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音乐融入盲校语文课堂

2015-12-11徐芳

新课程·中旬 2015年11期
关键词:盲校乡愁语文课堂

徐芳

语文,作为人们认识、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无论在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方面,还是在交流思想、协调工作、组织共同生活方面,都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学生语文成绩的好坏,往往直接影响其他课程的学习。对视障儿童来讲,掌握好语言文字这一工具,还有其特殊作用。失明,影响了视障儿童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而语文教学为他们掌握和运用知识创造了条件。

盲校的语文教学内容与普通中小学基本一致,视觉障碍学生掌握知识也要经过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形成概念、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几个基本阶段。因此盲校的语文教学与普通中小学具有共同的规律。然而视觉是摄取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由于视觉不同程度的损伤,使视障学生失去了靠视觉获得大量信息,从而建立众多表象的可能。在盲校的教学过程中,视障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主要是靠听和触摸这两个主要途径,传授知识与缺陷补偿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造各种条件,借助各种设备,利用听觉、触觉、嗅觉等其他感知觉和残余视觉,来补偿儿童的视觉缺陷,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这是盲童学校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

音乐是心灵的语言,是最善于表达情感的艺术。它和优美的课文之间有着共通之处。音乐可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由于音乐本身的特殊性决定的。所以,把音乐大量引进盲校语文课堂,为视障学生阅读教学服务,应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不过,要把音乐成功地用于阅读教学,就要找到两种美的结合点,即音乐的韵律美与语文的文字意境美的相通之处。在盲校语文课堂上,为了使视障学生学习语文时能有感情朗读课文,深入理解、体悟、灵活运用语文知识,就要把音乐成功地用于阅读教学,找到教材与音乐两种美的结合点,即音乐的韵律美与语文的文字意境美的相通之处。

一、利用音乐,强化学生对课文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在盲校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描写的意境是教师无法用语言描绘,或朗读感悟能体会到的。那么,就应借用音乐为辅助手段,利用音乐的形象性和情感来营造特定的氛围。

《伯牙絕弦》一课,讲述了伯牙所奏的乐曲唯钟子期一人为知己,在教学这一课时,引用了古筝曲《高山流水》为课堂音乐背景,乐曲中旋律典雅、韵味隽永,形象地表现了潺潺流水和巍巍高山相映成趣的意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

二、利用音乐,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在盲校语文课堂上,配乐教学很好地烘托了课堂教学气氛,对课文中难理解的句段,用朗读替代教师的讲解。如《桂花雨》一课,这篇文章非常优美。在那浓郁而迷人的桂花香气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课文主要是抓住了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牵出对童年的怀念,为了让学生能将自己全身心放入文章当中,真正体会作者的那番思乡情。

《乡愁》是诗人余光中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归中国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诗歌表达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在上课前以一曲忧伤哀婉的《二泉映月》作为披文入情的出发点,以此铺垫诗歌的感情基调,引领学生在悲伤的氛围中初步感受诗歌中的一缕缕乡愁。在理解朗读时,用小提琴曲《思乡曲》作为背景,感悟诗歌中作者绵绵的思念和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然后,以余光中《乡愁》系列之一的《乡愁四韵》,在罗大佑的深情演唱中结束本课,引领学生深刻感受思乡的愁绪。最后引领学生深情诵读这首诗歌,在学生的朗读中有了深层的思乡愁绪。

利用音乐培养语感,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技巧,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体悟。

编辑 韩 晓

猜你喜欢

盲校乡愁语文课堂
永远的乡愁
乡愁
六个维度提升盲校德育一体化工作实效——以山东省潍坊盲童学校为例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九月的乡愁
回头一望是乡愁
盲校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直观教学法在盲校词语教学中的运用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