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然光设计对博物馆公共空间心理环境的营造——以苏州博物馆为例
2015-12-11姚舜禹
姚舜禹
(江苏省苏州科技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0)
“让光线来做设计。”[1]
——贝聿铭
自然光对于空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引入到空间的过程中,自然光从室外空间中来,穿越建筑表皮,弥漫在建筑空间中,最终停留在建筑的内部空间,从而形成美妙的光影效果,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生理心理环境。因此,建筑师不应仅仅把自然光视为消除黑暗的手段,应对自然光与空间碰撞时所展现的丰富内涵予以关注,重视自然光在空间中的视觉表达,重视自然光对空间的精神构筑及其赋予人们的丰富情感体验。
1 自然光与公共空间心理环境营造
1.1 公共空间的心理环境营造的必要性
1.1.1 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
公共空间具有聚集人群、吸纳群体的功能,来到这里的人欣赏展品、体会文化或是感悟历史,他们共同观察、体验、思考、交流。人们在空间中体验着或预设或未知的情感,当空间中预设的情感刺激点对情感体验产生触动时,人们产生的情绪波动与心理感受会较为相似,这使得人群形成一个情感共同体[2]。在这个情感共同体之中,人与人交流彼此的感受与联想,交换着彼此的观点与态度,从而获得自身的认同感与价值感。
1.1.2 获得秩序感和场所感
公共空间心理环境营造可以通过空间的材质、色彩、照明等多种方式来控制。为了带给人们不同的情感体验,需要在空间中设置一些情感刺激点,例如在公共空间中陈列一些展示当地历史文化的艺术雕塑、设置一连串与主题关联的空间等。这些节点有多种分布方式,在对人们产生影响的过程当中,人们可以从中体验到公共空间的建筑秩序和情感秩序。对于具有一定生活背景的参观群体来说,公共空间心理环境营造一定程度上能够唤起他们对于过往事物的回忆,造成情感及情绪的波动,从而使得他们与场所发生某些情感上的共鸣。
1.2 通过自然光设计改善公共空间心理环境
1.2.1 控制自然光明暗
光的明暗时常被赋予一定的象征意义,明亮代表力量、神圣,阴暗代表恐惧、沮丧。明亮的自然光设计经常被运用在图书馆、医院、博物馆等公共建筑的中庭内,照亮整片公共空间,令人感到温暖、舒适和满足,给人以积极的情绪。相反,昏暗的自然光带来难过、敬畏、严肃的感觉,使人消极、警惕或者陷入深思。昏暗的光线常用在纪念性或宗教空间中,令人肃然起敬,沉默而敏锐。
1.2.2 调节自然光光色
光色的变化常常需要通过一些媒介,如彩色玻璃,一定色彩、肌理的反光板等。公共空间中的自然光光色对人的心理环境影响很大,冷色调使人冷静、镇定,常用在促使人们思考的空间中;而暖色调的光线让人充满能量,人们从中感受热情,经常用在给人带来正能量的公共空间。
1.2.3 改变自然光的入射口形式
光线入射口的形式对自然光进入空间后的形态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可以改变自然光在进入空间后的光影效果。空间通过使用这样的方式可以形成充满感染力与神圣感的空间,如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改变自然光入射口的形式还可以将自然光线引导到需要集中采光的位置并且给自然光一个固定的投射方向,对于一些拥有陈列性质的公共空间,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添空间氛围,加强陈列的展示效果。
1.2.4 自然光与空间元素相配合
空间元素在这里主要指维护体的材质与色彩、物体在空间中的布局与设置方式,这些元素较容易与自然光产生联系。自然光具有同一投射方向性,这对于表现材质有着突出的作用,材质表面的凹凸感可以自然地表现出来,尤其是一些表面粗糙的材料。该性质还易于表现空间及物体的秩序感与节奏感,从天花坠下的各种物体,在自然光的照射下,可以在地面上、墙上产生一系列有规则的阴影,给人带来美妙的感受。同时自然光良好的显色性可以还原室内物体材料最质朴真实的色彩。
2 自然光设计对营造博物馆公共空间心理环境的作用
2.1 满足个体心理需求
2.1.1 视觉美感需求
光影艺术的魅力着重表现在其形式美上。我们通常说的建筑的美感,包括了简单几何形式美,尺度与比例,均衡与稳定以及韵律与节奏等。在某种程度上,自然光可以通过各种变幻来强化建筑的形式美。比如,在建筑空间中韵律与节奏也许体现在门窗开口的序列、柱廊的次序等处,如果没有光照射在这些地方,没有明暗关系,一切在视觉上只是平面化的图形。一旦自然光从侧上方投下来,在门洞侧面形成明亮的迎光面和阴暗的背光面,并且在地面上投下一系列有规律的影子,对建筑节奏韵律产生强化作用。
2.1.2 情感体验需求
建筑师是靠空间语言为主要表现手段向参观者传递主观感情,而光又是建筑空间中主要的感情要素。在公共空间中,光与影是建筑师手中的利器,通过光影可以营造出美妙和谐的环境。由于光的存在,人们把建筑的形体、色彩、质感等因素和自己的情感相联系。博物馆公共空间中,自然光从进入空间开始,在窗口、在空中、在墙上、在地上,处处留下了光的痕迹,无论是光的轨迹还是光留下的阴影,都给空间烙下了符号意义与象征意义,也引发参观者的联想。
2.1.3 行为引导需求
自然光在公共空间中的运用不仅可以指示方向,还能够引导参观者进行多元化的行为与活动[3]。在展览空间中参观时间较长,视觉会处于疲劳状态,公共空间的光线与展览空间的光线具有明显的亮度对比,参观者在长时间的观展后倾向于到明亮的公共空间进行休息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
2.2 满足群体心理需求——地域环境与社会人文特色
博物馆是一个地区与城市综合文化的汇集地,能够体现出该地区的地域环境特征。每一个地区的自然光都是特殊的:它有与众不同的太阳高度角;经过某一地区独特的云层折射,它的亮度光色会改变;而对于一个地区来说,自然光在穿越建筑界面的时候,光线会表现该地区特有的变化,形成建筑所独有的光线类型。
自然光对博物馆公共空间的影响,还可以体现出当地的人文特色,有利于唤起参观者的集体记忆,使他们产生情感共鸣。当谈到封闭外墙用天井采光的时候,会很容易联想到徽派建筑;谈到阿以旺天窗,会想到充满维吾尔风情文化的新疆民居;而谈到各种样式的景窗,则会想到江南古典园林中的画面。
图1 巴黎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内景
在巴黎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让·努维尔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自然光进行控制,强烈的直射光透过格栅照射进来,强度衰减成为柔和的漫射光,创造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室内外空间效果,置身其中的人能够感受到独特的伊斯兰地域文化(图1)。
3 自然光设计对营造苏州博物馆公共空间心理环境的作用
3.1 满足个体心理需求
3.1.1 视觉美感需求——古典建筑韵味的现代空间
苏州博物馆(图2)入口院落是一个颇具传统江南风格的敞亮院落,四周围合着青瓦白墙的建筑。进入门厅内部,门厅的屋顶为菱形和三角形组成的多面几何形体,抹灰屋面与玻璃屋面交错运用,屋檐之上的墙体的一部分被三角形的玻璃窗所取代。门体及其上的三角形玻璃窗体的通透性采光与屋檐的半通透采光,加之屋顶的多面立体式采光,使得门厅内产生了奇特的光影效果。在从入口院落进入室内的这个过程里,人的心理状态从平静到激荡,自然光在这个过程中充当了极其重要的角色。院落中是同一方向投下来的自然光,大厅内部则充满各个不同方向投射进来的自然光,它们互相作用,在这里形成了一片非均质光的聚集场所。
图2 整体平面图
图3 西厅屋顶
在西厅,光影交织的效果尤为明显。水池上方是由钢架和玻璃组成的天窗,钢架经过自然光的作用在其下白色墙面投下参差的阴影。在自然光的照射下,钢架结构也在自身凹凸的部分产生阴影,呈现出金属材料的独特美感(图3)。
3.1.2 情感体验需求——江南水乡气息的情感空间西厅的南北两侧,是半展示半休息的空间。北面的展厅东侧是水景院落,在面朝水院的一侧,通过一扇巨大的落地窗来使内外产生视觉联系。窗户内侧布置了一面麻布屏风,透彻明亮的窗景,转换成了一幅古典水墨画。粉墙黛瓦的建筑物,围绕着安静祥和的水面,葱翠的树木点缀其间,与水中的倒影一起形成了朦胧的画面,充满古典气息,给苏州博物馆带来了水乡的印象(图4)。
图4 一层展厅落地窗
图5 门厅东西走廊
西厅二层的两个公共主题展厅,在功能上属于展示类区域,但也起到了一定集散人流的功能。这两个对称设置的展厅顶部,自然光从造型独特的采光天井的木质百叶中投下,原本昏暗封闭的展厅空间便有柔和的光线。自然光从天窗射入,首先在天井口的木料上产生一系列的衍射与漫反射,进入空间内部后,随着越来越宽敞的空间变得越来越柔和,带着江南水乡的潮湿气息。
3.1.3 行为引导需求——自然光引导行为的交通空间
在交通空间中,自然光从采光口规律的进入,在墙面地面产生光影,参观者可以随着这些光痕到达次厅,展厅,室外等等。主入口大厅通往东西两个次厅的走廊上方有着三个层次的双坡屋面,材质也是统一的木质百叶。每两层标高的屋面之间是整面的玻璃,经过这些处理,走廊的亮度略低于门厅。门厅内充沛的自然光与两侧走廊内相对阴暗的自然光形成对比,走廊中与东厅和西厅的自然光强度也形成对比,促使参观者随着光线明暗变化走动(图5)。在露天紫藤架天井院落中,充沛的自然光让空间充满了活力与能量,附近的参观者可以循着明亮的光照来到这里,进而小憩或与人交谈。
3.2 满足群体心理需求——温和湿润的苏州地域特征与江南古典园林意蕴的再现
廊道空间中,大面积的天窗加上细密的格栅,为廊道空间带来柔和的自然采光,削减了廊道空间的冗长与乏味。天窗的凹凸变化,使得自然光层次变得丰富,不同空间的光形成明暗对比,使得交通空间灵动多变,体现了建筑对于自然光的控制力。通过对自然光的柔化处理,游历其中却感觉置身画里,人、建筑、光共同构成了古典水墨的画面,人感受到的是具有江南水乡柔和特征的自然光。
“院”作为传统园林的精髓所在,是贝聿铭试图融合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里面的一个核心元素。在东西两排实体建筑中,共存在五个大小不一的院落,通过设置院落,周围的建筑空间得以采光、围合形成合院,院落本身也呈现古典园林的韵味。供人歇脚的紫藤庭院,屋面是方形的井格网钢构架,爬满了紫藤。自然光进入这个院子,被井格网钢构架与紫藤遮挡与反射后,稀疏藤蔓与整齐格架的阴影两相交织,令人联想到同样存在于苏州这个古老城市的著名园林。在西厅首层的南北两个公共展厅中的两个六边形窗户,窗外即是种满竹子的蟹眼天井,自然光被竹叶滤成无数细密的光柱,被六边形窗框住,两扇窗在同一条轴线上形成了对景,自然光从对景的两窗中透入室内,加强了空间的秩序与古典元素的美感。
4 总结
自然光设计对于博物馆的公共空间的意义不仅是照明,更要考虑到自然光的形态、意蕴对于公共空间心理环境营造的作用:首先,满足个体心理需求:视觉美感需求、情感体验需求、行为引导需求;其次,满足群体心理需求:是地域环境与人文特色的体现。博物馆内的公共空间因为其服务于展览空间而具有一般公共空间不具有的特殊性,自然光设计也给博物馆建筑赋予新的内涵、新的性格;让博物馆中的参观者体验到建筑公共空间中蕴含的情感魅力。建筑师需要在博物馆的公共空间中合理运用自然光使之成为美感和情感兼顾的重要元素,来传递自己的设计理念并与参观者形成空间上的对话。
[1]曾峥.贝聿铭.让光线来做设计[J].中国西部.2013(13).
[2]高泠.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情感体验[D].浙江工业大学.2009.
[3]唐彬龄,袁涛浅.浅析情感空间中光的设计手法[J].美术界2013(12).
[4]王玉平.艺术博物馆内部空间设计中自然光的运用[D].东南大学.2005.
[5][美]亚瑟·罗森布拉特著,周文正译.博物馆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6]程世丹.展览建筑[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