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市域旅游产业分析的常州水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5-12-12张吉成陈昌仁
张吉成 陈昌仁
(1.常州市城市防洪工程管理处,江苏 常州 213017;2.江苏省河道管理局,江苏 南京 210029)
1 常州市域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常州自古即称“龙城”,位于发达的江、浙、沪旅游区,处在环太湖旅游带与沿江旅游带的交汇区。境内山地、丘陵、河谷、平原、湖泊等地貌景观齐全,河网纵横交错,湖、荡、塘、库星罗棋布。全市现有各类河道2240条,其中,骨干河道50 条;大小库塘1.5 万座,在册水库89 座;湖泊、湖荡20 多个,主要有太湖、滆湖、洮湖、钱资荡等。古语有云:“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反观此言,无论水深水浅,龙总离不开水。因此,常州自古即因水而兴、因水而名,直至今日。特殊的区位及区内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对常州旅游市场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尤其是长三角地区为常州市提供了重要的客源市场,同时得到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客源市场辐射,可成为来这些城市的旅游者的二级旅游目的地,因而客源市场腹地广阔,使常州逐步成为以观光、度假旅游和商务活动为主的旅游目的地,并初步形成了由观光、度假、商务、文化和专项旅游组成的产品体系。常州旅游产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起步阶段(1958~1977年),为接待事业时期;二是初步发展阶段(1978~1990年),为向经济产业转化时期;三是快速发展阶段(1991 以来),为产业提升时期。2000年以来,常州旅游产业持续升温,客源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国内旅游客源主要集中在江苏及周边的上海、浙江等省市;入境旅游市场快速增长,主要包括港台、日本、韩国、东南亚地区、美国和西欧的一些国家。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长江之南、太湖之滨的常州物产丰富、风光秀美、人杰地灵,有山有水,以水而著称,抱水而聚神,其旅游产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水的因素。特别是21 世纪以来,水利行业利用自身水土资源优势,强化水利风景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积极实施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工作,使水利更好地为旅游产业提供支撑,让水利风景资源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观光、娱乐、休闲、度假和商务等需要。常州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以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为抓手,充分利用丰富的江河湖库水利风景资源,挖掘水文化,发展水旅游,做足水文章,扎实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为市域旅游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扎实的基础保障。
2 常州市域水利风景区现状
水利风景区以水域(水体)或水利工程为依托,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在维护工程安全、涵养水源、保护生态、改善人居环境、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功能作用。目前,水利部已经批准设立658 家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近3000 家省级水利风景区,形成了覆盖全国主要江河湖库、重点灌区、水土流失治理区的水利风景群落。然而大多水利风景区仍处于闲置或粗放开发状态,缺乏有效的保护和利用,亟待加强开发利用指导和保护[1]。
截至2015年,常州市已成功创建包括天目湖、南山竹海、愚池湾、北塘河、雁荡河、塘马水库和前宋水库等7 个水利风景区(见表1)。此外,在“十三五”规划中,常州拟创建包括新龙生态林和三河三园水利风景区在内的11 个资源点,统筹考虑工程建设与环境景观建设,在发挥工程基本功能的同时,进一步开发水利风景资源。
2001年,天目湖水利风景区被批准为首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且第一届全国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工作会议在常州市溧阳召开,奠定了常州在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工作中的发源地地位。正因为此,10年后的2010年,全国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工作会议再次回到溧阳召开,这是对常州市水利风景区发展工作极大的肯定。经历10 多年的发展积累,常州市于2011~2015年短短5年内,增加了6 处水利风景区,其中国家级2个,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常州市在水利风景区发展过程中,同样遇到了国内其他地区所遇到的诸多挑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景区品牌知名度不均衡。目前,常州市域7 个水利风景区中,旅游规划开发并取得明显成效的当属天目湖水利风景区和南山竹海水利风景区,余下北塘河水利风景区、雁荡河水利风景区、愚池湾水利风景区、塘马水库水利风景区和前宋水库水利风景区虽然在水利资源与人文等资源的整合规划中有所规划,但旅游发展进度较慢,景区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特色挖掘不够,未能形成特有的生态活动项目,在提高品牌知名度、吸引游客“亲水”、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存在不足。二是资金人员不足。水利风景区基础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其旅游市场规模较小,消费者总体消费水平较低,加之景区筹资体系不完善,使得水利风景区建设面临着资金不足的尴尬局面。同时,常州市水利风景区内生态旅游专业人员缺乏,进一步了凸显了景区在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管理等方面的不足。
表1 常州市成功创建的水利风景区
3 水旅游发展主导动力分析
经过多年发展,常州市在建设水利风景区过程中,在生态意识、运营管理和旅游规划等方面已取得了一定进步。
一是生态意识进一步增强。水利风景区建设过程中,生态文明理念是灵魂,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理念是实现水利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2]。以常州市为例,在雁塘河水利风景区开发前期,景区内曾先后出现大量青萍,使景区生态环境面临挑战,但在水利部治水新思路和江苏建设生态省的战略部署下,常州市坚持以人为本、保护优先原则,积极修复和保护好景区水生态环境,充分体现出人水和谐的理念,生态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二是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水利风景区管理模式主要有政府单列的管理机构、由水利部门或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设立管理机构和由景区单位成立旅游公司对景区实行全面管理三种[3]。在充分考虑自身特点和市场的条件下,选择恰当的管理模式,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天目湖和南山竹海水利风景区在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下,2013年营业收入总额突破7 亿元,经营成果得到了充分肯定,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是旅游规划更加科学。规划是景区建设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4]。目前常州市在水利资源上主要出台了《常州市水利规划管理办法》《常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实施方案》《水资源管理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从宏观角度对水利风景区发展规划给予了方向。在将水利文化与本地特色文化巧妙结合、合理规划的前提下,南山竹海水利风景区与古官道、吴越古兵营、黄金沟等人文资源相得益彰,共同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七大功能游览区;愚池湾水利风景区形成了以“一带双环,五星互联”为核心的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北塘河水利风景区借助地缘优势,成为了常州“三河三园”旅游线上游人必留的休憩驿站;前宋水库水利风景区重点凸显出“水利科技”和“傩文化”。
4 常州水旅游发展的SWOT 分析
优势:水利风景资源丰富,水文化积淀深厚,龙文化、淹城文化、宗教文化、名人文化在江南独具特色;区位优越,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环太湖旅游带与沿江旅游带的交汇区,与沪、宁、杭等大中城市有亲和的文化关系和密切的交通联系;客源市场广阔,位处我国最大的客源地长江三角洲,受到上海、南京等地的辐射,市场优势十分明显;常州区域经济发达,有发达的产业支持,产业现代化水平较高,水利风景区投资和建设能力较强。
劣势:水利风景资源同质性强,资源整合度不高,拳头产品少,景点分散,旅游线路组织困难;受到长江三角洲内诸多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威胁,一定程度上属处在沪、宁经济圈边缘区和苏、锡等旅游城市的“阴影区”中发展;市场开发投入整体上较少,促销力度不够,市场占有率较低;长期以来对水利旅游重视不够,使得外地来常人员对常州水旅游认可度较低;旅游专业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相对匮乏,妨碍了旅游业的良性发展;水旅游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旅游购物、娱乐收入所占比重较低;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比较突出。
机遇:内需的崛起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将给水旅游业带来巨大商机,尤其是在长江三角洲旅游市场持续扩张和常州及周边城市居民对休闲度假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常州将面临潜力巨大的旅游市场,使常州水旅游斩获难得的发展机遇;环太湖旅游带的建设和江苏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为常州社会经济和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旅游支柱产业地位的确立和旅游发展优惠政策的不断出台,为常州旅游业带来良好的发展契机;常州持续增长的经济,可为旅游产品开发提供较为充足的资金保障;不断优化的旅游交通,尤其是高铁和过江通道的建设,必将极大改善常州旅游的便利条件,对常州市客流量的增加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威胁:常州水旅游面临的主要威胁来自于周边旅游地的激烈竞争;非观光型水旅游产品开发不足,水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景点吸引力的提升和持续发展;水旅游体制和机制不顺,地区、部门和企业之间配合协调不够,影响了水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
5 水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水利风景区发展纲要》指出水利风景区发展的长远目标在于:至2020年,建设覆盖全国主要河流、湖泊和大中型水利工程及其服务区域的水利风景区,形成布局合理、类型齐全、管理科学的水利风景区网络。全面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基本形成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发展的局面。因此,在面对景区生态环境、运营管理、旅游开发、品牌建设和资金人员投入等问题上,应结合政府与公众各界力量,逐一攻破,系统发展。常州水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有水利风景区健康发展提供支撑。
一是突出环境保护下的水利风景区系统规划。水利风景区旅游总体规划应在保证水利功能正常发挥的前提下,综合考察水利风景区周边资源,依靠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编制发展规划[5]。同时,为了进一步强化生态保护意识,在水利风景区系统规划中就要把强化水安全、水生态与水资源保护意识纳入景区规划范围,具体表现为:要完善生态环境检测系统的建设,随时监控景区内环境变化;要严格要求,认真负责,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防微杜渐,并对破坏生态环境等行为严肃处理。
二是规范水利风景的运营管理体系。水利风景区的管理需要整合水利、旅游、国土、农林、卫生、公共、交通、住建、环保等部门的力量,主要负责景区内水利工程设施的日常管理、环境管理、生态管理、水资源管理以及对土地、山林、卫生、治安、道路等进行管理。规范水利风景的运营管理体系,需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在保证统一管理、统一调度支配水利资源的条件下,将水利风景资源的使用权和所有权适当分离,可以结合工程建设、政府投入,也可以从共赢思想出发,或股份合作,或委托经营、租赁经营,多途径、多形式搞好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与经营。
三是注重品牌知名度提升。在推进水利景区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之上,应通过报刊、电视和网络等媒介宣传水利生态旅游和水利风景区建设,不断提高水利风景区的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同时,深度挖掘景区水文化,突出水利风景区生态涵养功能,逐步开发出景区特色活动项目或特色产品,在宣传中深化品牌意识,把水利旅游品牌与本地人文资源紧密结合,以扩大景区的影响力。
四是加强景区特色建设。水利风景区建设是对水利工程建设的进一步优化和补充,其发展与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四大基本原则: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保护优先;突出特色主题,因地制宜;规划引领,多元发展。在此基础上,景区建设可主要划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在于景区内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森林公园、生态农场、动植物观赏基地、生态观光通道等用于水利景观项目的基础建设;第二在于扩展景区建设范围,将其外延至景区外工程建设,比如建设商务会所、餐饮度假休闲区和商业步行街。在建设过程中,要避免出现旅游及设施分布不均、档次不高、总体数量不足的情况,要强化水体和周边环境的统一协调,突出水利特色和水元素,并结合水利特点和要求,做好景区导览和标识系统、安全卫生等配套服务设施,注重景区节点景观的新建和完善,加强环境整治。
五是加大投资力度。在确保水利资源统一管理、统一支配的前提下,水利风景区要积极引入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和社会资金投入,充分调动各方面对水利风景区的投资积极性,并引入专业人才进行管理。
[1]陈昌仁,贾蔚,等.江苏水利风景区旅游发展现状及战略研究[J].水利经济,2011,29(3):64-66.
[2]钟林生,詹卫华,沈黎,张爱平.生态文明理念是水利风景区建设的灵魂[J].中国水利,2013(06):20-44.
[3]潘家培,杜正华,王元.推进水利风景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江苏水利,2015(5):41-43.
[4]刘永杰,郭晓东,郭珏龙.黄河高青段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与思考[J].科技视界,2013(27):336-339.
[5]陈昌仁,于涛,贾蔚.基于多元目标的水利风景区开发规划引导性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2010,3(2):18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