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目标英语新版教材作文训练反思
2015-12-11秦洁
秦洁
2012年我使用了人教新目标新版英语教材,发现七年级新版教材中对话部分融入了更加地道、更加生活化的表达方式;课文中的词句较旧版教材更加富于变化;课文的题材也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凸显中外文化的冲突。在八年级的新教材中,对话和课文又向前迈了一大步。直至九年级,新版教材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要求达到了初中阶段的顶峰。
回顾初教英语新教材之时,我没能从整轮五本教材的高度,去对待改版后的教材对学生写作要求的相应变化。经过这一轮新教材的教学,我特别想在“学生的作文训练”这一领域反思教学得失,并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与同行共同探讨新版教材下如何进行学生的作文训练。下面是我在整轮教材教学后,从学生作文中提炼出的问题和突破方法。
一、学生作文中暴露出语言表述的汉化思维
这是一个普遍现象,然而这一点对中国学生学英语来说也很正常,但弊端是英语和汉语的翻译并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尤其是在翻译复合句或较复杂的简单句时,很多学生往往凭借语言功底自创语句,或借助字典上陌生的词汇及短语来构造语句,这势必会造成中式英语及语法错误。
反思:平时在学习课文后,要用所学内容人为地设置翻译障碍,多用实例教给学生什么叫“分化難点,绕路而行”,以及如何用已经学过的句式、短语、词汇去地道地表达难以翻译的语句;教会学生如何在英语思维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巧借已学内容,相对准确、地道地表达心中所想。
二、学生的作文缺乏创造力
在进入到八年级以来,虽然“仿写”仍然是初中生英语作文学习的主要途径,但作文是思维的灵动体现,它不仅蕴涵着作者对人或事件的看法,同时也隐含着作者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个性化的东西。它不是简单的课文或范文翻版、不是简单的好词好句的堆砌,它需要作者学会把一篇作文的要求从整体上布局谋篇、划分段落、上下衔接。所以,教师要真正教会学生如何写作文,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写出具备个性的好文。
反思:平时作文训练中,不要让学生背诵范文。范文是用来赏析并借鉴的,不是用来照搬照抄的。我们平时在写作训练之后,往往会给学生布置范文背诵的作业,其实这就是在限制学生的创造力,尤其是限制八年级具备一定写作能力的学生的创造力。纵观教材中所有夹叙夹议的小文章,没有哪两篇开头或结尾句式固化,抑或语篇具有明显的可替换性。相反,那些小文章每一段都目的明确,句式随语篇需要灵活多变,语意表达准确,与文章的体裁、题材交相呼应,在看似不经意间就体现了作者的思想、阅历、独特的写作风格。而我们要求学生背诵的段落或范文,间接地削弱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学生不会选择事例,也可以说无典型事例可选
在这里,我想先提出一个出现在作文批卷标准中的词汇“可读性”。什么是“可读性”呢?我的个人理解是:(1)你写的文章能被别人读懂,即你想传递的信息能准确无偏差地被读者理解。(2)你的文章可以开阔读者的眼界、引发读者的思考,有一定的思想内涵。简言之,你的文章值得一读,读后别人有收获。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在这方面就显得差强人意。举个例子,我的学生写过一篇题目为“Helping Others Is Helping Yourself”的作文,多数学生选取的事例均为上车给老人让座或同学间互相借东西,此事例的选择不是不符合题意,而是缺少“可读性”,无法带给读者眼前一亮的感觉,甚至读完前两句,都可以知道作者接下来会说什么。这样的作文真的很难让人心动。
反思:形成这种困境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平时不注意积累典型事例。学生的“阅历浅、经历少”是老师们无法正面相助的地方,但不是不能相助的环节。我们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经历,帮助学生把阅读中的事例简述,甚至改写,然后引进自己的文章中。八年级开始,尤其是进入九年级后,学生读过的阅读文章更是题材广泛、内容新颖。如果加以归纳积累,学生在写作选取事例时将更加得心应手。
经过教授新教材之后,我在作文这一领域有一个很深的体会,那就是新教材的课文无论在遣词造句还是事例选取上,都较以往的教材要生动鲜活、富于变化,更加具有可读性。因此,我想我们教师是否也应该放手,给学生更大的创造空间、更精细的写作指导和更长远的写作建议呢?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