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结合部学校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的教育现状及成因

2015-12-11陈改玲

新课程·中旬 2015年11期
关键词:务工者子女学校

陈改玲

一、城乡结合部学校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的教育现状

(一)入学就学过程中的不公平问题明显

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的频繁流动打乱了城乡结合部学校既有的教育教学管理秩序,给学校的教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管理等方面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体现在校舍教室、学校的硬件配备、师资力量的匮乏等,并且务工者子女就学随意性大,随时插班就读,影响教学进度;对外来务工者子女就读,本校教师持排斥态度,有歧视排挤的现象,造成外来务工者子女在入学、就学过程中的不公平问题。

(二)就学情况不稳定,流失率高

外来务工者由于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工作更换频繁,就学的情况极不稳定,家庭的流动使这些孩子的教育过程也具有流动性,而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不能在教育上作更多的选择,许多孩子都曾有过或长或短的辍学经历,而至今还有很多这样的孩子徘徊在校门之外。

(三)原来受教育质量的参差不齐,给后续学习造成困难和压力

进城务工者家庭经济状况较差,他们从事的行业大多是建筑工人、小商贩,家庭的收入相对少,且不稳定性过大,其收入甚至不能满足子女接受基础教育的一些合理需求,这种情况影响了外来务工者子女受教育的质量,并且由于他们原先在较偏僻的农村学校就读,受师资、教育环境等因素影响,形成一定较为落后的教与学的方法。转到就读的学校后,大部分孩子一时难以适应其较为先进的教育方式,造成学生在思想表现、行为习惯、学习成绩、卫生习惯等方面与本地的学生形成了一定的差距。

(四)父母长期在外务工造成的家庭教育的缺失

进城务工者在家庭教育上存在诸多失误:重男孩,轻女孩;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生理心理教育;重提供物质,轻精神教诲;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缺乏客观冷静的评价;庸俗的处世态度;轻视体力劳动,滥用奖赏;过度体罚或乱发脾气等。进城务工者自身文化水平素质低,教育的方法欠科学,多数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仍然是高压式的“棍棒教育”,这一系列行为造成进城务工者子女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五)进城务工者子女的心理健康、安全、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一个适应问题

外来务工人者子女因教育环境欠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频繁地变换教育环境等原因,造成他们缺乏安全感和稳定性,胆怯、自闭、内向,不愿主动与人交往,且由于务工者整天忙于生计,对子女的学习关注不够,生活上关爱不够,他们缺乏温暖,心理敏感自卑,对周围环境不适,归属感不强,交往愿望强烈,但个性不够张扬,对城市生活还有一个适应过程。

二、进城务工者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1.入学时的不公平待遇

城乡结合部学校软硬设施根本满足不了蜂拥而至的进城务工子女大潮的需要,学校及教师对接受外来务工者子女的入学就读持排斥、不情愿的态度,有歧视排擠的现象,造成外来务工者子女在入学、就学过程中的不公平问题。

2.就业歧视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影响

在进城务工者就业方面,务工者由于文化水平限制,除了从事建筑、餐饮、清洁等临时工作以及自己经营的小生意外,很少有机会获得所谓“城里人”的体面工作。这种在就业竞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歧视,给进城务工者留下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而他们的子女上学前,即使上学后,接触的也仅仅是与自己相同境况的群体,所以他们对社会的感受几乎都是通过其父母及其朋友的言行间接获取的。

3.生活环境的不利因素

为减少支出,进城务工者一般居住在城市村庄里,居室狭小,条件很差。狭窄的空间、拮据的经济条件无法使务工者子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由于务工者家庭经济收入不多且不稳定,普遍面临较大的工作、生活压力,很少有时间和精力与孩子沟通交流。相反,不少父母还要求孩子帮助干家务活、带弟弟妹妹等,偶尔还要为父母的生意招揽顾客。由于居住空间小,有的孩子随便找一个空处就开始写作业,菜摊边、地摊上这种场景屡见不鲜。更有甚者,迫于生计经常改换住所,孩子跟着打游击,自小生活在这种缺少宽松、自由、集体活动的环境中,根本谈不上良好养成教育的熏陶。

(二)家庭与自身原因

1.往昔的生活习性依然存在

进城务工者子女从农村转来,总是沿袭着旧有的生活习惯。农村生活条件差,不可能总时时洗脸洗手,更不可能天天洗澡,更谈不上经常换洗衣服,他们把这些生活习惯带到了城市,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即使到城市后生活状况有所改善,节约的习惯仍然使家长舍不得为孩子在个人卫生和整洁上投入更多。

2.自卑感与抵触情绪强

对于大多数进城务工者子女来说,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一是父辈在城里地位低下,一些城里人看不起进城务工者;二是务工者子女自小就缺乏系统正规的学前、学校教育,在知识接受方面大多不如城里孩子;三是生活条件的差异使务工者随迁子女在平时吃喝、学习用具等方面仍不如本地的孩子。这些都会使他们在与本地孩子的交往中产生失落感、自卑感等不良情绪,导致孩子产生自暴自弃或逆反的心理。

3.绝大部分务工者子女的父母发挥的是负面教育效应

(1)进城务工者自身修养欠佳。如不讲卫生与整洁,说话不文明,与人相处不讲究方法,夫妻双方为一点小事大吵大闹,没钱时就凑合,有钱后彻夜打牌、赌博,上公交车不买票或不给儿童买票,他们这些有心无心的错误,不仅有损自身形象,而且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

(2)进城务工者忙于生计,无暇顾及。进城务工者多从事高强度、低收入的职业,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根本无暇顾及子女,经常是连基本的作业检查都顾不上,更不要说和孩子交流谈心了。孩子常常是中午没地方去,没饭吃。很多家长把钱给孩子,让孩子自己解决吃饭问题,至于孩子拿钱做了什么,家长根本无暇顾及。

(3)进城务工者对教育认识不足,疏于管理。绝大多数进城务工者本身素质较低,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孩子跟父母无法交流。很多家长说不过孩子,说急了,不是骂就是打。据调查发现,85%以上的家庭最看重的是分数,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低,有的家长认为自己周围人的素质都差,如果让孩子学高雅,会被耻笑;有的存在“读书无用”的错误观念,有的则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自己交钱的目的就是让学校来管教孩子的。

总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关注,学校更应该努力探索促使进城务工人者随迁子女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站在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为他们撑起一片教育的蓝天。

编辑 韩 晓

猜你喜欢

务工者子女学校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从“沪漂”务工者到创新“技术大咖” 上海工匠、静环环卫分公司李德成的成长之路
学校推介
奇妙学校
“大多数”商机在哪里?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
城市外来务工者休闲行为特征与影响因素的职业差异——以苏州市为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