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与电影学
2015-12-11杨晓芬
杨晓芬
独立电影来源于英文“independed film”,又被称为独立制片电影,它是与好莱坞主流电影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在1947年以前的好莱坞是以片厂制度的方式制作电影,其特点为“垂直整合”,意即一手包办从制作、发行到放映的完整过程,在此体制下五大:派拉蒙、福斯、华纳、米高梅、雷电华,三小:哥伦比亚、环球、联美得以鲸吞整个市场,意味着任何人要进入电影界就必须对这些大企业俯首听命,这样一来不但阻断新竞争进驻市场。这种垄断的局面愈演愈烈,美国最高法院终于以反托拉斯之名控告八家片厂,这就是导致片厂制度瓦解的著名“派拉蒙判例”。结果法院规定放映(戏院)和制作发行分家,电影企业不得两者兼营。不久后,片厂也不再制作电影而改以承包给小制片公司制作电影,只专注在发行上。这些独立于大片厂的公司便是最初期的独立制片。
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期独立电影才由约翰˙卡萨维蒂而成型,独立电影从外部运作上看就是有别于大公司有组织。更为严格的定义是:非主流的,拒绝向商业妥协的电影个性。因此,独立电影有时又涵盖了实验电影、地下电影、个人电影、抽象电影等等。独立电影最重要的一点是讲了故事,是那些非讲不可的故事。而区别独立电影与主流的商业电影的重要参考,则是这个你想讲的故事受到了多大的干扰,还剩下多少你自己的东西。所以能一直坚持拍出独立电影的导演,都有着一份纯粹的执着和能够排除各类商业利润干扰而坚持下来的能力。
美国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在这里,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都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这也是美国电影业是世界电影圈的风暴眼的原因,各地的电影青年怀揣着的电影梦的首选发展地只会是美国,那里有着世界一流的电影设备、技术,也有着好莱坞和独立电影发源地的思潮。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片开放的天地,美国欢迎国际人才在电影业发展,处处充满着挖掘演员的星探,发掘精彩剧本的独立制片人,总而言之美国电影业充满着无限可能和诱惑。也正因为是电影天堂,竞争非常剧烈,许多人选择通过学院背景,利用资源打入顶级的好莱坞圈子,这张门票往往需要一所美国电影学院来获得。先在美国读电影,再深入美国电影圈,这就是许多中国电影学生选择的路。而至于是留在好莱坞,还是回来推动中国电影又是另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