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办学新途径
2015-12-10李海燕吕淑云李杰李志科牛瑞霞
李海燕 吕淑云 李杰 李志科 牛瑞霞
摘要:产学研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探索新形势下产学研合作教育新途径有利于促进产学研合作的良好运营和发展。本文从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拓宽产学研合作形式及内容、完善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等角度分析了当前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了一些新的合作途径,最后强调了政府的介入是产学研合作走向良好状态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035-02
产学研合作是指高校、企业、科研单位依托各自优势资源,各种创新要素优化组合,以培养创新人才、产出创新成果、促进产业发展为目的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由世界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产学研合作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选择。产学研合作教育起于20世纪80年代,在近30多年的发展中,他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目前各高等院校最基本、最有效、最重要的现代教育模式之一。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是产学研合作办学的理念和目标。产学研合作办学形式虽然经历了发展、探索、改革阶段,然而,当前仍存在一些主要问题,如利益分配不均、企业积极性不足、运行机制不健全、学校与企业间技术供给予需求存在脱节等问题。为此,对产学研合作办学新途径有必要进行探索研究。
一、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
美国是产学研合作思想的发源地,它的“企业孵化器”模式,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技术转让和专利认可”模式,以促进知识的流动;“科技工业园”模式,如硅谷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的发展;此外还有“共建工程研究中心”模式、“高技术企业发展”模式,等等。日本的“共同研究”模式,即大学与企业对双方感兴趣的课题共同开展合作研究;“委托研究员制度研究”模式,即企业技术研究人员到大学里进行学习,并在大学实验室参与课题研究。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在学生整个大学期间理论知识与企业技能培训始终相辅相成。国内目前大多采用“基地中心”模式,即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或一些中试基地,这是目前我国采用的主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课题项目”模式也是目前国内经常采用的合作方法,即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以某一科研项目为纽带,建立短期合作关系,该模式的特点是参与人少、合作层次相对较低,合作关系不长久;国内目前也有“校办产业”模式,“产学研战略联盟”模式等,但规模都相对较小。我国当前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问题是政府地位没有显示出来、政策法规不完善、运行机制不健全,等等。因此,我们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合作模式,根据我国高校、企业特点,进一步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如建立政府—企业—高校协同创新的合作模式。
二、扩大合作范围、扩展合作教育形式、扩宽合作教育内容
中小企业、国有企业、科研院所等均可以成为高校产学研合作办学的合作伙伴,要针对专业特点,扩大合作范围,让学生更广泛地涉猎实践知识,同时也让更多的企事业单位参与合作办学、参与人才培养,并通过合作办学模式为企业带来效益(如为企业提供应用型人才,促进企业的成长和发展),等等。
当前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形式相对简单,主要就是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在形式上还可增加学校与合作单位之间开展论坛和研讨会等,可以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走入高校充当教师角色,可以将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交给企业负责,等等。如不定期的与企业之间举行研讨会或论坛,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以利于更好的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同时企业也可以在其中选择所需学生进行优先培养,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当前产学研合作教育内容较单一,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合作教育内容主要是学生大三和大四阶段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为期4周左右,除此之外学生几乎再没有与企业交流的机会。而这种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大多走马观花,学生学到的知识少,不能给企业带来任何益处,在某种程度上的确会使企业丧失兴趣。德国的“双元制”合作教育模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该模式主要指双重职业训练制度,即在整个大学期间学生既能在学校里学习专业知识又能在企业中接受专业技能的培训,是一种以企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式。以此为借鉴,在教学课程设置中要丰富内容,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统一,专业课的授课方式增加实践教学,尤其是与企业合作实践教学的课程内容要有所增加,可以是到企业学习相关知识,也可以聘请企业单位相关人员授课,并且企业人员参与学生成绩考核。英国的“薄三明治”模式也类似于“双元制”模式,即将企业教育的课程穿插在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中,以丰富校企合作内容,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借鉴。
三、完善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
当前产学研合作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高校和企业间重视程度明显不同,高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力求通过产学研合作提高办学质量、提高学生就业率,因此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而企业、研究所通常处于被动地位,仅仅是完成合作培养的任务,缺乏合作教育积极性,究其主要原因是这种合作教育模式没有形成促使产学研有效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没有真正为企业带来利益,导致企业动力不足,这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产学研合作办学的真正意义。建立健全使企业、科研院所能主动承担人才培养责任,形成人才培养、科技服务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的互惠互赢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对产学研合作办学的健康运行及提高产学研合作效能有决定性作用。
在产学研合作中要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以及扶持政策,要有一套相应的运行机制,如动力机制、激励机制、知识转让机制、利益分配机制、风险机制、协同机制、学习机制、协议机制,等等。
如建立一套学校按企业需求和学生将来就业意向而与企业之间制定的人才培养机制,学校在大学四年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毕业后可优先到企业参加工作;再如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学习机制,建立一套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企业为培养学生单独制定一套学习制度、规则和方式,有一套完整的相对学生设置的学习场所和技术人员;建立一套双方互惠互赢的利益分配机制,这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是最重要的运行机制之一,是指学校、企业之间根据各自贡献大小对所形成的利益(包括文章发表、专利申请、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合理分配,重要的是让企业与高校都能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收益;建立一套具有合作技术创新的协同机制,学校与企业或科研院所之间围绕共性目标、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资源通过合作与分工,实现“1+1>2的有效组合”,协同能力越强,合作效益越大,为此合作双方要通过沟通,交流建立共同追求的目标,双方并在整个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知己知彼,对各自优势资源做到心中有数并充分利用,以提高产学研合作效率,此外,双方在政策、技术、制度以及风险等方面都要达成协同机制。
总之,要权重和平衡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各种利益,完善和制定合理的运行机制。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但同时也是促进产学研合作良好运营和发展最有效的途径。
四、政府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
外部环境对产学研合作教育具有较大的影响,其中政府的参与会给产学研合作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加强政府对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的调控力度,是产学研合作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政府的宏观调控是影响产学研动力机制的主要因素,当前的合作机制仅限于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间,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利益分配不均、资金保障不够或积极性不足等缺点。政府充当服务者的角色,可以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点,通过经济法律或政策手段进行宏观调控,比如利用财政手段资助高校和企业建立校企合作研究室、校企合作培训基地等,以解决财政问题;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管理产学研合作,以解除学校、企业之间心理上存在的一些顾虑(如担心学生实习中的意外伤害等);或是从政策机制上对高校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起到约束作用,即企业提供学生实习、实训或开展科学研究的平台是社会的义务和职责,这就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当前因企业和高校利益分配不均带来的问题。
五、结语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之一,引进国外先进的合作办学模式和理念是创新产学研合作办学新途径的有效方法。此外要根据各高校实际情况,创新合作模式、拓宽合作内容,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是我们目前仍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其中,政府的介入会给产学研合作办学带来新的活力,这值得各部门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1]付俊超.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与绩效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2]吴岩.中国产学研合作合作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目标、新任务[J].北京教育.2010,(1):5-9.
[3]李丹.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创新研究[D].郑州: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邓秋实.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机制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5]郎耀秀.新形势下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反思及发展路径重构——基于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J].中国电力教育,2011,(5):4-6.
[6]管天球.地方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8,(Z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