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报摄影记者与图片报道的“融合”探索
——以《安徽日报》为例

2015-12-12徐国康

中国记者 2015年1期
关键词:摄影记者日报党报

□ 文/徐国康

党报摄影记者与图片报道的“融合”探索
——以《安徽日报》为例

□ 文/徐国康

在媒体融合转型中,相比更为灵活的都市报,党报图片新闻的落脚点在哪里?党报摄影记者的转型路径该如何设置?

安徽日报 媒体融合 舆论引导 摄影记者

近年,《安徽日报》通过整合报纸、网站、手机报、微博、微信等平台资源,大力推进媒体融合,从功能单一的传统平面媒体转型为功能全面的全媒体平台。《安徽日报》提出“一个内容、多个出口”,摄影记者调整图片采编流程,图片采集完成后,立即与新媒体编辑沟通,及时将图片制作成适合新媒体平台发布的内容,报纸版面主编再根据新媒体互动情况、各个版面需求等选择图片签发上版,确保线上、线下的媒体产品拥有不同内容、形式和风格,全面提升图片新闻的即时性、可视性、互动性和思想性。

强调党报意识,以互动解热点难题

面对新媒体崛起,很多摄影记者一度迷茫。但,媒体融合恰好给了纸媒摄影记者转型的契机。一方面,摄影记者要抓住一些有新闻价值的网络热点进行策划,发挥传统媒体在公信力、信息量、报道规模和层次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将新闻做强、做大、做深,赢得受众。例如,《安徽日报》微博刚上线时,一名摄影记者在基层采访中了解到安徽省五河县近万亩大白菜丰收,却因没有销路而无人采收,第一时间将新闻图片在官方微博上发布。短短几天,这条微博转发量超过2000,出谋划策、联系收购的跟帖达500多条。在官方微博“吆喝”声中,《安徽日报》刊发了相关文字报道,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进一步扩大传播效果。

随后,网友们想了解滞销白菜的最新进展,摄影记者再次跟进。与滞销不同,不断有客商前往五河采购大白菜,一车车白菜被装车运往市场。摄影记者跟踪拍摄了部分爱心商户上门收购的画面,为线上、线下读者提供了即时信息。有客商买了一车白菜送给当地敬老院,记者选用广角镜头,贴近白菜拍摄。画面中,主角“白菜”十分抢眼,背景中“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标语清楚表明了大白菜的去向,便于读者识别。通过这种“网友互动式”的报道案例,改变了《安徽日报》新闻摄影记者的采编思路和方式。

提高即时意识,即时滚动发布引导舆论

新闻热点往往是一段时期内社会矛盾的聚焦点,很多网民评述有意无意忽略事实,不仅会造成舆论场的混乱,还会干扰事态发展。这时,就需要党报针对网络热点进行周密调查、深度解读,《安徽日报》建立网络滚动播发渠道,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报道事件真相,及时有效地厘清事实、引导舆论。

《安徽日报》规定每个编辑都有网络上传任务,且对记者开放上传权限,稿件经各中心审过,立刻上网呈现。同时,每个记者、编辑随时做好滚动发稿的准备。在突发事件中,从记者出发开始直播,有新变化就立刻反馈,通过网络滚动新闻窗口,将照相机、摄像机、录音笔记录下的多媒体产品迅速呈现,其中不乏手机图片和手机视频。通过滚动报道,使报道时间精确到分秒。新闻事件发生后,纸媒跟进深度报道,将新媒体的速度与传统媒体的深度进行完美结合。

例如, 2014年安徽省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开始前,摄影记者随代表委员专车前往会场的途中,通过广角、俯视的视角记录下了整齐的车队与社会车辆一起在道路上行驶的画面,在《安徽日报》官方微博上不仅引起关注,而且细心的网友还通过照片推断出“今年两会不封路”,并在微博上引起“两会清新会风”的讨论。会议入场时,获得两届奥运冠军的政协委员邓琳琳一进场就吸引了大量媒体记者。记者以平视的角度拍摄了邓琳琳与其他委员一起专心听报告的图片,一经微博发布,引起许多网友转发、点赞。

再如,高铁合肥南站开通当天,《安徽日报》多名摄影记者现场蹲守,有人负责在车站拍摄旅客进站上车的画面,有人负责在外围拍摄高铁进站画面,甚至航拍南站新站房,拍摄动车运用所等相关配套工程,全方位报道了合肥南站开通这一新闻事件,海量图片、生动细节和及时传递,吸引了大批受众参与互动。

提高挖潜意识,盘活图片资源满足受众

以往,因版面限制,摄影记者常陷入一个怪圈,即很多“规定动作”照片基本都能见报,但大量精彩的“自选动作”照片没有出路,严重浪费图片资源,影响摄影记者的积极性。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有创造力的摄影记者获得了难得机遇。由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对现场照片实时、海量的需求,摄影记者可以依托新媒体“盘活”图片资源。

2014年12月,合肥某社区18位居民组成遗体捐献志愿团,摄影记者拍摄了相关工作人员正在为一位志愿者办理遗体(器官)捐献手续的场景。交谈的人和桌子形成十字形状,深颜色的干净桌面使遗体(器官)捐献志愿申请书在画面中显得十分突出。高角度俯拍的这张照片给读者更多遐想空间。记者又特意利用点光的聚光特点,为来到现场的10位捐献者拍了集体展示捐献证书的合影,并在同一点光源照射下,通过压暗画面背景四周的方法为捐献者拍摄了人物肖像照片,使捐献者的形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记者以中焦平拍的视角构成了这种温馨的画面,呈现出老人们乐观坚定的表情。最终,一张合影见报,这些费尽心思拍摄的人物肖像照片全部及时在微博上与受众见面,引起大量转发与讨论,传递着感动社会的正能量。媒体融合推动纸媒利用新媒体实现新闻图片效益最大化、媒体吸引力最大化和摄影记者工作成效最大化。

提高跨界意识,整合创新传播引导受众

媒体融合,消解了传统媒体内部与新兴媒体之间的边界。记者不仅是采编人员,也可以成为某一事件的引导者、组织者。作为一名摄影记者,要在传播者、思想者、行动者等诸多角色中进行跨界活动,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基于安徽深厚的文化资源,《安徽日报》微博精心策划推出“皖韵”栏目,通过赏心悦目的图片,将安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地风土人情介绍给受众,集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于一体,赢得好评。徽墨制作工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传统手艺一直带有些许神秘色彩。摄影记者前往徽墨生产性保护基地,记录下徽墨生产的每道工序,带领读者领略这一古老手艺的独特魅力。“覆碗收烟”这道工序是在一间黑暗的小屋子里进行。工人戴着口罩在昏黄的一豆灯火下操作。因为光线太暗,记者静静守候,当工人走到靠近窗户时,走到工人前面,窗外的光源照射在工人身上,形成了自然的侧逆光,解决了曝光不足的难题。在拍摄“制墨”这一工序时,雕龙画凤的精美墨模吸引了记者,记者用中长焦拍下特写。同样,“称重” “描金”等环节的细节很吸引人,记者选用的都是特写,而在工人千锤万杵敲打墨块和认真细致晾墨时,则选用了广角,传达气势。

图1 蔡华兰老人在展示遗体(器官)捐赠证书。

图2 丁立长老人在展示遗体(器官)捐赠证书。

图3 俞能秀老人在展示刚刚填写完的志愿捐献遗体申请登记表。

图4 张志良、沈佩珍夫妇俩在展示遗体(器官)捐赠证书。

摄影记者提高跨界意识,还必须在“新”字上下功夫,这种“新”指用新观点、新视角贴近生活,用平实语言解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合肥10岁女孩蔡心阳独自照顾瘫痪在床的奶奶,用瘦弱的肩膀撑起一个家。《安徽日报》摄影记者得知这个感人的故事后,第一时间赶到蔡心阳家中。这样的新闻对省级党报来讲,见报的只有一段文字和一张图片,但摄影记者从网络受众角度出发,全方位展现小女孩蔡心阳煮饭、洗衣、照顾奶奶生活的画面;另一方面,在摄影语言上,记者通过景别、构图、光线的运用,将记者体会到的感动传递出去,许多爱心人士纷纷联系《安徽日报》微博“小编”,希望能够给孩子提供帮助。摄影记者和“小编”一道,统一组织爱心人士前往小女孩家中,看望她并捐款捐物,结成帮扶对子。

媒体融合让摄影记者从一个新闻采编人员变成了一个传播者、激发者,让媒体更好地满足受众、引导受众,服务社会。

(作者是安徽日报社摄影美术部首席记者)

编 辑 翟铮璇 905553195@qq.com

猜你喜欢

摄影记者日报党报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新闻传播中摄影记者的重要性
为什么会从事摄影Ami Vitale摄影记者纪录片制作人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一名摄影记者的自我迭代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灵感日报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灵感日报
摄影记者如何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