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2015-12-10雷冰
雷冰
文化推进的重点在于内部文化的转化,即把领悟到的文化理念转化为生产经营和企业管理的实际行动。毋庸置疑,这里的内部指的就是企业员工。
在人类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进一步深化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体对客观价值意义的根本看法,是人们区分是非、善恶、美丑、好坏、荣辱的根本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企业建设人本文化,就必须与培育树立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在培育树立践行核心价值观中建设企业文化,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两者相得益彰。当下,这两者之间还存在一些主要问题:
以人为本观念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度较差。以人为本要求应处处尊重、理解、爱护和信任企业员工,重视对他们的激励、培训、考核和任用,以促进企业功能的正常运转。但在具体管理过程中,企业员工往往偏重建立多视角的关系网,以便博得企业领导赞赏,提高自己的威信。这样一来,人情就会大于法理,企业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出现“人情迁就”,影响企业的科学管理。以人为本,不是以情为本,必须从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动物属性上找到规律,进而开展相关工作。
建设企业文化应该体现宗旨。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体现宗旨,而一些企业领导者认为只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重视人的作用,关心人的发展需求,为员工营造一种文化气氛就可以建成企业文化。这种想法与行为显然是片面的。企业文化的核心要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建设企业文化必须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开展工作,脱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是畸形的文化,是不能发展的文化。因此,建设企业文化必须要不折不扣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设企业文化必须要造势。许多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并没有注重文化氛围的建设,这对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是不利的,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对促进企业文化建设有很大的帮助,它能给员工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使员工之间有很好的配合,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如果缺乏文化氛围,相互格格不入,就很难建立起先进的企业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企业经营理念结合较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科学的经营理念是企业的灵魂,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将对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有些企业片面理解企业文化建设,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追求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于是进行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价格欺诈,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其市场萎缩。有的企业,对员工重义务而轻权利,抑制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人才流失。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企业,在提供产品和服务时,不能很好地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容易为周围的市场环境变化而改变自己的经营风格,因而扼杀了一些很有潜力的项目和有发展前途的产品,使企业无法发展壮大。
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相融性较差。据笔者了解,一些企业对国外的成功管理模式仍较为崇尚,但在借鉴时又往往忽视自身与外来文化的相融性。比如:有些企业引用国外的激励模式,将管理者与普通员工的工资差距拉得很大,认为这能促进管理者对企业发展前景的关心和尽力。但是,由于忽视了企业千百年来形成的“均贫富”“为富不仁”的思想,这种分配制度反而导致员工不满,影响到企业的生产进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国有企业分配制度的改革措施,将大型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金压减,与企业员工间差距拉得趋于合理档位,赢得了人心,平衡了员工内心,使他们工作起来热情高了、劲头足了。
建设以人为本企业文化方略
先进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现代企业文化理论认为,“企业是人的结合体”,“它是通过人的纽带而不一定是以资本的力量有效地控制公司”,管理成功的企业“其关键在于一套大力强调人的作用的哲学”。因此,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必须与树立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在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搞好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
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笔者觉得大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建立制度文化。企业是人的组合体,人是有思想的,任何人的行为都应受到约束。企业要用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但制度未必处处都能管住人的行为,只有将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营造出良好的制度文化氛围,才能使制度文化形成一种习惯意识,从而根植于每个员工的头脑中,形成文化自觉。完成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的有机结合,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把尊重人、教育人、关心人与管理人融为一体,承认个性文化差异,尊重个性平等,实现比较优势的有效组合。
建立学习文化。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强调学习制度的建立。它注重提高员工的素质,用理论武装人,用文化陶冶人,用理念引导人,用愿景凝聚和激励人,搭建起人才成长的平台。企业学习是一项基本职责与任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勤学善思是立志成才的基础,成才是勤学善思的目的,立志是成才的前提。应把个人的价值追求融入民族振兴、国家发展和党的执政使命之中。必须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养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更要了解和掌握世情、国情、党情;要在学习中加强对现实问题的研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注重有机整合。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要将员工的价值观与企业的价值观进行有机整合,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以培育企业价值观为重点,特别是培育能把企业、员工、社会利益联系起来的企业价值观,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具体而言,首先,要提炼企业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源于企业的经营理念、战略目标和共同理想,树立企业共同价值观需要企业领导者在经营管理实践中,结合自身企业发展的长远战略,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成功企业的优秀文化,有意识地培养和提炼最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其次,要宣传企业价值观。企业应加强自身价值观的宣传力度,使之深入人心,成为全体员工为人处世和谋求发展的共同理念。同时,企业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对外宣传,以此提高企业知名度。
实施人本化管理。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在企业内部努力营造有利于员工充分发挥创造才能的文化环境。企业要关注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地位与发展,注重启发人的能动性和自觉性。在现代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中,企业应着力从尊重员工、分权经营等方面,体现人本化管理的原则与思想,努力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这是企业管理者最起码的品质。
遵循心理规律。企业可以通过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使该行为得到重复或制止,运用强化心理机制及时表扬和奖励与企业精神相一致的思想和行为,及时批评和惩罚与企业精神相违背的思想和行为,使物质奖惩成为企业精神的载体,使企业精神变成可见可感的现实因素。另外,企业文化建设要掌握人们的心理特征,利用一切舆论工具,大力宣传企业文化,促成企业成员行动一致,勇于面对失败和挫折,发挥潜在能量,不要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在前进的征程中大胆去闯、去干,风雨兼程,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企业内部要形成一种畅所欲言的宽松环境,使员工有恰当的渠道发泄不满,化解员工的挫折心理,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注重氛围打造。企业要在内部营造一种人尽所能、各尽其才的文化氛围。一个温馨和睦、团结奋斗的环境,可以让每个人都感觉到在企业中能够最大化地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改善员工工作、生活、娱乐环境,注重人文关怀,这不仅能使员工有强烈的依托感、归属感,而且还能使企业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必要的载体。尤其是企业在硬件建设上要有所投入,逐步完善,使群众性的文体活动更为丰富、生动活泼,员工参与的热情更加高涨。这样,不仅能激发员工爱厂如家、积极工作的热情,也能为企业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开辟渠道。
发动全员参与。员工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员工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企业文化的建立和发展。只有正确把握员工素质状况,才能使企业文化的设计与其相适应,才能使员工对形成的新的企业文化能自觉认同、积极践行。
企业面临的主要矛盾往往是塑造企业文化的突破口,如:产品质量不高、竞争力差、管理混乱、浪费惊人、市场前景黯淡、人心涣散、员工士气低落、企业管理人员官僚习气严重等。如果能抓住这些主要矛盾,从这些问题入手来塑造企业文化,就更能引起员工的共鸣,增强企业文化的实用价值。
培养人文精神。在人文精神培育中,企业要让以人为本落实到企业的每个角落,在企业内部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工作氛围,并通过组织设计和管理模式的变革,使员工最大限度地参与企业决策。企业要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型的组织文化氛围,把坚定理想信念、永远跟党走、爱党爱国作为立身做人的根本,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实施。如果企业文化的总结和提炼只是高层管理者的工作,而没有员工的参与,在实施中就有可能遇到抵触或者不合作,那么再完美的企业文化规划也无法发挥作用。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自始至终都需要员工参与,从现有文化的总结与反思,对未来所倡导的价值观的讨论和斟酌,一直到负载这样价值观的行为规范和制度的制订,都必须组织员工积极参与,以保证实施过程不走样、顺利推进、产生作用。
(责任编辑:李万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