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企入校合作办学的实践与思考
2015-12-11高长江
高长江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引企入校合作办学的实践与思考
高长江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本文以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引企入校合作办学为例,总结引企入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分析“校中厂”深化工学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提出改进策略。
引企入校;工学结合;校中厂
一、“引企入校”合作办学的优势
“引企入校”是校企深度合作办学的一种方式,职业院校以股份制或租赁方式引进企业进入校园,建立“校中厂”,共同建设生产型实训基地或实训中心,让学生在实际生产环境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体验生产过程。其核心就是使师生在校内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企业先进技术、掌握高水平技能、感受企业文化、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校中厂”实训基地的建立,有利于实现学生理论与实践、实习与顶岗一体化,是实现企业、学校、学生、社会多赢的举措。企业可以获得学校场地、设备支持和较廉价的人力资源,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职业院校可以有效解决技能人才、机器、设备相对不足的问题。学生在真实环境中,专业技能、岗位能力等得到提升,有利于提高就业率和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
二、依托“校中厂”理论实践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
该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依托校外实训基地,加强校企合作,成立“校中厂”。学校提供场地和部分设施设备,企业购买生产设备、安排技术人员,在校内成立宜昌市晶品义齿加工有限责任公司。企业在满足生产的同时,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改革、项目化课程教材编写等工作。学生在学习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后,在“校中厂”边上课边参与企业生产。通过校企双方合作,形成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1.共建平台,打造全真硬件环境。“校中厂”完全按企业生产线要求设置,同时在各生产工作室配置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学生在学校具有双重身份,学生走进教室是学生,走进“校中厂”是工人,按岗分配,定期轮换,生产过程由企业生产部管理人员,资深员工和学校教师共同参与指导,所生产的产品直接进入市场进行销售。
2.全方位参与,融入教学全过程。企业通过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安排、实践教学、课后评价等诸多环节来多角度、 全方位的融入教学过程。在每学期开学前,校企双方就本学期的工作进行详细磋商,确定本学期的课程、生产任务等细节。在学期中,企业参与相关课程的授课,指导生产线的现场工作,以企业车间的绩效考核方式对学生的每次生产实践进行考核。
三、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学校作为教育部门,追求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企业作为商业组织,追求的是效益和利润最大化。学校希望与企业一起来教育指导学生、提高职业技能、培养职业习惯,从而增强学生和学校的竞争力。而企业希望学校能提供更好的劳动力资源,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长久的动力。企业与学校之间的目标不一致。在“校中厂”实训或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仍是个学生,企业师傅不应以员工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生产实践中缺乏压力感和责任意识,随意性较大,影响产品质量。企业技术骨干、师傅在承担专业课程时,更多考虑的如何带领学生做好生产,对教师的身份缺乏
认同感,教书育人的主动性不强。企业在承担教学过程中,主要按生产流程、岗位能力需求进行项目化教学,对课程体系设计及教材内容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生产运营中,企业缺乏将基地建设成将教学与产品开发、技术革新、生产相融合的意识,存在生产与教学脱节等问题。作为企业主导型 “校中厂”,该实训基地由企业自主运行和管理,运行过程中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完善约束、保障机制,校企合作缺乏深度和广度。
四、加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1.建立健全运行保障机制。成立校企合作专业建设理事会,构建引企入校与工学结合的框架。理事会安排专职人员,研究完善合作过程中的各种机制和制度,努力把企业运行与学校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建立齐全的运行管理机制,如建立有利于双赢管理制度,有利于基地顺利运行激励制度,校企资源共享机制,反馈推动制度等。
2.构建“校中厂”效益评判体系。为了提高“校中厂”对学校的投入回报率,有必要构建一个合理的效益评判体系,评定合作企业的工作绩效是否满足学校的要求。学校效益评判体系要以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内容,而不是仅仅通过统计承担课程学时数、学生实训人数等来衡量效益。所以,效益评判体系内容应该主要包含专业建设成效指标、学生能力培养评价指标,专业建设成效指标评议采用第三方同行高职教育专家介入,评议“校中厂”基地建设与运行的效益。而学生能力培养指标主要是由校企合作处和专业老师组成考核小组,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分析。如果综合指标评价出现不合格现象,应立进行相关调研,找出问题原因,按照协议追究有关责任,促进“校中厂” 基地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建立促进校企深度融合的激励机制。建立利益保障机制,采取优惠措施,弥补企业教学性生产带来的损失,积极帮助企业向政府有关部门争取税收等优惠政策,从而使企业进驻学校生产经营的利益得到保障;出台政策提高企业管理及技术骨干待遇,制定约束机制,明确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研讨、教学改革、教材编写的责任和要求。鼓励企业基于工作过程和岗位能力需求,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结合企业生产和岗位能力需求,整合、完善和新增专业课程或课程内容,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及职业资格标准,嵌入义齿加工新技术新工艺,制订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按照项目化教学的思路共同开发项目化课程并编写配套教材,大力推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
[1]黄振贤.引企入校与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2(12):153-154。
[2]蔡永昶.面向行业“校中厂”校企合作的探究与实践[J].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8-62。
[3]宫峰,唐春华. “校中厂”多功能平台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2):56-59。
G717
:A
:1671-864X(2015)09-008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