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学分银行制度的构建

2015-12-11高小泉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31期
关键词:学分银行构建制度

高小泉

摘要:本文从学分银行制度的内涵出发,分析了该制度的主要特征,并对学分银行制度建设路径选择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学分银行;制度;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078-02

一、学分银行制度内涵

1.学分定义。随着全球范围内有关学分制的相关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学分的定义已经较传统有着较大改变和发展。传统意义上,学分即是指在校学生学习分量的计算单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门课程的学习有多少课时,每个课时分别对应多少个学分,学习不同难度的课程,所能够得到的学分也不同。换个角度来看,传统学分只是简单的将学生学习量与学分对应,虽然学生花费了一定时间来学习,进而获得相应的学分,但实际上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与学分相对应的知识,花费了这么多时间是否达到了相应的学习质量,却没有进行深入的考查。经过长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很多高校开始逐步推行加权学分政策,将学生多方面能力用学分进行量化,进而更好地来考查学生在校学习的实际情况,这就给学分赋予了新的内涵。

2.学分银行制度。学分定义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种制度,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校通过学分银行系统开展多种协调组织行为,将学生、教师、学校三者之间的行为规则全面联系起来。实际上学分银行制度与银行的经营方式有着相类似的地方,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可以实现存储、兑换功能,这里的货币就是学分。从功能上讲,学分银行制度是一种能够实现学分存储和兑换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从学分银行制度的内容上来看,灵活的入学制、转换制、学分制等教育教学制度,均从某种角度对学分银行制度进行了诠释,现阶段在很多高校中实行的学籍管理制度即是学分累计与转换系统的核心。所以,学分银行制度就是一种以学分作为流通工具,进而实现学分存储和兑换的制度体系。

二、学分银行制度特征分析

1.学生自主性。人类行为自主性体现在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社会行为方式中,与自身息息相关的利益会引导人们的思想和具体行为,如果不从所参与行为活动中获得自身所想要获得的利益,那么人类的实际行为将失去一定的积极性。高等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行为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通过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将知识教授给学生,而学生则通过具体学习过程来获取相应的知识。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能够使得学生在实际指导下发展智力,培养自身思想品格,换句话说教师的教学活动可以理解过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将学生定义为实际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同样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在制定具体教育教学制度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重对学生利益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够赢得更多学生的赞同和认可。学分银行制度的核心就是学生,该制度的制定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自由自主地选择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尽可能地解脱束缚,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兴趣、特长,以保证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

2.管理灵活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一点也使得高校招收的学生个性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高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个性成长的满足,注重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对性格加以审视和调整。高校的管理理念要民主化,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允许学生对自我行为的申辩,尽可能的在规范化程序和民主化方式中的处理。换句话说,就是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要保持灵活性特点,学分银行制度的基本精神也正是体现出了灵活弹性管理的特征。学分银行制度的核心内容就是鼓励学生终身学习,把每一个阶段所获取的学分在学分银行中不断累积起来,整个学习过程和学习时间按照不同个性学生视情况而定,允许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延长实际学习年限。

3.学分通兑性。学分银行制度中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学分通兑性。从这一制度的角度出发,我们将学生看做是一种可以用来交换的货币,是一种在知识消费者和知识提供者两者之间存在量化物品,该制度的出现主要目的就在于利用学分的特性来保证学分的通兑,每一个学生在入学后均会拥有一个用于存储学分的账户,遵照“零存整取”的原则,学生在账户中存贮的学分达到某一标准时,即可获得相应的资格或者学位证书。而且,学生入学后不仅仅可以选择本校课程,同时还可以选择其他高校的不同类型课程,想要获得相应证书,就可以按照不同比例兑换成有效学分,这样就能够确保学生在高校学习环境中自由自主发展。

4.机制激励性。学分银行制度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激励性,能够从学生实际利益出发,充分发挥并保证学生自由学习的权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性格特点,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有针对性的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课程、授课方式、授课老师、上课时间等,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获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学分银行制度的这一特性要求高校必须要开设更多更高质量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总结,努力将各种新成果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开发出更有效更新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换句话说,学分银行制度的激励性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激励,同样也是对教师开展课程研究的激励,这种制度可以看做是一种市场导向制度,对高校自身竞争力的提高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三、学分银行制度建设路径选择

1.内容上重点构建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学分银行制度是一个系统体系,注重其本身内在机制建设的同时,还需要对一系列相关配套制度(开放的入学制度、灵活的学习注册制度、课程体系制度等)加以研究。为了能够向每一位学习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建设开放式具有强大功能的课程资源平台是首要问题。现阶段,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在学分管理上与学分银行制度的核心内容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学年学分制、课程选择制度上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加以改善。当前在国内越发受到关注的继续教育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不管是在教学模式还是在管理模式上更为灵活,特别是近几年正在大力推行的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均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其运行机制和学习过程设计均能够更好的适应学分银行制度运行要求。

2.区域性学分银行制度的构建。学分银行制度的灵活性要求普通高等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资源的充实,首先要满足区域内所有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能够实现不同类型和不同级别教育教学过程的衔接。虽然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做到这一点较为困难,但未来需要加强区域内高校和教育机构之间的联系,全面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这种模式的构建需要区域内高校或者教育机构之间逐步实施学分互认和兑换功能,这种功能的特点是一种在单一机构基础上扩大范围的学分银行制度,该制度是整个教育系统的共同制度,同时遵行自愿原则,保证学分互认与兑换的双向性。

3.学分银行制度内在运行机制技术路线。学分银行制度具有银行存储和兑换功能,但归根到底与真正意义上的银行还是有区别,该制度中经营的不是货币是学分,而且并不能像银行一样实施信贷功能。因此,我们需要从存分机制和兑分机制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与研究。(1)存分机制。学分银行的存分机制可以简单理解为零存整取的银行储蓄行为,学生通过具体学习过程来积累学分,当学分达到一定层次或者等级后就可以获得与之相对应的学历证书。与传统学分制度的区别在于,学生可以随到随学,不再受地点、时间、职业、年龄等因素的限制。存分机制的构建涉及到学分银行制度中的很多组成因素,存分机制的有效实施必须要保证多种因素之间的相互配合。新生入学后,学生可以在学校的学分银行中开设一个自己的账户,用来储存自己的基本学籍信息和学分信息。学生课程学习结束后,通过测评即可获得相应的学分。(2)兑分机制。兑分机制的存在主要作用在于学分的转迁,学生学习本校课程所获得的学分,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按照规定比例标准转换为与其相对应的其他学校学分,同样可以兑换成证书,而且学生还可以将工作经历等其他社会因素兑换成学分。学分转迁的深层次意义在于学生的流动,是一种资源的配置与整合。兑分机制的建设要与具体的选课系统相配套,学生在选课中心选择课程时,并不能直接选择学校,只能够看到折算后的课程学分,这样一来就可以防止学生由于学校名气等因素而影响选课。不同学校之间的学分兑换过程需要有权威机构加以制定和具体实施,兑换系统在处理具体学分兑换业务时,要结合不同学生的时间、工作经历等综合因素,制定更为详细的学分兑换方法,参考学生的工作经历作出总体评估,进而得出有效学分。

四、结语

学分银行制度的出现是教育体系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构建需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来进行充分研究。虽然现阶段学分银行制度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较多,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笔者将继续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工作,以期能够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孔磊.学分银行制度:国际经验与本土探索——“中国远程教育学术论坛”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2,(05):5-20.

[2]孙冬喆,吴遵民,赵华.论学分银行建设与自学考试制度转型[J].开放教育研究,2012,(06):40-44.

[3]王贺元,乐传永.论成人教育学分银行制度建设中学分转换体系的构建[J].教育学术月刊,2010,(06):92-94.

[4]刘刚,胡水星.内容分析法视角下的学分银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3,(07):23-29.

猜你喜欢

学分银行构建制度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双证制嵌入学分银行社会服务体系策略研究*
试析“学分银行”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运用
学分银行—信息化时代学习体系变化的要求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