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对国家助学金的态度及对其价值观的影响

2015-12-11李晓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2期
关键词:态度价值观大学生

李晓

摘要:目前我国各高校每年都会进行国家助学金评定,但由于其自身评定要求的模糊,导致学生对其评定过程及结果产生不同的认识与态度。大学期间是大学生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其价值观也在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不断地发生深刻的变化。本文通过大学生对国家助学金的态度分析,进而剖析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并针对以上分析提出对国家助学评定的建议。

关键词:国家助学金;大学生;态度;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202-02

2007年国务院发布第13号文件,即《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中,明确强调对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给予国家助学金,涉及面达所有在校人数的20%。不过,作为一项惠民政策,国家助学金的评定标准比较模糊,基本申请条件如下:(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规章制度;(3)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4)勤奋学习,积极上进;(5)家庭经济困难,生活俭朴。以上条件,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过于宽泛,导致在实践过程中出现各种矛盾与问题,由此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在评定的过程中,大学生对国家助学金的态度

1.理智型。持有此观念的同学能很好地理解和支持国家设立此助学金的初衷,认为只有符合国家要求的学生才有资格获得此资助。而其自身,也会努力以国家助学金评定标准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身学习成绩;平日生活中,一方面以德服人,另一方面靠自己的能力打工补贴生活用度。在国家助学金评定过程中,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对待,对于评定结果不喜不悲,始终关注自身在此经历中的内在收获与实质发展。

2.利己型。持此观念的同学对自身能否获得国家助学金比较在意。对国家助学金的评定的标准有自己的理解。对于国家给定的标准,以此类学生的价值观来理解,觉得如同没有设定标准。因为,他们会认为自己1至5条都符合。因此在具体的评定中,对此类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是:谁是家境困难的学生?面对这个问题,他们往往会站在自己的立场来衡量贫富。有些人认为多数同学家境类似,以工薪阶层为主,都是靠自己父母的血汗钱来,如果自己没有获得此项资助,就是不公平。另一些人认为,不同的同学消费理念各异,不能仅仅从生活吃穿上衡量家境与贫富。如有些人虽然省吃简用,但在会时不时出去旅游,难道仅凭生活节俭他就有资格,而我不出去旅游,只是喜欢买稍稍贵一点的化妆品,就认为我比他富有?而且,随着年级的上升,对自己身边同学的了解加深,看到对方条件和自己类似,仅仅因为会“哭穷”,“家境困难”,如此简单就能一笔不小的收入,更加会强化自己对国家助学金标准的片面理解,认为自己不争取一下亏得慌。甚至有些家境不错的学生,也会认为自己父母挣钱不易,如果能从学校获得这份补助,可以让父母少给自己点钱,如再拿这部分钱给父母买点礼物,也算是自己的一片孝心。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凭什么每次评定关注的焦点在贫困上,如果真正这样评定下去,每次也就那么几个同学有资格,而且,目前学校各项名目的助学金有好几项,次次都基本以贫困来衡量,那这些家境贫困的同学都快成“助学金专用户”,反而他们手里的钱比我们父母给予的生活费多,这样对于我们的父母的劳动也是不公平的。因此当再次评定时,此类学生往往会据理力争,希望自己也能从此中获得收益。这也是为什么国家助学金随着年级的上升越来越难评定的主要原因之一。

3.自卑型。持有这类观念的往往是家境真正比较贫寒的学生。对于国家助学金他们内心是很渴望的,也是最需要资助的。但是,每次在评定中,“贫困”是他们最尴尬,也是最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如想获得,就必须揭开自己最窘迫的一面任他人评论,这是这些学生最不愿面对的。有些家境确实困难的学生,为了不使自己难堪,他们反而不会主动揭自己心中脆弱的那一面。此类学生最终还是会获得资助,不过资助奖项会有多有少。因此,其中有一部分学生学会了感恩,学习更加刻苦努力,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体味到的是社会的不公平和弱肉强食,虽然拿到资助,内心反而更加的不平衡。

4.互赢型。持此类观念的学生往往会抱团争取国家助学金。往往是几个关系要好的同学,大家情况相似,在评定中有可能会获得资助,也有可能失去资助。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在评定过程中积极推荐一两个获得资助可能性比较大得同学。在私下,彼此达成共识,一旦获得资助,金额均分。在此过程中,他们学会了“互赢互利”,尽力从此中分得一羹。还有一部分同学会游说其他同学,全班达成一致,对国家助学金进行轮流制,即今年获得资助的,来年不再评定,把机会留给没有获得过者,直至在毕业前,每一位同学都能受到一到两次资助。

二、价值观对个体的行为的影响与意义

对于价值观,无论是社会、心理、哲学、政治、经济还是教育等多个领域,对其都有独特的理解与解释。如社会学角度思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的根本认识,反映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价值追求是人的每一项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无论改造客观世界,还是人自己的发展,都是在自觉或不自觉的价值追求中实现的。[1]心理学仍为价值观是指人在对事物属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其自身的需要出发,形成的与事物价值有关的、对其行为起指导性作用的观念系统。[2]尽管各学科所在角度不同,对价值观的理解各不同,但离不开对“价值”的思考,实质上就是一种态度,是人们社会实践过程中,自身生存及发展过程中产生需求,在衡量与满足自身需求过程中评判事物价值标准的态度。

三、国家助学金的评定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1.对国家财政资助的态度考量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除父母之外,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国家助学金是他们第一次有机会以自己为主体,不用自身付出什么即可获得的来自社会方面的经济给予。这笔钱从哪里来,很多学生是模糊的。光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是国家出钱。但是国家的钱从哪里来,没有多少学生会思考的,即便知道其来源,作为国家财政公众资源,“不拿白不拿”成为大学生对于国家助学金普遍的认识和态度。因此,作为价值观主体的大学生如何看待这笔钱着实考量着大学生的价值观。

2.无须付出太多即可自主自由地支配国家助学金的性质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大学生主要的经济来源是父母的钱,学生在使用时多少会考虑父母的不易和艰辛。但是,国家助学金带给他们的不仅是生活资助,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摆脱父母含辛茹苦挣钱供其上大学的内心压力,自由支配这笔钱。这是大学生很渴望的。而且,这笔资助的获得不用付出太多,只需达到国家提出的5条基本要求即。所以,不用劳动即可获得收益的诱惑,对自我经济的自主和自由支配的需求,决定了他们对此资助的关注度与参与性;推动其价值观的形成与走向。

3.社会帮扶强化弱者形象,减弱其自强自立的精神,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为了获得此资助,有些学生会主动节衣缩食,有的学会了掩饰自己的生活开销等等。所有这些行为旨在说明:我家境贫困。这种行为类似心理学说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由于尝到国家助学金给予的好处,强化学生主动扮演弱者形象。而周围未获得者,则通过对这些学生的观察与学习,也学会“哭穷”。因此,学生对弱者的评判出现扭曲,对自强的态度产生怀疑,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价值观内在标准。

4.资助惠及面相对较宽,淡化了个体对社会的感恩心理,挑战大学生的价值观。国家助学金是目前各高校助学金项目中惠及学生比例最多的一项。很多同学在获得此项资助时,从中产生了一种“吃大锅饭”的感受。尤其通过“轮流制”获得国家助学金,人人都有份。这种经历让学生对获得资助的心态是“心安理得”。因此,也就很少有人会有感恩的心理了。甚至,有些确实是家境贫困的学生,即便是获得资助,由于资助额度不是最多的一等,反而会生嫉世心理。对此,面向贫困大学生的资助由于覆盖率较高,被一些名不副实的学生获得后,影响整个学生群体对国家助学金的消极认识,淡化了个体对社会的感恩心理,进而左右着大学生的价值观。

5.个别受资者对助学金的挥霍,对其他同学具有强烈的刺激,考验着其对社会的理解及价值观。大一新生,同学彼此之间了解甚浅,对大学生活还处在懵懂与理想之中,在第一次评定时,会很自觉地配合老师的要求,真诚对待此评定。但经过共同生活与学习,发现个别受资助者与自己的生活消费相差无几,甚至高于自己,于是,内心对此事的态度逐渐产生动摇。并且在助学金分配中利益问题处理不当,很容易将问题泛化到生活与学习中,引发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紧张,如同学之间对他人物品价值的评价极敏感,由此产生对贫困同学等弱势人群的冷漠。所以,学生对私利的保护及人性的纠结,对真善美的理解将会产生谬解和偏差,进而对社会的理解认识产生以偏概全。结果,在其价值观里以自身实惠来衡量社会,这将从深层次影响和改变学生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国家助学金的评定中,由于其自身制度的不完善,造成学生对此事的态度与国家的初衷背道而驰。尤其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影响之深,是始料不及的。在国家助学金的评定过程中,对评定条件尺度解释不同,将直接涉及利益分配。学生为了自身利益保护与争夺,对贫困的理解、对社会资助的态度、对社会的认识产生曲解。不过学生毕竟生活阅历简单,自身的价值观正在形成中,因此,在此关键期,作为最能直接影响学生生活的国家助学金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起到重大影响,并将对其未来生活起到指引作用。

参考文献:

[1]欧阳栋梁.用邓小平理论构筑当代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支柱[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0,(02).

[2]沈建建.论价值观的心理学涵义及其本质[J].新余高专学报,2005,(01).

猜你喜欢

态度价值观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