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远教伴着洪蕴来

2015-12-12姚胜昆

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蟹苗每斤精米

■姚胜昆  本刊记者刘  然

远教伴着洪蕴来

■姚胜昆本刊记者刘然

洪蕴来(中)将蟹田稻种出了花儿

“洪蕴来”是个喜庆的名字,谁不希望生命中鸿运滚滚而来?这个名字的主人果然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许,成了沈阳市沈北新区远近闻名的农民企业家。熟悉洪蕴来的人都说他是个热情、阳光、快乐的人,是个走鸿运的人。2014年7月,到基层采访时,笔者有幸与这位米业大王相识,谈天说地。谈起自己的创业路,洪蕴来从容淡泊,朴实无华的话语中提及最多的,却是记者无比熟悉的字眼:远程教育。据他说,是在远程教育的帮助下,他才一步步完成了从农民到企业家的蜕变。

2000年,洪蕴来从一所专科学校毕业后,选择了回乡务农。他的家乡沈北村因为毗邻辽河,水资源丰富,因此当地农民多以种植水稻为生。然而,这里水田万顷,却没有一家稻米加工厂。这也难怪,稻米加工也是个技术活儿,从选米到磨制都有很多讲究。洪蕴来眼光独到,想办一家加工厂。为了学习技术,他走进远教活动室开始自学研究。通过远教平台,洪蕴来看好了一整套加工设备,又通过学习农广天地类课件初步掌握了精米加工技术。2001年,洪蕴来办起加工厂,开始按照每斤1.4元、比市场价多出两毛钱的价格向农民收购带壳稻米,通过精细加工,再以每斤2.3元的价格销售出去。“小作坊”诞生的头一年,就给他带来了不菲收益。当然,更难得的是洪蕴来从远教学习中收获了信心,从此对远教十分倚重。

作坊式的发展终归要遇到瓶颈,洪蕴来也不例外。虽然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经验积累,他磨制精米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效益并没有太大增长。有一回,他看了一部反映华西村发展历程的课件,深受启发。为什么自己磨制的米质量更好,卖的却不如质量一般的?原因就在于自己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手段太落后啊。在远教管理员的建议下,洪蕴来扩大了自种面积,并且为自己磨制的精米注册了商标,有效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很快,以家乡七星山命名的“七星”牌大米与他本人一样成了当地的“创业明星”。

是安于现状,还是继续发展?这道选择题在2011年摆在了洪蕴来的面前。说来也巧,那一年洪蕴来领着几个人到盘锦考察稻米加工厂(盘锦是稻米加工集散地)。加工厂还没转几个呢,他却被一块“奇怪”的水田吸引了过去。怎么个“奇怪”法呢?怪就怪在这块水田的四周规整地立着约一米高的“塑料围墙”。他向老乡一打听,才知道这块地种的是蟹田稻,就是利用稻田的水层环境养殖河蟹,是一种综合粮食生产和渔业的多层次立体化生态养殖模式。而那圈塑料布的主要作用,就是防止稻田里的蟹子“外逃”。洪蕴来本想就地拜师,无奈人家不愿面授机宜,他只好打道回府,向远程教育“取经”。

洪蕴来在远教平台上下载了大量蟹田稻相关资料,深入学习。他越来越觉得种植蟹田稻是个不错的选择,可以让他实现双线作战、多点获利,使土地价值最大化。另外,由于地里要养蟹,不允许打农药,还可以进一步提升稻米品质。说干就干,2012年,洪蕴来通过远程教育帮忙购买了1000多斤蟹苗,都下到了水田里。不过,他的举动在看热闹的村民眼中却是异想天开的。村民的怀疑并非没有根据,因为多年前当地政府就曾推广过蟹田稻,还免费给村民送蟹苗,但结果并没成功。这个情况洪蕴来不是不知道,那为什么还要“一意孤行”呢?老洪分析,彼时不成功恰恰因为蟹苗是免费的,所以村民们都不珍惜。管理不到位,蟹的成活率就低;成活率一低,就更不经心了,蟹子跑的跑、丢的丢,再加上自家的小餐桌指这个添菜,还能剩啥了?洪蕴来不一样,他没白没黑精心照顾,稻田蟹成活率达到了70%。每斤7元买的蟹苗,再以每斤10~15元卖出成蟹,划不划得来,这笔账很容易算明白。到了第二年春节前夕,洪蕴来惊喜地发现,已经有人开始给他“送礼”了,当初讥笑他的孟祥玉、高延林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地登门拜师,成了他的跟风者。2013年,沈北村有几十户农户种起了蟹田稻,光蟹苗就购买了一万多斤。2014年,这一数字又翻了一番。

成功了,洪蕴来却并未止步。为了解决农户稻田蟹成品率存在差异的问题,2014年年末,他在镇远程办的协助下,在合作社里办起了蟹田稻专项培训活动,力求通过远程教育及相关专家的指导把这个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作者单位为沈阳市沈北新区区委组织部)

猜你喜欢

蟹苗每斤精米
一年只产2万斤白仔,渔美康“杂优一号”蟹苗唯“质”是图
碾米加工技术对长粒型优质籼稻整精米率的影响
不同播期、收获期和储存期对优质长粒籼稻整精米率的影响
急! 成蟹没销路,蟹苗运输困难,蟹农在线求救
冬储菜价格创5年最低 居民更爱新鲜菜随买随吃
不同加工精度对稻谷中镉含量的影响
勘误
这只蟹苗不简单!1万斤上市1天就被抢空,卖价比别人贵还要提前预订(上)
让大米身价翻番的七种卖法
白鸽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