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炜风范写意

2015-12-11马晓康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5年6期
关键词:张炜语调老师

马晓康

尽管写作摆脱一个时期的主语调非常困难,但如果你不摆脱,你的创作就很难脱颖而出。

——张炜

一、超经验阅读

课堂结束后,同学们都在讨论张炜老师讲的超经验阅读。我是个诗歌爱好者,很多人曾对我说过,读诗或读小说,一定要读气息与自己接近,你能够理解并且能够产生共鸣的作家。也有人认为,那些能给自己大量营养的作品,都是拥有共鸣体的。在这一点上,我更愿意认为是一种新的启发,因为一部新作品带给了我们新感受,从而吸引我们继续读下去,并获得营养。我写过一部留学小说,为了吸收营养,也去试着读了别人的留学小说,给我的感觉是,文笔很好,故事情节也不错,吸引着我读完了。可是,读完以后,我后悔了,觉得浪费了时间,这并不是我想要的那种留学小说,表达方式也不是我所希望的。虽然题材是留学,但主题还是没有脱离当代的一些青春话题,表达方式上也没有变化。我个人喜欢一种朴实、不做作、不靠华丽词藻堆砌,而是用生命气息灌注的表达。那种表达方式可能会被大众误解,但那将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表达方式,俄罗斯白银时期作家们那种濒死写作的精神就是一种,但我没活在那样的时代,不可能去遭受驱逐、流放甚至被死亡威胁,所以,我要寻求自己的路子。

张炜老师认为:“当我们阅读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去寻找共鸣体。共鸣一定是与我们个人生活经验、写作经验接轨合拍时才会产生的。最后,我们就去不自觉地寻找个人熟悉却容易适应的部分。久而久之,会导致我们个人写作的高度同质化,使我们没有能力和兴趣去寻找和接受更多异化的东西。我相信,这是每个时代都存在的文学弊病。每个时期都会有一个流行语调,绝大部分作家都是在跟着这个语调走。想了解一个时代的主语调很容易,打开杂志,或者翻开一本书,从开头到读进去,你就会寻找到这个时期大家都在采用的那种句式和表达方式,叙述的惯性、喜爱的色调以及习惯性词汇。这种主语调是文学市场和大多数文学人的阅读模仿,甚至包括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成的合力。在语言表述方式上,也很难避免一些领军人物的辐射。这一切促使了主语调的产生,很难摆脱。尽管写作摆脱一个时期的主语调非常困难,但如果你不摆脱,你的创作就很难脱颖而出。这种摆脱不是仅仅局限于文章结构、故事和主题上的,那种只是一般意义的好,不可能被当作真正的杰作流传下来,因为它并没有真正摆脱一个时期的主语调。每个时期每个作品的主题都不同,但总主题是一样的,总作品内容也是几乎一样的。好的作者会有觉悟,尽量在作品中将个人的天地保留得更大,而一般的作者就被同化了。但仅仅保留还不够,应该去努力摆脱这个时期的大主题和主内容。”

张炜老师的话对我启发很大,同质化一直是文学写作中难以避免的问题。正如张炜老师所说的主语调一样无法逃避,我认为,彻底逃避主语调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生于这个时代,是与这个主语调一起生存且受它影响的。无法逃避不代表不去逃避,主语调像大海,每一次起浪就像是写作者在试图突破和摆脱。在摆脱主语调之前,我们应该先深入了解主语调,在拥有了与同时代人交流的基础上,再进行艺术突破,从而掀起滔天巨浪。在我自己的创作中,我不管有没有写作大家的深厚笔力和思考,但我还是愿意去真诚地剖析自己。我相信,我的一些观点或文字是脱离不开这个时代的,但我更愿意去展露自己不为人知的一面。我认为,在这个网络化时代,信息太流畅了,我们每个人看到的都比以前的作家要多很多。信息的新鲜感也越来越低。但唯独我们个人的经历和身心成长是独一无二的,尽管笼罩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每个人却都是一个新的宇宙。我也会在今后的创作中坚持下去,不知这是不是一种摆脱主语调的方式。

关于如何摆脱主语调,张炜老师是这么说的。摆脱主语调,首先要从阅读开始,超经验阅读的能力和意识非常重要。当我们面对读不懂或者难以把握的文章时,要有勇气和决心去不停地拓宽阅读范围,不断往高处走。太容易被你读懂的书也不太可能带给你很多营养。比如说一般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写法,解构、造句形势都在我们的个人写作经验里面,一般的社会化解说和传媒所传达的东西,这些东西在精神方面和思想方面都不是超经验的,而是社会文化范畴的,属于这个时代产生主语调的合力之一。如果阅读总是停留在这个层面,作品是不会产生大境界的,更不可能有独立于其他人个性化的深刻表述。

很明显,张炜老师告诉了我们摆脱主语调的一种方法。这也让我想起了朱零老师对诗歌编辑时的一种理念“我在乎的是有没有自己的思想,而不是思想性。”个性化的深刻表述就是自己的思想。思想和思想性看似难以区分,实则不然。思想是实实在在的,拥有作者的观点和生命气息的,大多时候是以文字形势表达出来的。而思想性则是非常空洞的,类似喊口号的,并没有真正落地生根的文字标语。思想是夹杂着我们个人观点,极为复杂的,这才是人类文化价值的精华部分。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中外,但凡能留下来的好作品都是带有作者个人思想的,比如《红楼梦》,在一个虚构架空却又那么真实的世界中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史,每个人的结局都展示出了作者的一种对当时时代的态度。文笔中透露出来的气息也是作者独一无二的气息,是其他人模仿不来的。

随后,张炜老师补充了一句,吸引读者要靠作者本身的生命品质。

对于这句话,我有自己的理解。我认为,摆脱了这个时代主语调的作品无非有两种命运,一种是声名鹊起,另一种就是被冷落在一旁。大众读者毕竟是依附在主语调上的,许多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名作在当世都没有获得应有的认可。比如陶渊明的诗,是在死后过了不知多少年才被后人挖掘出来并广为流传的。所以,写作也要有一种承受孤独的心理准备,要经得起大众洪流的冲击,有一颗强大的内心。

张炜老师又说,对于读作品,并不是到感动为止。很多作家都谈到俄罗斯作家的作品,谈到卡夫卡,谈到海明威等作家,都很感动,但他们并没有谈到更深入的东西,没有真正了解这些作品的价值。他们所说的感动只是以个人经验表达了对作品的感动,没有更多的东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他们的超经验阅读没有跟上,并没有理解这些作家所处的大背景。譬如说西方的宗教,西方文化与宗教是密不可分的,这要当成一个经验去了解,否则,你不太能真的读懂西方大师的作品。

说到这里,我真的感谢命运的安排。虽然我没有读完《圣经》,也没有对基督教历史有系统的了解,可我也算是一个教徒,接触过很多教徒,了解他们的处世方式,对精神层面有一个浅薄的认识。对于救赎、罪孽、忏悔、爱和善这些大词汇,我有自己的理解,也体会过别人给予我的,以及我所对别人付出的。这种生命经验只属于我自己,别人亦无法模仿。这将会让我在阅读西方作品时,有一些比常人另类的理解。

张炜老师还提到了诗性阅读。愤怒和喜悦,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情感经验。诗性阅读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它不通过语言直接表现出来,而是沿着事物和想象来无限拓展的意象来表达。这种表达是在直接的生活经验和审美体验之外的,是需要经过思考和反复咀嚼才能体会的。这也是超经验阅读的一种,非常重要,重要到一个作家的生死存亡,如果没有这个能力,他只能成为一个一般化的社会写作者。一定要记住,你是文学写作者,不要把自己当成文学爱好者,尤其是在阅读水准和理解水准上,千万不要一般化。

张炜老师说:“我从来不认为自己很有前途。不能因为得奖就沾沾自喜,那样只会扼杀你的写作前途。大诗人艾略特,一直坚持业余写作,他认为一个写作者不应该专业化。应该是在生命历程中,感动了就写,不感动就继续作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他认为一个人专门为了一个文体去写作很不自然,什么顺手就写什么,想到了什么触动就写什么,千万不要为了写而写。”同时,张炜老师还提醒我们要坚持审美观。审美不是搞民主,投票是一种对大众审美的妥协。审美应该是一种对生命底层的感悟,是非常复杂的。也许一个糟老头没有话语权,但是他却很可能代表了审美的最高水准。在写作中,一定要减少作品的功利性,才能写出好作品。人在混沌里变成实体。在那一瞬间,被注入了很多神秘因素。比如心中的道德律,不完全是靠后天的培养,而是很神秘的力量注入。植物也是,动物也是。大道无形,神也是无形的。但这个大道蕴含了一切。这部分被成为无所不在的本质和规律,被称谓真理或永恒。一定要记住,世界上没有绝对真理,一切真理都是相对的。

二、文学的大路与陷阱

张炜老师说:“文学发展到今天,出现了很多主题,很多人都在写。走的人多了,就成了一条大路,同时,这些大路上也有陷阱。比如说,情爱,这似乎是文学中永远不脱离的主题,许多书都在写,很少有小说不涉及它。再有就是批判,它是文学的一个功能,去揭露丑恶以及黑暗的东西。批判对面是歌颂真善美。歌颂与批判可以看成一个问题。它们构成了文学上两条明晃晃的大路——爱情和歌颂批判。但是在这条路上走的人太多了,你也走,我也走,走的人那么多,你还能表达出新东西吗?很多作者写不好,是因为他们在走大路的同时又走了陷阱,越是大路,越有陷阱。偏僻的小路上反而没有陷阱,但从小路上探索,很难写出大作品。很多作品并不比他批判的作品更高明。因为有时他批判的东西是很大的生活体,这种集体是多年形成的,有其自身的知识体系准备,作为一个水平不够高的个体,贸然去批判是非常危险的。”

在批判这一点上,我想到了一句话,“想要打败敌人,你一定要比敌人更强,比敌人更强的捷径之一就是了解你的敌人。”批判一定要建立在包容的基础上,只有包容才能客观,不是为了某种情绪和目的去批判,而是摆出事实,将这件事或思想对别人、对自己以及对立群体的优劣都展示出来,寻找其出现的合理性和缺失性,从而达到客观批判的目的。在具体的写作中,应该在自己的作品里真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俗和世象,这包括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情感、社会矛盾和时代背景,有时蕴含着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不过要以人道主义为基础,不可偏离了这一底线。但很多人在过分的批判中迷失了自我,而忽视了对现实生活或批判主体真实、客观的描述,其实,只有通过细节描写真实地反应出生活原始本质才是批判的最好途径,要真正去关注社会底层中那些特殊环境中构造出来的特殊人群。比如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就是一个大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特殊群体,是在当时社会时期的一种变相贩卖奴隶的形式,由承包人送到工厂去做工,身体和精神都失去自由,一切劳动所得都归承包人所有。这部作品就很好地批判了当时的人性和社会状态,并且体现出了人道主义关怀。再比如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他的《欧也妮·葛朗台》,深刻揭露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也反映了金钱统治所造成的种种罪恶。

在当今文学发展中,批判起到的作用则要更进一步。对此,张炜老师讲道:“很多作品缺少柔情,一味去批判或歌颂,被那种强烈的情绪给过滤掉了。这便是陷阱,这种写作方式既没有高于被批判对象的水准,也没有超出大家都在写的一般化水准。写作需要冷静的头脑,每当我个人写到这些时,我会提醒自己,有陷阱,我一定要绕开或跨越它,否则就是失败的写作。”

由张炜老师的话看来,冷静非常重要,以诗歌为例,从民国时期,胡适等人引进了新诗。最早是以喊口号的呐喊形式为主,那是一种不冷静的写作,却也是大时代下的无奈,源于中国国力的衰弱和国人对文化的不自信。文革时期,又涌现了大量歌颂诗,这也是不冷静的。那些真正冷静的诗歌是站在一个客观态度上抒发个人情感,且这种个人情感是超越个人的,与自然、时代甚至空间都有联系。

无论如何,批判是一定要与大时代主调脱离的,只有脱离了大主调,才能做到“旁观者清”,以冷静的态度去看待这个社会的变迁和人情世故。这或许正是更深刻地诠释着时代的真正主调!

因此,真正好的批判作品,绝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写作一旦有了目的,反而更容易让自己迷失方向。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就非常好,没有呼天唤地,只是平静地讲述着一个农村青年通过卖血来改善生活,以及一些生活中的琐事,向我们非常真实地展示了一个底层人士几十年来的命运。从卖血到不能卖血这一过程中,嘲弄了许多我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面孔,人生的心酸可见一斑。农民们辛辛苦苦劳作,却赶不上卖血来钱更快更容易,在家人一次次出现危机时,许三观居然要靠卖血来挽救危机,这何尝不是最大的批判和讽刺呢?

批判或歌颂当中,必须要有冷静的反思,否则就只会变成一味控诉。大家都知道,今年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无数人写了无数诗歌去歌颂去赞扬,绝大多数人都在控诉日本鬼子的暴行,写得痛哭流涕,甚至连脏话都用上了。但这种写作真的有效吗?战争已经过去了70年,我们需要的是这种没有任何意义、假大空的控诉吗?南京屠杀死难者名单到现在都没有,还不如去做一些实际的事。前几年,听去南京的朋友说,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外,有人专门穿着日本军服,一些游客就与这些“日本兵”合影取乐。我实在想不到比这更讽刺的事了。相比那些一味歌颂的文本,我更觉得无聊,我们对那段战争中的人性变化和反思实在太空白了。这些毫无用处的文本只会不断充斥和扰乱人们的思维,让人无法冷静下来。我们有那么多值得歌颂的勇士,为什么抗战打了八年,为什么会一直打到四川边境,为什么伪军数量如此之多,为什么日本到现在都不承认战争罪行。

很可惜,在这段时间,网络上漫天飞的诗歌里,我一首也没看好。为此,朋友还专门做了一期批判日本军国主义和歌颂抗日伟大烈士的微信文章,且伴以慷慨激昂的配乐。他把此文转发给我,要求我转发朋友圈。

我听了一会儿,很痛苦地告诉他,这首配乐就是日本人的,名字叫《英雄的黎明》,是日本三国志动画片的配乐……

三、经典的标准

最后,张炜老师给我们讲述了什么是经典以及经典的对立面。

张炜老师认为,“经典的标准有很多,比如学院派和民间写作对经典的评判标准就不同,但归根结底还是有相同的地方。经典首先具备的特征就是不惧怕时间。时间对经典无所谓,只要是经典,就不存在时间的限制。有时间限制的文学作品不可能是经典。这个衡量标尺至少要一百年,纵观各种文化形势,无论雕塑史、音乐史还是建筑史等等,以一百年为单位,真正的经典只有寥寥几个。”

确实,很多文学作品在当代非常流行,却经不住时间考究。那些对主语调顺从,沿着大路走,摸清了大众趣味的小说很容易在当代获利,却也最容易被人遗忘,比如我们当代正在流行的网络小说和玄幻小说中,每天都有大量相似的作品被复制出来,被浏览和遗忘得太快了。这些作品无一例外都顺从了时下的潮流,除了个别开辟新体裁的开山作品之外,后面很难出有意义的东西。这类作品带有极大的功利性,不管是对气息沉淀还是感情升华,都没有什么讲究,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真正的文学,是为了走市场而出现的文字堆砌。文学应该有功利性,但这种功利是对个人梦想的追逐,而不是对名气和金钱。个人化的东西,在当代很难走出来,这和当代所谓的很多标榜“先锋”和“小众”的文学也是不同的。个人梦想是一种对自我内心宇宙的探究和释放以及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在某种程度上,比流行小说要乏味,所以,很大一部分好的文学作品,在当代是并不起眼的,比如佩索阿和卡夫卡、比如陶渊明,他们都是在死后又被后人发现的。这些人不仅仅书写了自己个人的感觉和情绪,还书写出了一个时代中的特定区域里的人的感觉和情绪。纵观当代文学,很少有人去这么写,与其思考那些精辟的故事架构和脉络,不如用最真诚的文字去书写自己。一个连对自己都不真诚的作家如何去写好虚构的故事?一些打着“先锋”或“小众”旗号的小说,虽然每一篇都在讲不同的故事,但我感觉真的都一样,像是早些时候的乡土小说被拆开,然后用一种看似简洁,实则基本语法都不通的语言,把每一个小故事都改造一下,故意用一些“先锋词汇”,说白了就是脏话梦话空话假话,去博人眼球。

经典是可以带给人心灵震撼的,这种震撼不是肤浅的感动一下,是有持续性的。比如说我在小学四年级就读完的《草房子》,今年我二十三了。虽然很多具体内容都忘记了,但带给我的震撼却一直都在。至少在当时,《草房子》这本书里人们对食物的渴望,让我改变了挑食的毛病。如今,我看到的很多先锋小说,都会感觉到有《草房子》的影子。

张炜老师又给我们讲了什么是经典的对立面。他认为:“经典是用艺术形式确立自己的标志,它的对立面是庸俗、下流和野蛮。当技术化的东西过多时,会扭曲和异化艺术的表达形式,难以回归到生命本质。毕加索后期的荒诞画风就是对艺术的一种绝望的表达,他十几岁就画出了拉斐尔级的作品,但到了后期却一直学着像儿童去画画。儿童是最没有技术层面的,却拥有了最纯洁的生命本质。在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你可以看到许多艺术品,从古典主义杰作到现代主义都有。现代艺术的善和审美是在非常曲折的过程中到达的。即便如此,我们也大可怀疑这些是垃圾。比如行为艺术等等。伪后现代很多东西破坏了经典的标准。”

看来,经典需要纯洁。上述的那些作家们没有对金钱和名气的功利心,甚至连对文学追求的野心也没有。他们的写作只是为了个人情感的抒发,没有为了个人以外的因素去写作。是的,我相信他们的写作比写情书还要纯洁,写情书还是带着感动别人的目的去写的,而他们的写作行为没有。而张炜老师讲的这些伪后现代艺术,大多是为了博人眼球的做作,可能他们本身都不明白自己在弄什么,只是在重复不断地闹一种皇帝新衣式的笑话。在刚去澳洲时,我看到很多韩国人都穿时髦的裤子,那种裤子的裆部特别低,接近膝盖。有一个中国同学对我说,这种裤子是目前最流行,最帅的。我很朴实地回答他,我去农村老家的时候,村里那些干苦力的都是穿这种裤子的。再往回些时候,民国时期,农村下粗力的人都是这种打扮。

随后,张炜老师又说:“经典本身还具有卓越、异常和精准的特点,且无论如何,整个文本最终所透露出来的都是巨大的善意。这种善意与文章写什么无关,哪怕是形而上的著作,哪怕通篇都在描写丑恶,但看完以后还是会感觉到巨大的善意,这是源于经典力量的感召和震撼。我个人非常反对政治化解读,那只会让低级艺术泛滥。我一直认为,人的生命里有两种本能,即生本能和死本能。生本能在潜意识里驱使你向善,是一种向上的能量。死本能是向下的,过分游戏和破坏生活的。现代艺术里大量垃圾产生是死本能的一种合力。大量艺术家叫好,是因为死本能形成的合力,对生本能生成最美好的东西进行破坏。死本能的泛滥一般是通过这么几个方式,评奖、话语权和金钱、肮脏下流血腥的炒作、拍卖以及专门请一批现代主义理论家来制造理论依据。作为写作者,一定要警惕这些经典对立面的东西对纯文学的破坏。文学无他,寂寞又辛苦,这却是唯一的一条路,不能向死本能的破坏妥协。最后引用一句康德的名言——人就是人,而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

在这一点上,张炜老师讲得很详细。相信他对当代的一些艺术弊病和不良现象深恶痛绝。我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当前那些“真正的作家”比之前任何一个时代的作家都要痛苦。现在网络自媒体遍地都是,各种各样的作品浮出水面,这不排除好的文学作品更容易展现给大众,但相对的,那些注定要被时代埋没一段时间的伟大作品的作者们会更加痛苦。他们不仅仅要面对被埋没的孤独,还要有足够强大的内心去抵抗外界更轰动的功利性的诱惑。

我现在还不具备张炜老师那样的功力,我觉得我所能做的还是真诚地面对自己。小说或诗歌都是写给自己的,不是为了别人而写,更不是为了讨好读者而写。我相信并坚持自己的判断,拒绝在自己的文字中,为了吸引眼球而放弃本真的东西。不管写什么,一旦有了功利性目的,是非常可怕的,有了它就代表迷失了方向。我可能还无法达到张炜老师的那种境界,但我听了这么多,也有很深的感触,无论如何,我先把自己写好,再慢慢升华吧。

猜你喜欢

张炜语调老师
外祖母的美味(节选)
Fast-sweeping Langmuir probes:what happens to the I-V trace when sweeping frequency is higher than the ion plasma frequency?
Correlation mechanism between force chains and friction mechanism during powder compaction
媒体报道语调与公司超额现金持有
英语教学中语调的言语行为
谈歌词语调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英语的韵律研究和语调标注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