁接繁殖技术,茶叶,2005(2):113-114.

8 陈立杰,赵东,刘祖生,当前我国茶树良种化进程中几个问题的探讨,《刘祖生茶学文选》,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82-185.

猜你喜欢

茶树茶园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茶园飘香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徐纪英:呼之欲出的“茶树花挂面”
红六军团威震茶园渡
山茶树变身摇钱树
湄潭茶园
转录组学技术及其在茶树研究中的应用
茶园观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