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梅州大埔客家民居建筑特色及文化内涵浅析

2015-12-11张远环卢永忠朱纯

福建建筑 2015年10期
关键词:大埔民居装饰

张远环 卢永忠 朱纯

(广州市园林建筑工程公司 广东广州 510170)

客家是中国汉民族的一个特殊的民系,客家民居与北方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被誉为“中国古建筑的奇葩”[1]。如今,闽西、粤东北、赣南三角地区客家古民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是众多国内外学者关注与研究的对象。目前,国内学者主要从客家民居建筑的起源与类型、生态特色、文化与美学、建筑工艺、色彩装饰及旅游开发等不同角度去认识和研究。大埔县隶属于梅州市,与福建比邻,历史久远,特色民居众多,是梅州及周边客家地区中特色民居种类最为齐全的地区,堪称客家特色民居的“大观园”。全县境内保留着较完整的从明清到民国时期建造的各类特色民居3500多座。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与环境的特殊,大埔民居既有闽、粤、赣传统客家民居的普遍特点,也具备大埔地区的独特之处。前人的研究多以梅州地区范围的客家民居研究居多,而具体针对大埔县客家民居的研究相对较少。作者在学习及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根据近年研究项目的工作需要,多次赴大埔县进行实地考察、研究访问每一户民居的内外特色。本文总结分析大埔客家民居的建筑类型、结构形式、装饰艺术、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大埔客家民居的保护和利用具有借鉴和实践的意义。

1 大埔地理位置及民居概况

梅州大埔地处广东省东北部,东邻福建和平,南接锐平、平顺,西邻梅县,北界福建永定。古称“万川”,意思是在万山之中。50多万人口,客家人为主,是广东省著名的“华侨之乡、文化之乡、陶瓷之乡、名茶之乡”。

图1 泰安楼

图2 花萼楼

图3 张弼仕故居

图4 海源楼

图5 肇庆堂

大埔历史久远,特色民居众多。全县境内保留着较完整的从明清到民国时期建造的各类特色民居3500多座,其中有被誉为世界民居建筑奇葩的土圆楼——花萼楼、石方楼——泰安楼、风格独特的中西合璧屋——肇庆堂、规模浩大的茶阳古镇骑楼群等,是梅州及周边客家地区中特色民居种类最为齐全的地区,堪称客家特色民居的“大观园”。2009年以来,有187座重点特色民居分别列入省、县、镇级保护或镇、村注册保护。

2 大埔民居建筑特色

2.1 建筑类型多样

方楼、圆楼、围龙屋、中西混合式等各类美轮美奂的客家古民居,是“客家世界香格里拉大埔”的重要标志之一。

2.1.1 方楼

是土楼中最为普遍的。建造时先夯筑一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的高大围墙,再沿此墙扩展该楼其他建物。扩建的制式规格通常是敞开的天井与天井周围的回廊。最后使用木制地板与木造栋梁,再加瓦片屋顶。

位于大埔县城湖寮镇龙岗村的泰安楼(图1),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高宗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4年),远看就像一个规规矩矩的四方盒子,楼高11m,分三层,一层墙宽为0.92m,三层墙宽0.44m,一、二层外墙为石墙,三层外墙壁及内墙为砖墙。因楼外墙为石墙,故大埔人通常叫它作“石楼”,是国内极为少见的方石楼。它规模宏大,设计精巧,楼内中轴线主体建筑为平房,三层楼房把主体平房环抱在中间,楼中有屋,功能齐全,在世界民居之林中独树一帜。

2.1.2 圆楼

是土楼中最有特色、最引人注目的形式。多数为一环楼,少数有二环楼,个别有三环楼。多环楼外高内低,环环相套,颇具特色[1]。

花萼楼(图2)位于大埔县大东镇联丰村,距县城约45km,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客家土围楼的典型代表。占地2300m2,建筑面积2286m2,属围楼式客家民居中的土圆楼,其里外共三环,总共有210个房间。楼高11.9m,楼的墙体用生土筑而成,底层宽2m,顶层宽1.3m。整座楼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楼内有一口圆形天井,天井一侧有古井,用于防火和生活之用。是目前广东土围楼中规模最大、设计最精美、保存最完整的民居古建筑。

2.1.3 围龙屋

始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是九厅十八井与土楼的综合形式,是梅州市传统民居的代表形式,也是大埔传统民居的一大特色。多依山面水而建,由前门的半圆型池塘、禾坪、堂屋与组成的方形合院式建筑、正堂与围屋形成的半圆“化胎”及半圆形的围屋组成。后部半圆形围合的房屋实体与前面半圆形的池塘构成一个完整的椭圆形平面形式。虚实高低对比与环境有机结合[2]。

张弼士故居光禄第(图3)位于大埔县西河镇车轮坪村,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整座建筑坐东向西、土木结构、粗犷严谨、堂皇大观,建筑面积4180m2,屋内有18个厅,13个天井,99个房间,是典型的三堂四横一围的客家围龙屋。

2.1.4 中西合璧民居

大埔侨居海外的华侨较多,漂泊在外的客家人把对故土的感情深深埋藏在内心,事业有成后,回乡购置田地,建楼置业,并将西方建筑文化引入客家建筑中。中西合璧的客家民居,最早是建于清末,大部分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客家地区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是客家华侨智慧与心血的结晶。

图7 墙体1

图8 墙体2

图9 墙体3

图10 木结构

图11 屋脊鸱尾

图12 檐口天沟接水口装饰1

这类民居主要有两种型式,一种是在建筑平面上沿袭了客家民居建筑中的中轴对称的布局,但外观几乎完全改变为西洋风格,如:海源楼;另一种是在围屋旁边加建楼房,一中一洋,交相辉映,使古老深沉的传统建筑焕发出赏心悦目的现代气息,如肇庆堂。

海源楼(图4),位于大埔县百侯镇侯南村,坐北向南,建于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为杨潮南在马来西亚经商兼做“水客”赚来巨款所建。占地面积696m2,建筑面积752m2。该是一座典型的中西合璧民居,外形欧式,内为中式。平面布局呈长方形,高三层,前后均有很宽的走廊,柱子有圆有方,为钢筋混凝土浇筑。大门设计为欧洲教堂风格,屋顶继承了客家民居建筑特点,呈“人字形”,二、三楼室内为木构件组成。

肇庆堂(图5),与海源楼相邻的同期建筑,占地近3200m2,建筑面积 1951m2。主体为“堂”、“横”组合的府第式客家围屋,包括中堂、下堂和禾坪,左右各有横屋一排,共12个房间,6个厅。紧挨中式围屋的是一座西式回字结构的两层洋楼,共10个房间。建筑主次分明,一中一洋,虽然各据一方却又紧密相连。独具特色,2005年被列为大埔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 结构形式独特

客家民居多为土木或砖木结构,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同时注重节约资源、施工简易,通常选用当地的生土、竹木、沙石等材料。

2.2.1 基础

通常采用大块河卵石砌筑,既有利于围楼免山洪爆发冲刷土墙,而紧密排放的鹅卵石相互卡住,又不易被敌人从外撬开,起到防御作用。另外,这种结构能防止毛细现象,使地下水不至于沿墙脚向上渗,起到保护墙身的作用(图6)。

2.2.2 墙体

在客家民居建造模式中最有特点。不仅承重,同时还有很强的防御功能。墙体用材主要有砖、石、土三种。外墙的构造手法多种多样,通常有夯土墙体、“金包银”砌法、土坯砖砌筑、青砖墙面等。

夯土墙体:夯土墙体通常选用黏性较好的土壤作为材料,配以瓦砾土、田岬泥绊组成“三合土”,搅拌后,加入竹条、稻草和秫米浆等进行夯筑,如此夯筑的墙体坚固耐久(图7)。

“金包银”砌法,是客家人独特的营造技术。墙体的最底部由砖或石垒砌,向上中部的大部分墙体内壁三分之二由土坯垒砌或夯土而成,外面三分之一包砌青砖墙面,顶部墙体最外面的三分之一用青砖垒砌,三分之二留作隐通道[3]。这种墙体的外立面仅做沟缝,不做抹面处理(图8)。

土坯砖砌筑:受当时资源和财力所限而产生被称为营造围屋至关重要的构建。其做法是:是将“三合土”材料混合之后放入模具之中,再用捣杵捣实后放至阳光下晒干或放入窑内烧制而成土坯砖[4]。在底部铺以一层大小不一的卵石或石块,以石灰浆灌实后往上方垒砌土坯砖。墙体具有极高的防御性,保证了围内居民的安全。花萼楼用石料做墙基,土坯砖与夯土结合做的圆形3层土楼,经历了400年风雨的石块,虽大小不同,却打磨得很平展,缝隙紧密,无起翘剥落之处,上面的土坯墙,外形完好,雨水冲刷的痕迹并不明显,可见当时施工技术的精湛与严谨(图9)。

青砖墙面:青砖墙用白色石灰钩缝,色彩鲜亮,选材讲究,房屋虽历百年风雨墙面仍旧非常新,如南阳毓秀和古昌堂等。

图13 檐口天沟接水口装饰2

图14 大门面装饰

图15 梁柱装饰1

图16 梁柱装饰2

图17 梁柱装饰3

图18 彩瓷装饰

2.2.3 木结构

是客家民居主要的内部结构,主要有穿斗和抬梁。穿斗结构是指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子、檩子斗接而成。抬梁结构主要指在立柱上架梁,梁上抬梁。穿斗结构便于施工,抗震性强,适合规模较小的客家建筑;抬梁结构的建筑内部空间布局灵活。多为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以满足客家民居坚固、宏大的需要[1]。因受地理环境制约,大埔客家民居建筑木柱的柱础均为石柱础,柱础可以将屋面的重量均匀地传给基外,还具有防潮的功能,使身不易遭受潮湿导致损毁和变形。柱础的造型多样,以八角形为主,也有钟形、和组合形式的柱础(图 10)。

2.3 建筑装饰精美

建筑装饰吸收融合了多方文化特色,在材料、形式、构造及题材上体现出丰富的地域性,其蕴含的象征意义反映了地方传统文化特色。从屋顶到地面,从室外到室内,木雕、石雕、砖雕、彩绘和灰塑等精湛的工艺技术,处处展现出客家民居建筑装饰的精美。

(1)门面装饰尽显乡土文化:门面用砖雕、木雕、彩画进行装饰。朱漆金字的匾额,红色或黑色的大门扇,倒贴的大“福”字,红底黑字的对联,雕刻瑞兽的门枕,厚而高的门坎,步步高升的台阶,气派的抱鼓石,显示出几分威严[5](图 14)。

(2)屋内外装饰栩栩如生:屋顶瓦面的正脊平缓舒展的曲线两端有鸱尾,鸱尾由比较厚重的鱼尾形发展变成了轻盈镂空的花饰,使起翘的脊变得分外玲珑与轻巧(图11)。檐口天沟接水口常见有用龙、鱼等动物装饰,雨水从“鲤鱼”嘴中吐出,技艺极致,意境生动(图12、13)。围龙屋内的柱、梁、枋、门等雕绘上山水花鸟、飞禽走兽等栩栩如生的图案,并涂上鲜艳夺目的油漆,显得金碧辉煌,十分壮观气派(图15~17)。

大埔陶瓷在清代至民国时期清花、彩绘工艺得到发展,尤其是研发出釉上彩瓷工艺,新彩装饰工艺风行,出现大量的陶瓷新彩壁画,并应用于客家民居建筑装饰[6](图 18)。

(3)传统与外文化融合形成地域特色:建筑装饰艺术受外来文化影响,产生了很多中西文化“联姻”的产物。中西合璧的民居形成客家侨乡特有的文化景观,这些民居气势恢宏,做工精巧,装饰华丽,实用和观赏、民系特点和地域特色兼具。如:肇庆堂熠熠生辉的西洋彩色玻璃与木门精美的雕刻交相辉映,美不胜收[7]。采用花样精美的西式铁艺和西洋巴洛克装饰手法,以及曲折、动态的波浪形装饰线条、构件进行装饰,使得建筑别有一番风味(图19)。

3 文化内涵丰富

客家民居因其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而独具特色,是客家先民的智慧和才华、以及文化传承的历史实证。

3.1 传统宗法观念表现直观

客家人与中原汉族有直接的血脉及历史地缘关系,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客家人注重崇宗敬祖,这种传统宗法观念深深影响了客家民居的建筑布局。作为供奉祖先的祠堂布局在建筑的主轴线,处于核心位置,周围众多生活空间围合,显示出极大的向心性和内聚力,体现出主次分明、尊卑有序的宗法思想。

3.2 “风水学”深刻影响建设理念

图19 西式建筑装饰

图20 楼名1

图21 楼名2

图22 肇庆堂大门门联

图23 肇庆堂屏风

图24 民居壁画

客家民居从选址、朝向、用材、营造等过程深受“风水学”的影响,“风水”贯穿在传统建筑活动的每一个过程。客家俗话说:“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客家民居在建筑时“有山靠山,无山管岗”,表现出对山区地理条件的高度适应性。追求“负阴抱阳,前有灵水围合,后有龙山倚靠,左右有青龙虎护卫,远处有屏障呼应”的空间格局。圆楼布局精巧、独特,处处流露出客家人祈求圆满、平等的生活理念,俗称“太师椅”的围龙屋表现了民居对山体利用与营造方面的高超艺术。

3.3 崇文重教精神世代相传

客家民居堂联、楼名、门联、对联等均能展现客家人崇文重教,深厚的文化底蕴。

大门面的装饰显示宗族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以及房屋主人的理想与追求。楼名与主人的嗜好、文化程度和家族的人脉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其命名理据主要集中体现在古代诗文语句的沿用,所担任的官职命名,以及先祖的名字等,以此激励后代勤俭持家,修心养性,正直做人,光宗耀祖。如:“大夫第”、“司马第”、“裕庐”、“绮园”等。每个名字基本上都代表了一家的家风,表达了每家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如“德馨堂”、“爱兰居”、“守成楼”,是老人的殷殷叮嘱,也是年轻人自律的准则(图20、21)。这种风俗曾在中原盛行,但是现在中原已无踪影,倒是在这万山丛中的大埔保留了下来,甚至新起的新式楼房都是如此,可见古风犹存。

对联是最能体现客家精神文化实质的载体。大门、堂柱、横屋小门、过道拱门等精心设计的门联、楹联,镶嵌着丰富的客家精神文化内涵。比如:肇庆堂的大门门联是“敬修衍庆:敬祖千秋盛,修德万代传”(图22);小门门联为“毓桂: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桃廷送青来”,“培兰:石寨长流千古画,桃花远影四时春”[8]。这些通俗易懂的对联,充分体现先贤注重修身立德,陶冶性情,诗书传家的精神文化内涵,经久不衰。

3.4 精美装饰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

屏风、木雕门、壁画等是客家民居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它们闪烁着客家能工巧匠的智慧,渗透着客家先贤浪漫的人生理想和智慧,承载着厚重的客家文化内涵。屏风门往往雕刻梅兰竹菊、松柳神鸟等动植物,或者八仙过海、三羊开泰等民间故事,寄寓了建房主人祈求平安福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望后代延续这种深厚的客家传统文化。大埔的“肇庆堂”,中堂的两扇通花屏风分别嵌入“福缘善庆,忠孝廉节”八个大字,显示出客家祖先追求生活幸福的意愿,做人洁身自好的高尚品格(图23)。

木雕门在建筑上起到间隔的作用,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审美情趣,比如大埔“通议大夫第”旁的附属设施“兰台书室”,书室内的四个拱门上写有八个篆书,“经锄”、“探株”、“心织”、“吐锦”,充分体现了客家祖先勤奋读书,思考人生,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境界[8]。

壁画是客家人最喜爱的装饰艺术。一般是写意画和工笔画,主题有苏武牧羊、中华武术、西厢故事、八仙过海等传统文化内容,更多的是客家人喜欢的花鸟虫鱼、动植物等(图24),这些壁画均与客家祖先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彰显其人身修养和文化品味,给后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

4 结语

客家古民居是客家精神的外在表现,更是大埔惊艳世界的历史地标。其奇特的建筑布局,丰富的文化内涵,绚丽的装饰艺术,是客家人千百年来对生活理解的结晶。但是,目前的保护工作并不乐观,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客家古民居多空置无人居住,散落在各村的大部分民居,没能纳入各级文物保护行列。如何加强大范围的有效保护,留住客家人的传统民居精粹和精神世界,继承和发展客家传统建筑?是长期而艰巨的一些工作,也是行业和各级政府需要迫切考虑的重要问题。

[1]潘安,郭惠华,魏建平,曹轶.客家民居[M].广州:华南理工出版社,2013.

[2]李婷婷,刘东江.梅县与大埔县客家传统民居初探[J].客家研究辑刊,2005(1):83-89.

[3]王其均,谢燕,民居建筑——中国文化之旅[M].北京:中国游出版 社,2006:160.

[4]王其钧,谢燕.中国文化之旅 -民居建筑[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89.

[5]廖文,客家民居建筑文化初探[N].韶关学院学报,2002(1):83-87.

[6]熊青珍,粤东客家民居建筑与岭南民居建筑装饰中陶瓷材料的应用比较[J].民俗民艺,2011(1):108-109.

[7]杨晓川,中西合璧的客家民居奇葩——肇庆堂[J].建筑文化,2011(5):149-155.

[8]魏宇文,客家民居建筑的人文魅力探微[N].嘉应学院学报,2014(3):5-9.

猜你喜欢

大埔民居装饰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鲤鱼旗装饰坠
装饰圣诞树
奇趣民居
DIY节日装饰家
装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