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吉木乃县阿克萨依铜金矿区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浅析
2015-12-12李国军
李国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地球物理探矿队乌鲁木齐830011)
新疆吉木乃县阿克萨依铜金矿区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浅析
李国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地球物理探矿队乌鲁木齐830011)
阿克萨依铜金矿位于西北准噶尔北缘,萨吾尔山东段,通过在该区开展地质草测,圈出了蚀变带范围,通过进一步开展槽探揭露,圈出了金矿(化)体和铜矿化体。对测区岩石含矿性有了大致了解,为今后在该区开展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找矿线索。
萨吾尔山东段阿克萨依铜矿(化)体
1 引言
萨吾尔山大地构造位置位于萨吾尔-二台晚古生代岛弧带西部,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准噶尔板块和哈萨克斯坦板块的交接部位,是新疆北部地质构造最复杂的部分,为准噶尔板块北缘次级单元的北准噶尔弧盆带(图1)。阿克萨依铜矿点位于吉木乃县境内,萨吾尔山东段。
图1 新疆大地构造简图
2 矿区地质
2.1 地层
阿克萨依铜矿区出露地层有下石炭统那林卡拉组(C1n)、下石炭统哈拉巴依组(C1hl)为主,具体岩性特征见图2。
下石炭统那林卡拉组(C1n),岩性有钙质砂岩、凝灰质砂岩。钙质砂岩出露于测区南部,F1断层南侧,呈条带状展布,与断层走向一致。颜色为灰绿-灰褐色,砂状结构,层状构造,岩石主要由碎屑物和胶结物组成,其中碎屑物主要为沉积碎屑和胶结物组成,其中沉积碎屑由长石碎屑和沉积细砂组成,碎屑粒径多数在0.5~1mm,含量在50%~60%,沉积细砂充填于碎屑之间,含量在10%~20%,胶结物为钙质,含量在20%~30%。凝灰质砂岩,灰褐-灰黑色,凝灰砂状结构,层状构造,岩石主要由碎屑物和胶结物组成,其中碎屑物主要为火山碎屑和少量的沉积碎屑,其中火山碎屑为岩屑和长石碎屑,岩屑成分主要为安山岩和凝灰岩,粒径多数在0.5~1mm,含量在20%~30%,长石碎屑粒径多数在0.5~1mm,含量在20%~30%,胶结物为火山灰,含量在40%~60%,F1断层北侧凝灰质砂岩具强褐铁矿化、碳酸盐化。
下石炭统哈拉巴依组(C1hl),矿区内出露岩性为安山岩,岩石由斑晶、基质组成。斑晶含量31%,成分有中长石,半自形板粒状,0.65~2.2mm,双晶发育,泥化、绢云母化轻度,含量约30%;原暗色矿物全被碳酸盐矿物集合体取代,残余角闪石、辉石柱粒状假象,(0.54~1)mm×0.4mm,含量1%;基质含量69%,成有斜长石,具微晶结构,粒径<0.3mm×0.05mm细板条状,泥化轻,杂乱分布,间隙内分布了20%脱玻绿泥石。
图2 阿克萨依矿区地质简图
2.2 岩浆岩
测区内岩浆岩主要是石炭纪侵入的花岗闪长岩、流纹斑岩和花岗闪长岩斑岩脉。
花岗闪长岩(Cγδ)。位于矿区中北部,灰褐色,中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岩石由斜长石、石英及角闪石组成。主要为更长石,半自形板状、粒状,粒径(0.8~2.7)mm×1.3mm,聚片双晶,泥化、绢云母化强,大多平行分布,含量44%;斜长石间填隙状分布了30%的石英、15%的钾长石,粒径2~5.6mm它形粒状,普遍包含斜长石,钾长石高岭土化轻度;原黑云母全被绿泥石取代,(0.2~1.5)mm×0.74mm片状,稀疏分布,含量3%;普通角闪石含量6%,黄绿色,(0.3~1.4)mm×0.5mm柱状;辉石含量1%,(0.5~1.6)mm× 0.4mm柱状,杂乱分布,具轻度阳起石化;磁铁矿1%,零星分布,粒径0.1~0.6mm粒状。磷灰石微少。
霏细斑岩(Cλπ)。褐色,岩石由斑晶、基质组成。斑晶含量20%,成分有更长石和石英,更长石含量11%,半自形板粒状,(0.75~2.7)mm×0.8mm,具中度泥化、绢云母化;石英含量5%,0.54~2mm熔蚀粒状。钾长石2%,半自形板粒状,0.7~3mm,可见卡氏双晶,碳酸盐化、高岭土化强。基质含量80%,具包含微晶结构,均由长英质组成,主晶石英大小0.1~0.23mm,内部包含了针状长石,密集分布,基质泥化较强。少量白云母细片,由黑云母蚀变来。
花岗闪长斑岩(Cγδπ)。呈脉状,位于F1断层南侧,产状受断层构造控制。红褐色,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由斑晶和基质组成,斑晶为斜长石,粒径1.2~2.5mm,含量15%。基质为细粒结构,由45%的斜长石,15%的石英,由20%的角闪石和5%的黑云母组成。岩石蚀变弱,地表岩石风化破碎。
2.3 断裂构造
矿区的主要断层为3条平行断层,编号F1、F2和F3,F1为黑山头东断裂,断层性质为逆断层,长产状310°~330°∠60°~70°,长4km,地表表现为NE-SW走向的流水冲沟,宽1~10m不等,断层两侧岩石破碎,片理化强,片理产状与断层产状一致。F2、F3为黑山头东断裂的次级断层,走向与F1断层走向一致。断层与测区含矿关系密切。
3 矿化特征
通过1∶1万和1∶2千地质草测,在地表圈定一条宽约3~25m,长约270m的褐铁矿化蚀变带,蚀变矿物有强褐铁矿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泥化、碳酸盐化。该蚀变带内次级小断层发育,通过探槽编录,3 m内见7条断层,主要断层为一条逆断层,产状348°∠55°,向东延伸约200m尖灭,在该蚀变带东部,次级断层被后期碳酸盐脉充填,脉宽1~3cm。
矿化特征:星点状、薄膜状孔雀石分布在蚀变花岗闪长岩裂隙面上,孔雀石矿化带宽约1~6m,自探槽TCh-1沿东西向裂隙断续向东延伸约60m,向西无地表第四系覆盖,未发现矿化,矿化面积约200m2。在TCh-1探槽中取刻槽样,东侧20m处地表孔雀石矿化带上刻线取样分析,圈出数条铜、金矿化体,特征如下:Ⅰ号金矿体,长40m,宽1.5m,金品位1.5×10-6;Ⅱ号铜矿体,长60m,宽1.5~3m,Cu品位0.2%~1.23%;Ⅲ号铜矿化体,长60m,宽3~4.5m,Cu品位0.1%~0.17%,平均品位0.122%,Ⅳ号铜矿体,长40m,宽3m,铜品位0.2%。
4 结论
科克萨依铜矿点从地表和探槽揭露来看,黑山头东铜矿点地表蚀变类型有泥化、碳酸盐化、褐铁矿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具典型青磐岩化特征,通过探槽又揭露了金矿体,该区属于与斑岩型体有关的铜金矿床。
[1]周刚,秦纪华,何立新,王祥,栾新东.新疆萨吾尔山花岗岩类的形成时代[J].岩石矿物学杂志,1999,18(3):237~242.
[2]孙燕,刘建明,曾庆栋.斑岩型铜(钼)矿床和斑岩型钼(铜)矿床的形成机制探讨.流体演化及构造背景的影响[J].地学前缘,2012,19(6):179~193.
收稿:2015-03-02
10.16206∕j.cnki.65-1136∕tg.2015.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