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顶层设计初探
2015-12-12龙亚萍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213
龙亚萍(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13)
一、顶层设计的概念、意义与目的
“顶层设计”概念源于系统工程学领域的自顶向下设计(Top-down Design),它原意是指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到了1969年,IBM的研究员尼克劳斯·沃斯(Niklaus Wirth)具体指出要采用“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分而治之”的原则来操作进行大型程序的设计,也就是要从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以顶向下地将复杂问题逐步分解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子问题,每个子问题可以再进一步分解,直到问题简单到可以很容易地解决[1]。这样的理解给顶层设计赋予了一个内涵,即:顶层设计是位于最高端的,有决定指导性的,影响整个系统的运作效率的,与系统各部分都息息相关并且能被具体践行的统筹安排方式。
基于上述,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顶层设计是指在学校科研管理规划与运行中,融入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增强科研服务于学校长足发展的能力和提高科研管理的效能为目的,从宏观层面上设定的包括相关部门及其行动章程在内的一整套可操作的科研管理的系统规划。这一系统规划之中,包含了科研信息的交换、对接与分享(电子设计);科研团队的组建与管理(科研能力设计);科研人才的吸引与集聚(科研力量设计);科研资金的扶持与管理(科研经费设计);科研平台的建设与管理(科研平台设计)等等。
高职院校实行科研管理的顶层设计,是为了更加有效地消除学校科研管理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孤岛”和“条块分明”的情况,提高科研管理部门内部、各部门教学单位之间、以及全校科研工作者之间的资源共享程度,降低科研管理的时间、经费成本,提高科研管理效率,为学校发展、教师成长提供更有效便捷的服务,提高科研管理部门工作的有效性。它是一种服务于学校宏观管理的方式手段,其目的和属性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顶层设计的特点:宏观有力控制与微观针对把握相结合;系统庞大而周密;具体操作性强,可有效实现跨部门的信息对接与分享。
二、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顶层设计的实践
(一)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研究现状
从近10年国内学者的研究情况来看,围绕高职院校科研管理这一主题所展开的讨论主要集中于几个方面:一是科研管理与激励机制之间的关系讨论:(1)对现有科研管理激励机制的补充与完善(潘兆光,2010;张伟杰,2008;徐元俊,2011);(2)针对各类别高职院校激励机制不足的对策与建议(兰慧、李斌、马林,2013;郝永林,2011;罗玉龙、胡江霞、黄贻培、徐艳英,2012);(3)科研管理的激励机制如何创新(首珩,2005;许敏华,2010;何玉宏、谢逢春,2011)等。二是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讨论:(1)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邵检江,2013;刘亚峰,2010;胡尚杰,2014);(2)信息系统的使用与创新(张兰、姚明霞,2012;蒋学,2015;孔令春,2012;欧阳潘,2014);(3)互联网时代下的科研管理系统的变革与发展(刘兆媛,2010;潘平、赵小兵、王君,2003;王勤明,2006)等。三是科研管理机制创新研究:(1)不同办学特色背景下的管理机制创新(仪淑丽,2013;李照清,2014;宋嵘嵘,2014);(2)基于不同发展需要的管理模式探索(贺颖,2015;邱吉,2011;乔维德,2010)等;(3)此外还有关于科研管理服务定位的研究(李倩、魏俊峰,2010;张俊海,2009等)、科研管理经费类的研究(于艳,2014)。
从上,学者们的研究都是从具体一个科研管理的操作层面或背后推因着手,讨论如何提高科研管理的作用与意义,提升科研管理的效率。
(二)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与顶层设计理念的结合
1、明确学校办校特征是二者结合的重要前提与条件
高职类院校与其他综合性本科院校的区分点就在于高职类院校办学目标是针对企业或行业的特定性需要而进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其院校学科的专业性建设有“覆盖面较窄,潜力挖掘较深”的特点。明确学校的办校特征,关系到顶层设计的流畅性和适用性;有利于预先判断出顶层设计中可能遇上的障碍并制定出合理的方案予以规避。
例如,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作为全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文化产业普通高校,着力培养文化产业相关领域的人才。从非物质文化领域的传承与保护到文化博览业的创新与发展,从文化旅游业人才的培养到文化传媒界新鲜血液的输送,该校所设专业与学科以及联合办学项目均围绕文化产业领域展开。也就是说“人文社科性”是该校开展各类科研课题、教学研究的一大特性。这也就决定了该校的各类教学与科研工作须主要围绕着人文社科类主题开展。那么,在进行科研项目申报信息交互的过程中,“人文社科类科研信息”会成为信息抓取与吸收的关键词。
同时,这一办校特点,也容易使非文化产业类科研工作者感觉到“科研需求旺盛但科研途径狭窄”的矛盾,那么在顶层设计的过程中,针对这一类问题,该校科研管理工作需要留有足够的空间预判并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平衡。
2、认清本校科研现状是二者结合的扎实基础和着手点
当前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主要存在的问题集中于教师科研能力薄弱、科研内容的问题不突出、科研定位不明确、科研规范性不强、科研团队少、科研经费投入少这几个方面。
教师科研能力薄弱主要体现在教师对科研的要求不高,把科研当作评职称的垫脚石,而不是长足发展的敲门砖,因此对发论文以及科研项目申报集中突袭于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之前。另外,教师自身的专业学术知识更新性不强,不能较好地把握住当前研究动态和时下社科热点难点,关注行业发展的持续性和动态性不足。教师科研能力的欠缺和科研态度的偏差导致了他们在进行科学研究过程中,不能清晰地突出研究重心,使得科研成果不显著,发表科研论文的数量偏低,论文的被引用量偏低,从而进一步致使教师申请校外科研项目的难度增大。
要想打破“无职称不科研”的瓶颈,就需要学校宏观地从政策、资金扶持双管齐下,用发展的眼光培养青年教师的科研激情,挖掘其潜在的科研力量。
只有认清各高职院校自身的科研现状,抓住科研问题产生的原始动因,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应的科研管理顶层设计,方可有力有效地推动学校自身的长足发展。
3、充分调研、大胆实践是两者结合的现实路径与方法
高职类院校有相似的属性与特征,兄弟院校之间的学习与经验的借鉴有助于减少科研管理过程中的时间与资金成本。顶层设计的初探与建设,必然会因理论与现实的差距而产生偏离预期的效果。这个时候,校际之间的科研管理经验借鉴与帮扶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顶层设计框架搭建初探
因科研管理具有一定的行政性,故本模式的搭建,拟基于EA方法论(Enterprise Architecture),采用美国的FEA模型(联邦政府总体架构FederaI Enterprise Architecture),将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活动视为容发展战略、项目管理、信息动态匹配为一体的结构化机制,参考上海与福建既有的政府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模式修改而成(见图1)。
以学校发展与教师科研需求为导向,包含了业务模型、服务构件模型、数据模型、技术模型和绩效模型。以业务为重点,从科研管理部门业务的划分与定义出发,从而发展到对工作分解、技术辅助、数据共享、绩效考评等层次。
该总图构架,以数据模型为辅助,从下到上按照数据(信息资源层)、技术(基础设施层)、服务(支撑层)、业务(应用层)、绩效(服务交互层)的组合方式,对部门内外各类科研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从而达到了全面便捷地对教师科研及学校发展提供各类其需要的信息与服务。以下将对部分向量进行解释。
1、绩效模型(科研管理部门整体效能的评定指标)
绩效模型的搭建,基于“服务效能为主,服务品质为辅”的出发点,从客户感知情况,科研对学校的助推作用,科研成果的辐射影响程度以及科研投入与产出这4个层面进行部门工作考评。
教师满意度:是指全校教师,特别是有科研需求的教师,对本校科研管理部门提供的科研项目管理、科研信息公开、科研经费规范等情况的一个具体的满意度反馈情况汇总。本项考评,可利用满意度调查表进行数据采集与结果计算。
学校提升:对学校的推动作用,本项绩效衡量,主要是围绕“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帮扶教师成长”的层面展开,通过科研平台搭建举办的科研活动的质量、成功吸引企业投资学校科研项目的资金量、本校教师科研成果质量情况等方面进行考评。
科研效益:指的是科研部门对学校科研成果的实物转化、成果获奖、企业应用、政府采纳、经济收入等情况的一个纵向统计。
科研投入与产出:此处着重是指学校科研管理部门通过本校的相应政策配套,对本校的科研项目的资金扶持、成果奖励、科研活动等人力、财力的投入,以及本校教师科研积极性的反馈、科研人才聚集力的影响等人力、科研成果的产出之间的平衡判断。
2、业务模型(科研管理部门业务的相关指导)
服务对象:校内专家学者,此处不再赘述;校外专家学者,是指若本校有相应的学报、各类研究中心等科研服务平台,那么其校外所有业务涵盖对象,均为服务对象。
科研评价:包括但不仅限于(1)服务对象职业发展所需的科研成果评定;(2)科研激励机制所覆盖的,需科研管理部门提供的相关科研成果评定内容;(3)评价内容需结合考量科研成果的社会效应、学校推动等内容。
3、数据模型(科研信息电子化操作)
科研信息的接受与共享直接反应了科研管理的动态灵活程度。主要是如何保证科研信息在校内工作者之间传递的畅通性和准确性,并确保校内科研资源的宏观掌握与机动调配的需要。
本框架每一个面的建立和完善都需要设定相关文件和具体操作办法,将科研管理工作规范在既定的科学合理的范围内。从部门管理服务内容出发,以业务为准,表现在“必要支撑—业务流程—业务服务”多层体系。
(四)本框架的不足
本框架拟在降低行政成本,提高科研管理效率。但在具体实践上,可能会有以下需要改进的地方:
1、本框架的搭建,建立在科研管理的需要上,宏观搭建在校内跨部门之间的合作上,比如财务部门、教务部门,以及校外业务合作部门之间的衔接,有待进一步完善。
2、本框架的搭建需要随时同学校的发展保持步调一致性,政策的保证是这个框架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动态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结合,是本框架健康发展的特点与保障。那么如何在既有管理体系下,完善充实该框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3、准确信息内容的分类,是提供科研服务管理的一大重要前提。各类信息进入这个模型后,信息梳理的标准,信息处理的紧急程度,统一信息可多重分类等情况,需要提前搭建好,本框架没有明确表现出相关信息,有待具体操作中进一步思考。
三、结语
高职院校中,进行科研管理顶层设计实际是一个有很大上升空间的初级宏观管理设计模型。需要在具体实践中保持动态调整和经验总结。在进行设计时,需要明确模型的定位,紧贴学校的现状与发展规划,以保证模型的封闭流动实现。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顶层设计,可以说是高校科研管理过程中的一大突破,有效整合校内外科研管理资源。如何让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顶层设计在一个健康有序的跑道上运行,是科研管理工作者们的下一个目标。
[1] 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基本概念阐释(上)[EB/OL].中国人事科学研究网, http://www.e-gov.org.cn/news/news007/2011-12-05/125243.html, 20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