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县城景观风貌特色研究
2015-12-11高洁
高 洁
(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福建福州 350003)
随着全球化、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城市建设大规模展开,城市建设中盲目大拆、大建、模仿、复制、拼贴、“千城一面”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城市的地方性和传统特征正在不断弱化[1]。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城市开始以城市景观风貌为载体,展现城市特色资源、良好景观环境,以此增强城市的软竞争力。
所谓景观风貌,即将城市文化内涵、风土人情等城市独有的个性、特色融入到城市景观要素系统的架构中,依托于城市景观实体、景观空间的塑造及城市环境的改善,提供“有内涵的”、“健康的”、“美的”、城市景观面貌[2]。
建宁县位于地处福建省西北、武夷山麓中段,是福建母亲河——闽江的发源地,具有一水穿城、襟山傍水的自然山水格局及显著的建莲文化、红色文化和闽赣边城特色。近年来,建宁也面临城市发展建设与生态环境维育之间的矛盾与挑战。建宁县城景观风貌规划就是对建宁城市空间的发展定位进行研究,梳理城市空间,明确城市特色与风貌特征,从而整体提高城市形象和竞争力。
1 现状城市特色解析
1.1 城市发展历程
建宁县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城市最初选址于濉溪西岸,龙宝山、东山形成城市东部和西部的屏障;第二阶段城市沿濉溪向东南、东北部拓展,将东山围合到了城市内部,城市边界延伸到双灵山、高沙洲,形成一水串城、襟山傍水的格局;未来城市将突破山体阻隔,发展外围城市组团,以濉溪为纵向骨架,以交通线和山脉绿化为廊道,形成城景交融的“网络化”城市。
1.2 自然景观
建宁地处中亚热带,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是理想的黄金气候带。城区东面金饶山脉连绵起伏,建成区内分布有东山、西山、龙宝山、双灵山、仙桃峰等小山峰,山体绿化郁葱、大小有致、山城相融;濉溪由南至北穿城而过,容泗河、溪口小溪水流平缓,沿河绿意盎然、蜿蜒旖旎、景色秀丽。
1.3 人文景观
建宁不仅有“建莲之乡”的美誉,还是中国苏区革命的摇篮、闽赣边城的重镇。建莲素有天下第一莲的美誉,已有千年种植历史,建宁通心白莲制作工艺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宁至今较为完好的保留了苏区红军街、列宁小学旧址、红军总司令部等许多革命历史遗址遗迹,万安桥还是红军第二次反“围剿”胜仗纪念地;建宁位于闽赣边界,是北方势力入闽的兵家必争之地,现存的遗迹见证包括迎薰门、朝阳门楼、城墙遗址等。
图1 主城区空间演变示意图
2 存在的问题与机遇
2.1 存在的问题
建宁拥有优良的生态环境与人文底蕴,但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城区建设与自然山水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临山界面的连续性受到一定程度的侵蚀、许多景观优美地区临江不见江;承载历史的文化遗产如城墙、迎薰门等,保护、利用与展示不够充分;整体城市建设特色不够鲜明,缺乏地域识别性。
2.2 发展机遇
海峡西岸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建宁成为连接福建和海西经济区周边城市、对接中西部的“前锋”,随着向莆铁路和建泰高速公路先后建成,以及浦建龙梅铁路和湄渝大通道动工建设,建宁成为福建省省域边界城市中,区域性交通通道最为密集的县,成为闽赣边界重要的交通枢纽。
未来我国将迅速进入消费经济时代,旅游转向休闲旅游为主,深度体验、商务需求旺盛,自驾车、主题旅游、健身放松、野趣奢华成为新趋势,建宁将迎来巨大的旅游休闲产业需求。此时建宁厚积的生态与人文优势正逐步转化为后发的发展基础,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
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在城市开发建设中不能以彻底消耗资源为代价,而是要在利用资源的同时,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建宁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特色资源保护、维育的关系是建宁在城市发展腾飞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图2 主城区特色空间展示架构图
3 景观风貌特色研究
3.1 特色定位
城市特色的定位必须与城市总体定位相协调。城市总体定位包括城市的性质、职能定位、总体空间框架的定位等。以建宁县城总体规划对建宁的城市性质、职能定位为依据,充分发挥建宁丰富的自然人文和旅游资源优势,我们将建宁城市特色定位概况为:“闽江正源莲之乡、乐活自在红土地”。
3.2 特色塑造
(1)城市特色空间的展示
城市特色空间是展示城市特色的主要场所,是提高城市特色的可意向性的重要空间。根据城市特色的定位,建宁城市特色公共空间的框架概括为“一江、两岸、一轴、五区、多点”。一江即濉溪景观带,两岸指面城一重山,如龙宝山、西山、双灵山、仙桃峰等,一轴指闽江源路穿过整个城区的城市形象展示轴,五区为老城传统风貌区、核心公建风貌区、生态新城风貌区、红色文化风貌区、现代产业风貌区,多点是结合城市门户、城市中心、公共活动中心和文化遗迹,形成多处风貌景观节点,如东山公园、高沙洲等。
(2)城市特色的保护
城市特色的保护主要是保护城市原有的特色风貌、特色元素以及体现城市特色的资源条件、自然地理环境遗迹人文环境等。建宁自然特色主要保护“一江两溪、内外五山”的自然格局,一江——濉溪;两溪——容泗河与溪口小溪;内山——东山、双灵山;外山——龙宝山、西山、仙桃峰。人文环境主要保护红色文化、建莲文化和地域文化,并在城市建设中体现地域特色。人工环境主要保护建宁“乐活、慢生活”的街巷空间系统特色。
(3)城市特色的维育
城市特色的维育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建宁城市特色维育的具体策略有以下几点:
显山露翠,打通山体视线通廊;培育濉溪风光带、建设容泗河和溪口小溪休闲带;挖掘本土文化符号,应用在小尺度的风貌载体上,如建筑细部、街道设施等;强化特色分区、控制适宜尺度空间,明确不同高度的建筑分布,以形成良好的城市空间序列;梳理山水和文化资源,开发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形成特色游览线路。
4 特色要素控制
4.1 景观视廊控制
图3 民主街视廊示意图(龙宝山望东山)
图4 濉溪视廊示意图(纪念碑望东山)
图5 西山、双灵山、仙桃峰之间的对景示意图
建宁的景观视廊控制的重点是保证山、水、城之间的视线通透性,加强山水之间的对话。控制了以民主街、濉溪两岸道路为载体的东山、濉溪、龙宝山之间的东西向视线廊道,以及西山、双灵山、仙桃峰之间对景的南北向视线廊道。山脚道路临山一侧原则不建设建筑物,确需建设的应为低层建筑,且为坡屋顶或设屋顶绿化。城市内部的山体应拆除包围山体的建筑物,控制山脚沿线的建筑物的高度。城市组团之间的山体,山脚道路临山一侧应保障90%以上山水相融度。山体周边建设控制区范围内的项目应注重视觉通廊的保留,建设项目绿地率应大于35%以上,搞好垂直绿化,建设和绿化必须同步进行。山体视线通廊宽度控制100m,视线通廊边缘向外各100m的区域为视觉协调区,对视觉协调区内的建筑风貌等要素进行统一控制。同时将山体视线所及的区域定为背景协调区统一控制,以获得整体上视觉效果良好的眺望景观。
4.2 建筑风格指引
建筑风貌应尊重建宁自然环境,反映建宁的地理气候特征,在建筑高度、体量、风格、色彩等方面与自然山水环境相融合。老城区宜强化传统建筑的风貌,生态新城区宜加强生态技术的应用,在主要景观节点、濉溪两岸、民主街和溪口街宜采用闽西北民居建筑形式,体现建宁地域特色,多层建筑宜以山墙、屋顶形式反映地域建筑文化,高层建筑宜在裙楼细部上体现地域建筑符号。
4.3 城市色彩指引
在建筑色彩上,整体意向体现建宁的浓墨淡雅的城市气质,总体色彩基调以灰、白为主,以深灰、棕褐为辅助色,适当增加浅色调为点缀色。同时,结合城市风貌分区并按其现状条件与规划期望的不同分别予以城市色彩的引导与控制。
4.4 建筑高度控制
根据城市开发、景观视廊的控制以及现状高层布局等因素考虑,规划建议建宁城市建筑控制以多层、小高层为主,沿山、临水界面宜布置低层,严格控制高层建筑数量。
图6 建筑风格指引示意图
图7 城市色彩指引示意图
图8 建筑高度控制模型图
4.5 天际线控制
重点塑造濉溪两岸、闽江源路两侧的天际线,主要控制小高层建筑布局,形成丰富、多层次的城市天际线。闽江源路两侧:沿路建筑宜以多层和小高层建筑为主,注重界面的连续性,结合片区公共中心设置高层建筑,注重建筑轮廓线与背景山体的融合,形成有韵律感的天际线;濉溪两岸:沿溪宜以低层和多层建筑多主,控制建筑宽度,预留山水之间的生态廊道,通过水系、绿化相交错的低层、多层建筑和地标性小高层的高度变化,构成富有韵律的天际线。
图9 天际线控制示意图
5 结语
一个城市景观风貌的形成,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划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以最大限度展示城市核心的特色资源。建宁县城的景观风貌规划,意在维护和培育核心特色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突出建宁的城市气质、提升城市可识别性,为建宁地方特色的塑造提供思路。目前,建宁的城市建设正处在飞速发展阶段,希望借此契机,将建宁打造成为闽西北著名的生态旅游城、休闲宜居城。
[1]邵益生,石楠等.中国城市发展问题观察[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卢济威,刘祖健.城市特色塑造途径的探索[J].城市规划,2013(6).
[3]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建宁县城景观风貌专项规划[Z].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