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5-12-11周锡武吴本英卢锦钟
周锡武 吴本英 卢锦钟
摘要:本文以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为切入点,构建适应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及运行管理机制,通过土木工程专业人才“3+1”人才培养实践及完善,为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开展“3+1”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指导。
关键词:地方土木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运行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135-03
培养大量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社会对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为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实践提供了重要依据。“3+1”人才培养模式,即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前3学年主要在校进行系统课程学习,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第4学年主要在校外结合工程生产、科学研究进行专业实践和毕业设计。“3+1”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地方院校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是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探索内容。
一、“3+1”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的必要性
1.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弊端。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虽制定了一系列基于“地方性、应用性、复合型”定位的人才培养方案,但受各种条件限制或约束,诸多地方院校培养的学生,既缺乏重点院校毕业生较扎实的理论功底,又不具备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对于土木工程专业,长期以来,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育也存在着诸多弊端,一是重视理论教育,轻视实践环节;二是实践教学的内容陈旧、滞后,往往停留在验证性的层面上;三是实践教学的方法只注重传授而忽略创新能力的培养,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动手能力很弱,创新精神不足,毕业生进入社会后,适应能力较差。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技术过硬、综合素质优良的创新型应用人才。这种两难的尴尬处境迫使教育者必须正视新常态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模式的新要求,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
2.有利学生职业发展与能力提升。地方本科院校“3+1”人才培养模式的第四学年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职业发展和能力提升。对计划就业施工企业的学生可选择到大型施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1学年的实践教学时间便于企业进行管理及可保证学生融于工程完成主要工艺实践,同时又能较好解决实习单位难找及避免学生实习走马观花的现象发生。对于以职业发展为设计的学生,可选择土木工程类设计院进行实践教学与毕业设计,全程参入多项实际工程的设计,有利提升学生工程设计与团队协作能力。对于励志考研的学生,“3+1”人才培养模式可避免因考研复习而被迫放弃第七学期的专业课程学习,保证这类学生在课程体系学习过程中的完整性,同时也能个性灵活处理考研与实踐教学及毕业设计的相互关系。“3+1”人才培养模式为毕业设计真题真做提供了工程背景,同时增进了企业与学生的相互了解,有利于学生就业与企业招人进行双向选择。
3.有利地方院校土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国家教育部为了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2010—2020年)》,于2010年启动了工程教育的重大改革项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该计划将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出一大批创新型工程师,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1]。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办学实力和教育质量为目标的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3+1”人才培养模式可使高校和企业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实现高校、企业和学生多赢的局面。因此,“3+1”人才培养模式是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3+1”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构建
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13年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土木工程专业从2013级开始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一套面向地方本科院校“3+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课程体系构建方法、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方法及相应的运行机制。
1.土木工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依据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着力优化本科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要求,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为国家级及广东省特色专业,有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专业基础。土木工程是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学科[2],实践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环节。“3+1”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采取校内与校外、课堂与工程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及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提升,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突破。
2.“3+1”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课程框架。课程体系构建要妥善处理好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及专业(专业方向)课程的关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课内课程与课外课程等方面的关系,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按照“3+1”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建立了用人单位参与方案研究制定与审定的有效机制,吸收用人单位合理化建议。课程体系结构规划如图1,毕业学分要求和总学时分布见表1。
3.“3+1”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课程体系构建。按照培养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目标,安排教学内容,形成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性教学贯穿本科教学过程的始终,将课程内实践与课外创新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实践项目选题,力求结合实际。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单独开课,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者紧密结合、协调配合、相互补充,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2)各方向分别安排七个课程设计、二个课程实习等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实践能力;(3)第四学年完全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力求毕业设计真题真做。
4.“3+1”人才培养模式下第二课堂创新机制建立。第二课堂为第一课堂的有机延伸,是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阵地。探索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模式和方法,营造包括课外科研能力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社会实践、文化体育在内的课外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利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中南地区结构模型大赛、市校结构模型大赛及课程相关各类别专业技能大赛,为学生提供知识扩充、能力培养的渠道和平台。开展各种文化科技系列讲座、社会调查活动、学生科技发明活动,组织各种知识竞赛、文化艺术节、读书报告会、音乐会、书画展等活动,形成良好文化科技氛围,陶冶学生情操。
5.“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3+1”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的要求,即不但应有较深厚的理论教学功底,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途径主要有:(1)根据专业建设需要,优先考虑应用型师资的引进,拓宽师资引进和培养渠道,鼓励和选派教师到社会各部门和大中型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增加实践经历。(2)通过校企(行业)合作共建师资队伍,聘请行业企业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能够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专业人才和高级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将工程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融入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契合合学校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
6.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是保证“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土木工程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主要为土木工程施工企业、设计单位,以及与土木工程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利用高校技术力量为企业人员培训、技术攻关等提供服务,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重点选择建设一批生产规模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用工需求大和社会声誉好的土木工程企业作为长期合作伙伴,使之真正成为培养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的稳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三、“3+1”人才培养模式管理及运行体制探索
“3+1”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原教学管理及运行体制已不适应,因此,须建立有效的管理和运行体制。
1.建立“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评估机制。聘请企业、行业和高校土木工程专家,组成土木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评估委员会,定期召开评估委员会對“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进行评审。成立由专业负责人、系主任、主讲教师为成员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小组,负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的各项工作。
2.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和管理制度。建立专任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制度,对于没有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特别是新进博士,须有半年以上的工程实践。建立外聘教师的聘用和考评制度,让真正有能力且有意愿的企业界人士切实担起理论与实际教学或指导。建立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培养相关的激励机制。
3.建立专业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该质量保障体系主要包括:(1)主干课、核心课实行教考分离制度;(2)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行导师制;(3)教师考核采用“学生评教+教学指标量化”制;(4)过程监督与检查多采用教学督导制、学生信息反馈制、听课制等。
四、结语
我校从2013级开始进行的土木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运行良好,该模式能较好凸显“地方性”、“应用性”、“开放性”人才培养特点。“3+1”人才培养模式是工程教育实践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周晓辉,何汉武.地方工科院校“3+1”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体系、实施机制改革与实践[J].高教探索,2011,(3).
[2]董倩,刘东燕,黄林青.卓越土木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