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初探

2015-12-11申少华周虎曾坚贤胡忠于黄念东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2期

申少华 周虎 曾坚贤 胡忠于 黄念东

摘要:根据教育部湖南科技大学–中盐株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方案,经过一年的建设,在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体系、改革实践教育教学模式、建设实践教学条件设施、专兼结合指导教师队伍和开放共享机制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和较好的绩效,为把本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成为一个能推动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提升高校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开放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初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148-02

2013年5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下发了《关于公布地方所属高校“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司函[2013]48号),湖南科技大学–中盐湖南株洲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盐株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成为教育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并得到了专项经费资助。学校、企业和项目组高度重视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根据其建设方案,经过一年的建设,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和较好的绩效。

一、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体系

1.成立了组织管理机构。基地成立了以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为组长、企业主管人力资源的副总经理为副组长的基地领导小组,以化学化工学院院长为组长、企业人力资源部部长为副组长的基地工作小组,以项目负责人为组长、企业教育培训中心主任为副组长的基地建设小组。

2.完善了运行管理体制与机制。基地建立了有关人才培养、运行管理、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条件设施建设与管理等各项政策措施和规章制度。完善并基本实行了以学校为主、企业参与、分工合作、良性互动的运行管理体制与机制。

3.保障了学生学习、训练和实践教学质量。基地根据各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并全面落实科学系统的实习实训计划,确保基地优质实践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确保基地开放运行过程的安全有序。并根据工程实践训练项目体系,建立了实习实训教学运行及质量监管体制与机制,对教学运行过程进行实时动态监控管理,确保实习实训质量。

4.建立并基本落实了开放运行保障措施。基地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支持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需要的保障机制,建立了基地管理办法、基地开放运行办法、基地条件设施开放运行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和政策措施,从而在组织管理、经费投入、政策制度、体制机制、队伍建设上保证了基地的开放运行。

5.完善并全面实施实习实训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了企业安全知识教育制度、企业生产安全操作规范、学生食宿安全制度、学生外出活动安全制度等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了安全设施建设,确保安全设施完好、齐全。

二、改革实践教育教学模式

1.优化了化工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以卓越化工工程师培养目标为根本,以“大化工”过程工程和产品工程的科学技术与工程应用为核心,在化工专业卓越计划2012年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优化了2013年中英文对照版人才培养方案。

2.强化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通过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教学两大体系的相互交叉、融合,基础科学、工程科学和工程实践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化工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为191.5学分,其中理论课程教学125学分,实践应用教学66.5学分,强化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3.实现了“工程教育不断线、创新实践不断线、企业合作不断线”的课程优化配置。通过加大学校学习阶段的实验、课程设计和企业学习阶段的实习、项目设计与研究等的教学内容,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改革,设置了工程实践训练课程14门、43学分,创新训练课程13门、26.5学分,确保每个学期开设工程实践与创新训练课程2门以上,实现了“工程教育不断线、创新实践不断线、企业合作不断线”的课程优化配置。

4.创立了以“宽基础、强实践、重创新”为特点的新课程体系。通过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创立了以“宽基础、强实践、重创新”为特点的新课程体系,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化学基础、化工基础与专业、校企联合等三大课程群。

5.构建了工程实践与创新训练项目体系。从教育理念创新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入手,通过理工融合、化工化学互通、校企合作,构建了以“实习+课程设计+项目设计+设计竞赛”为主要内容的“工程基础训练+工程综合训练+工程创新训练+设计竞赛训练”工程实践训练项目体系和以“基础实验+专业实验+项目研究+学科竞赛”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基础训练+创新综合训练+科技创新训练+学科竞赛训练”创新训练项目体系,提高了工程实践训练难度,加大了创新训练力度。

6.完善了校企合作“3+1”联合培养模式。在本基地建设的基础上,通过省内外10余所高校的专业调研、20余家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基地的集思广益,制定了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完善了校企合作“3+1”联合培养模式。学校学习阶段以化学基础、化工基础与专业课程学习为主,企业学习阶段以企业实践课程、校企联合课程为主。

三、建设实践教学条件设施

1.基本完成了教学硬件条件建设。根据实践教学需要,校企双方安排专项资金对多媒体教室、仿真实验室、阅览室等教学设施进行了改造,补充了必要的教学设备。

2.构建了学生自主学习、训练和实践的环境与平台。通过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南省“十二五”化学重点学科、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建设项目——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综合创新训练平台、湖南省普通高校化学与生物科学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等的建设,构建了一个拥有优质条件设施和教学资源的学生自主学习、训练和实践的环境与平台。

3.湖南省普通高校“十二五”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综合改革成效明显。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改革与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环节、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综合改革和建设,明确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形成了一个教育观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更加鲜明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4.实现了校内教学资源平台的开放共享。通过构建创新学习资源、创新训练数字资源和科研信息检索查询条件、湖南科技大学数字化交互式教学资源平台等教学资源开放共享的有效机制,实现了校内教学资源平台的开放共享。

四、建设专兼结合指导教师队伍

1.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良好。学院新增教授3人,副教授4人;新进博士3人,新增获博士学位教师4人,在国内外知名大学交流进修青年教师3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教师4人。并通过企业脱产培训、企业技术革新与改造项目研究、聘请联合培养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家来校兼职授课等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

2.《化工实习》校企联合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初见成效。该团队是一支由中盐株化的技术骨干和中高层管理者(占2/5)、湖南科技大学专业负责人和高水平教师(占3/5)组成的约50人的校企联合课程教学团队。该团队主编教材1部,主讲《化工实习》等校企联合课程3门,指导省内外学生4800多人次。

3.教学改革研究成效显著。成功申报与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相关的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发表相关教学改革研究论文6篇,获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2项。

4.制定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系列规章制度和政策措施。按照“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培养师资”的原则,学校制订了《湖南科技大学教学团队建设与运行办法》、《湖南科技大学教学奖励办法》、《湖南科技大学教师取得企业工程经历实施办法(试行)》和《湖南科技大学聘请企业兼职教师的实施办法(试行)》等规章制度和政策措施。

五、建设开放共享机制

通过实施开放式运行和管理,基地根据共建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对校内相关专业、省内外相关院校和企业全面开放,初步实现了校企双方的资源、技术、人才和信息的共享。2013年,基地共接纳省内外4800多人次的学生进行校外化工实践教育,同时为省内外环境、安全、材料、管理等学科专业学生提供了工程实践训练,为周边高职院校提供了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

综上所述,根据湖南科技大学–中盐株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方案,经过一年的建设,在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体系、改革实践教育教学模式、建设实践教学条件设施、专兼结合指导教师队伍和开放共享机制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和较好的绩效,为把本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成为一个能推动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提升高校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开放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爱玲,申少华,胡忠于,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J].广东化工,2014,(10):160-161.

[2]申少华,刘和秀,曾坚贤,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综合改革与建设之路——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J].广东化工,2014,(15):265-266.

[3]申少华,黄念东,胡忠于,等.专业综合改革背景下的“化工技术经济”课程改革与建设研究[J].广东化工,2014,(8):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