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甘蔗间套种的可行性及相关对策分析

2015-12-12张小芳

甘蔗糖业 2015年4期
关键词:蔗农蔗区套种

张小芳,李 宏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201)

云南甘蔗间套种的可行性及相关对策分析

张小芳,李 宏*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201)

近年来,甘蔗与其他作物的比较效益下降,蔗农的种植效益受到严重影响,也影响了甘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合理的间套种措施作为一种高产高效的种植方式,通过与各类生长快速、生长期短的作物组合,搭配构成多作物、多层次、多功能的甘蔗复合群体,可提高光能、养分利用率,提高土地利用率,进而提高作物产量和蔗农收益。

甘蔗;玉米;间套种;经济效益

0 前言

甘蔗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广泛种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云南是我国第2大甘蔗产区,全省甘蔗种植面积占全国总种植面积的21%左右,云南省甘蔗种植面积、产量和产糖量均居全国第2位,是我国的产糖优势区域之一,甘蔗主产区县财政收入的40%以上都来自糖业。云南甘蔗生产主要分布在滇西南、滇南地区的临沧市、德宏州、保山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州、红河州、文山、玉溪市8个州市,常年甘蔗种植面积约33.3万hm2,蔗糖产量200万t以上,工农业产值突破120亿元,为云南省的经济发展特别是边疆地区脱贫致富做出了重要贡献。

1 甘蔗生产发展面临的挑战

1.1 种植、制糖成本攀升,比较优势减弱

近年来,由于我国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的增加,以及化肥等投入品价格的上升,导致甘蔗的生产成本平均上涨20%左右,蔗农净利润增幅较小。同时,由于云南省甘蔗连年增产,糖价连续走低,以致甘蔗的净利润呈不断下降趋势。蔗农增产难增收,糖厂生产利润有限,甘蔗种植的比较优势呈下降趋势。

1.2 种植利润下降,蔗农积极性不高

据农业部数据显示,云南省每吨甘蔗的种植成本和制糖成本不断攀升,大大挤占了蔗农与糖厂的净利润空间,导致蔗农的种植积极性不高。目前,水田蔗每公顷平均毛利润45000元左右,旱地蔗

24000元左右。由于云南省香料烟、果蔬等竞争性作物经济效益的提高,近年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户投入其种植队伍或外出务工。

1.3 甘蔗机械化生产进程缓慢

甘蔗生产劳动强度大,每逢种植和收砍季节,蔗区劳动力不足问题十分突出,且甘蔗种植和收获的劳动费用占甘蔗生产成本的60%以上,手工劳作导致甘蔗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但目前云南甘蔗机械化主要体现是耕地整地环节,而机械化种植、收获水平几乎为零,甘蔗机械化生产进程十分缓慢,产业提质增效对于机械化推广应用的需求十分迫切[1]。

1.4 蔗区粗放式管理,单产较低

全省甘蔗种植75%以上分布在依靠自然降雨的旱坡地,蔗区水利、道路等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加之旱、寒和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甘蔗产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同时,甘蔗品种单一化,地膜覆盖栽培率不高,蔗农对病虫害的危害认识不足,防治意识差,粗放的甘蔗种植管理导致甘蔗新品种选育、新的栽培技术示范及耕作模式推广应用力度等与蔗区需求还有很大差距,成为甘蔗单产较低的主要因素。

2 蔗田间套种的可行性及经济效益分析

2.1 甘蔗间套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粮食经济作物价格的上涨,作物之间争地矛盾日渐突出,甘蔗种植比较效益降低,蔗农种植甘蔗的积极性不高,甘蔗机械化生产进程缓慢,严重影响了甘蔗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云南蔗糖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组织开展甘蔗间套种耕作模式势在必行。

间套种技术是云南十大科技增粮措施之一,也是云南省建设高原特色农业的重要保障措施。甘蔗行距较宽,一般为1~1.2 m (市场上销售的果蔗则种植行距更大),苗期生长缓慢,在甘蔗封行前,叶面积系数小,地表裸露,造成大量光热资源浪费,大量杂草滋生。从下种至封行,春植蔗3~4个月,冬植蔗5~6个月,秋植蔗7~8个月,能给蔗地间套种作物提供充足的空间和时间,甘蔗间套种可利用甘蔗与其他不同科、属作物在株型、根系分布、生长速度、生育阶段和所需要的养分等的差别,以及对光照、温度等环境资源需求的不同,构成互促互补的甘蔗复合群体,达到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现状,改善蔗田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土壤水分,增加复种数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甘蔗间套种是在保证甘蔗稳产的基础上增加了另一种作物的产量,可有效促进农业增收和农民增收。深入挖掘土地生产能力,提高土地和光能利用率及复种指数,是当前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保证云南省蔗糖产业可持续发展,有效应对资源、环境、粮食等安全性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

2.2 常见的蔗田间套模式效益

2.2.1 蔗田间套种马铃薯及经济效益分析

马铃薯具有适应性较强、生育期较短、产量较高、销路佳、效益高的特点,是近年云南种植积极性较高的作物。甘蔗间套种马铃薯能充分利用不同空间和时间的光、热、水、气等自然资源,增加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效益,是解决单种甘蔗经济效益不高的有效途径之一。

目前,甘蔗与马铃薯间套种初具规模。为增大经济效益,保山市甘蔗科学研究所携同部分蔗农以不同方式在蔗田间套种马铃薯,以探求更佳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模式。

甘蔗与马铃薯套种的经济效益分析见表1。

表1 甘蔗与马铃薯不同套种方式经济效益分析

甘蔗与马铃薯3种不同间套方式的试验结果表明:甘蔗间套马铃薯无论以何种方式都可增加经济效益。其中效益最高的是隔行套单的间套方式,每公顷纯效益平均达31926元,比单作增加了9015元,

增幅约为39.3%,达到了即增加粮食产量又对甘蔗影响小,同时显著地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甘蔗间套马铃薯既能保证原料蔗的稳定供应,又能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能显著提高农民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是一种增产增收的成功模式。

2.2.2 蔗田间套种玉米及经济效益分析

甘蔗间套玉米,属于高秆作物间套种高秆作物,因此,在实施甘蔗间套种玉米的耕作模式时,应注意科学的选择间套品种,在甘蔗的选种上要求选用前期生长慢、直立性好、高产高糖、后期生长速度快的良种,在玉米的选种上要求选用生长期短、株型紧凑、适应性广、抗逆性强、高产的优良品种,科学的选地和整地、科学的种子处理、科学的安排种植时间和间套密度。

从表2可看出,不同甘蔗间套行距种植玉米的效果不同,其中D种间套方式产值最高,达到53828.97元/hm2,比对照组增幅12.9%;其次为B种间套方式,产值为44634.02元/hm2,居第2,比对照组增幅4.9%。其余2种间套方式产值均不及对照组。

表2 甘蔗与玉米不同套种方式经济效益分析

实践证明,选择合理的间套种方式可以使甘蔗和玉米协调生长,可提高蔗田的复种指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 甘蔗间套模式效益提高措施

3.1 遵循合理的间套推进原则

蔗田间套种植对保持甘蔗产业健康稳定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合理的间作也会给甘蔗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在实施蔗田间套种的同时,应遵循合理的推进原则:一是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地区采用合理的间套模式和种植技术,充分发挥间套种植的优势;二是遵循省工节本原则,选择轻简的间套模式,以保证在劳动力较弱的情况下间套种植也可获得成功;三是遵循互促互补原则,甘蔗间套种植必须注意空间和时间的互补,做到株型高矮和胖瘦搭配、根系曲直和深浅搭配、喜光和耐阴搭配、生长快慢搭配等;四是采用合理的间套栽培技术,合理规划种植密度,根据主、间套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和生长特点采用相应的管理措施等[4]。

3.2 推广间套作物新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

甘蔗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是蔗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甘蔗品种的科技贡献率达60%以上,所以,综合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开展资源评价利用、远缘杂交育种、甘蔗抗旱育种、甘蔗生态育种和繁育技术等研究和应用,在培育适应云南蔗区生态类型多样化需要的高产、高糖和广适应性的优良品种的同时,创制具有异质性强的间作新种质和选育生态适应性广、抗逆性强、高产、稳产、优质的间作新品种。

3.3 加快综合示范区建设

综合示范区建设地点应做到相对稳定又有所调整,充分考虑项目建设的可持续性和影响带动效果,以点带面,全面辐射周边甘蔗生产,推动甘蔗生产恢复性增长。

⑴组织开展新品种示范种植。通过组织体系相关综合试验站和推广站开展甘蔗新品种的生产示范,筛选一批适宜当地蔗区推广应用的甘蔗新品种,并加快培养、引进和推广,为蔗区甘蔗品种及间套品种的更新换代和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在云南不同生态类型的蔗区,进行良种和高效生产技

术的试验示范;并承担育种研究和相关研究的培训、基础性工作和应急性任务等。

⑵加强推广抗旱栽培技术。在全省蔗区大力示范推广“选用良种、调整植期、抢墒种植、深耕深种、板土栽培、地膜覆盖、蔗叶还田”的抗旱栽培综合技术。采用地膜全覆盖抗旱栽培措施,有效实现作物萌发出苗关键时期的土壤水分“零”蒸发,充分利用旱地土壤墒情解决制约幼苗萌发出苗的土壤水分关键技术问题。

⑶建立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大力推广机械化深松深耕、开沟、种植管理和收获技术,在甘蔗生产重点区域建立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提高甘蔗生产机械化水平。通过与农机生产公司合作,引进甘蔗种植机进行机种试验示范[5]。

3.4 加强政府政策性扶持

扶持蔗农甘蔗保险,是促进蔗农与制糖企业构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的有效方式。建立各种激励机制和责任机制,协调好企业、农户、科技推广三者间的关系,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结合,以此促进甘蔗科技工作的长期有效开展。

⑴科学测算甘蔗种植的平均物化成本水平,各级要积极争取把种蔗农资补贴、甘蔗良种和间套种作物良种补贴纳入政府支农、惠农直补政策范畴,保证蔗农的种植积极性。

⑵加大甘蔗农机购置补贴力度,推进机械化进程,降低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力。

⑶推行甘蔗保险政策,科学合理制定甘蔗基本保险和附加险的保险金额和不同生长期的理赔额度,全面实行甘蔗保险保费补助;进一步健全事前预防机制,有效降低灾害的发生与损失;完善保险勘探、定损的协作与管理机制,确保保障理赔服务质量与效率。

[1] 尚鹏飞,李宏. 云南省甘蔗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1):89-90.

[2] 施立科,丁春华,容小阳,等. 甘蔗与马铃薯间套种效益分析[J]. 中国糖料,2015,37(1):24-25.

[3] 赵自东,李言春,丁春华,等. 甘蔗间套种模式初探[J].中国糖料,2015,37(1):18-19.

[4] 陈道德,吕达,肖祎,等. 甘蔗间套种植效应研究[J]. 甘蔗糖业,2014(1):12-19.

[5] 马改艳,徐学荣. 对当前我国甘蔗产业发展形势的分析与思考[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7(6):29-35.

(本篇责任编校:李金玉)

Feasibility and Countermeasure of Sugarcane Interplanting in Yunnan

ZHANG Xiao-fang, LI Hong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Economic Management, Kunming, Yunnan 650201)

In recent years, the comparative benefits of sugarcane decreased and severely affected the profit of the cane growers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ugarcane industry. Interplanting sugrcane with all kinds of rapid growing, short-time growing crops to build a multi-crops, multi-level and multi-function field pattern can increase the utilization of light energy, nutrients and improve land utilization, and therefore increase crop yield and the profit of the cane growers.

Sugarcane; Maize; Interplanting; Economic benefits

S566.1

A

1005-9695(2015)04-0016-04

2015-05-18;

2015-07-27

云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云南滇西边境贫困地区蔗糖产业扶贫绩效研究”(2013Z021)

张小芳(1991-),女,山东莱芜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农村与区域发展的学习与研究

*通讯作者:李宏(1972-),男,云南文山人,副教授,主要从事甘蔗产业经济研究

张小芳,李宏. 云南甘蔗间套种的可行性及相关对策分析[J]. 甘蔗糖业,2015(4):16-19.

猜你喜欢

蔗农蔗区套种
朝天椒套种芝麻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草莓大棚套种西红柿亩增收2万元
边境地区蔗农甘蔗技术推广现状及对策分析
推行订单农业,保障原料供给
干旱致缅甸蔗农面临困难
广西蔗区农药废包装回收处理的现状、成效及展望
种甜的人
甘蔗新品种桂糖31号在河池蔗区种植密度试验
2016年崇左、百色蔗区糖料蔗生产情况调研报告
果园套种蚕豆模式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