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读促学 中年级语文自主学习模式探究

2015-12-10谢慧玲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期
关键词:模式探究中学语文自主学习

谢慧玲

摘要:如何培养中年级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以读促学”的方式,可以较好地达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中学语文;自主学习;模式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263-02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主张: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他还指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和最大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其论著《教学合一》中提到: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以上的观点直指语文教育的核心——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何培养中年级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呢?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以读促学”的方式,可以较好地达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

一、预习中的初读质疑

课前预习、让学生先学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学习方法则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真正把握学习的主动权。从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出发,对学生提出相关的阅读要求,使学生在初读中学会尝试读懂课文,学会提出自己的疑惑,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目的性更加明确,做到带着问题去读书,也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自读的方法。

1.通读课文。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更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增强听课的目的性,可见“通读”在预习先学中是不能忽视的一个环节。所以要要求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时,首先要放声朗读三遍以上,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能从读中悟理、悟情、悟法,发现疑难。

2.在通读的基础上提出读的要求,教给读的方法。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初读一篇新课文,读完三遍后,也还难以达到正确、流利。所以在通读的基础上,要给学生提出读的要求,并教给学生读的方法:一是读准字音,不懂的要动手查字典;二是读通课文,要多读几遍,在熟读的基础上再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三是抓住课文中的提示泡泡和课后问题来读课文,看看通过朗读,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

3.读通课文后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同时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也明确指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所以引导学生拓宽思路,提出学习过程中的疑惑,在求知的、主动的状态下学习是必要的。如何在初读中寻找问题呢?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质疑:一是找不理解的词语质疑;二是找不理解的句子质疑;三是从文章的写法上质疑——为什么这么写?好处在哪?四是想想学习这篇课文自己最想弄明白什么。

以上的三个预学要求可以借助“预学提纲”来落实。例如教学《观潮》一课,可以设计如下“预学提纲”。

(1)读课文3遍以上。一读:找出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等看看该怎么读,什么意思:①不认识的字有……(请注上拼音,想想按笔画顺序该怎么写,怎样才能容易记住它)②不理解的新词有……(查字典,看看在课文中应该是什么意思)二读:把课文读通顺,边读边思考:①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按什么顺序介绍的?②这篇课文哪些描写大潮的句子印象深刻,画出相关的句子,运用抓关键词品读、想象画面的方法进行圈点,并在旁边批注。三读:读出自己的问题:①这篇课文中有哪些词句不理解,画出来。②关于这篇课文,提出的疑问是……

(2)查找“钱塘江大潮”的相关资料。“预学提纲”的运用使学生明确了每次读课文的目标,也学会了初读的方法,读起来自然就轻松而有效了。

二、课堂中的朗读理解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初读时,学生已经读出了自己的理解与疑惑。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还是要以读为导,根据初读的问题和步骤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解决疑难,复归于学,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观潮》的课堂教学中,采用四步读书法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因为每一次的读都有具体的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在一遍一遍的课文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美丽壮观,同时在读中学生也领会到作者由远及近的观察方法及运用恰当比喻的描写方法。

一读,检查预习,整体感知。首先让学生分节朗读课文,检查读准、读畅的情况;其次出示文中的生字词语,检查预习情况;然后再说说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接着,再交流预习疑问。

二读,培养语感。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是领先感受和积累的。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文章中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强调:“朗读是让人感受,讲解让人知道,讲解是死的,朗读是活的。”所以教师要重视通过自己的范读来影响、帮助学生理解。检查预习后,教师习惯性的范读课文,学生用笔在课本上做出重音、停顿标记,并且思考教师为什么会这样读?如果自己读,会怎样读?

三读,理解课文。①带着问题读课文,看是否能够从读文中解决问题。教师范读后,出示问题:《观潮》主要介绍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你从哪些语句中读懂的?②画出第3、4自然段中的重点词语、关键词句,反复品读,在朗读中理解、质疑。从中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然后交流理解。在这里可穿插用学生收集的资料、图片等帮助他们理解。③理解后抓住“闷雷滚动、人声鼎沸、风平浪静、又沸腾起来、横贯江面、白浪翻滚、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重点词句进行朗读指导。endprint

四读,升华情感。

最后,采用教师引读,男、女生赛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读出钱塘江大潮的气势,读出作者的情感。就这样,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教师既检查了预习时的初读情况,又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学文后的阅读延伸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仅靠课堂与文本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所以在学习完课文后,教师要有意识地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合理有效的拓展延伸,这样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自主阅读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还是以《观潮》一课为例:在学完课文后,可以布置学生完成课后作业中的选做题“我要去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再和大家交流。”在集中交流时,我发现大部分的学生都把兴趣聚焦在钱塘江大潮的图片上,由此可见,教师适时进行的有关文本的阅读拓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在课堂中,为学生拓展阅读的是宋代诗人陈师道的一首绝句——《十七日观潮》“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注释:①十七日:农历八月十七、十八是钱塘江潮最为壮观的日子。②漫漫平沙:广阔无边的江边平坦的沙滩。③走白虹:走,奔跑和滚动;白虹:指钱塘江潮。④瑶台:传说中指天上神仙居住的地方。⑤失手:因没拿住(玉环)而倒翻。⑥晴天句:因滚动的钱塘江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蓝天也摇动不止。⑦晚日句:因奔腾起伏的浪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落日沉下又浮起。)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去拓展阅读,感受不同时代不同人笔下的钱塘江大潮的美丽壮观。我先是让学生读通、读顺诗句,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注释试着理解全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景象。一番交流后,引导学生思考:第一句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联系课文的描写方法,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注释,通过朗读品析,使学生从“漫漫平沙走白虹”一句的比喻中形象地感受到“潮头像一道奔腾的白虹,刹时盖满了江两岸的沙滩”的壮观景象,又从“瑶台失手玉杯空”一句中感叹诗人神奇的想象。而从后两句诗描写的“近看潮水,蓝天的倒影随着浪涛的翻滚,在江底不停滞不前地摇晃;远望西天,黄错的落日随浪涛的起伏,忽而上升,忽而下沉。”在这一景象中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波澜壮阔。理解完诗句后,再引导学生与课文对比发现:同样写大潮的美丽壮观,古诗只用了短短的28个字,可见古诗词句的凝练和内容的丰厚。然后,我又告诉学生:“关于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还有很多,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文章也有很多,如丰子恺的《钱江看潮记》,同学们课余可以继续去找来阅读,并想一想,他们是怎么表现钱塘江大潮的,有收获的可以找老师共同分享。”其次,在进行课堂练习时,我还链接了一篇题为《春潮》的短文,重点引导学生从文章的表现手法上去体会春潮的力量。就这样,从图到文的有层次拓展,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了。课后,果然有许多学生兴致勃勃地跑来告诉我:“老师,陈师道还有一首《十八日观潮》呢!”“老师,苏轼曾写过‘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老师,……”

在教学实践中,紧紧地围绕“读”,通过“预习中的初读质疑,课堂中的朗读理解,学文后的阅读延伸”这三个环节实施教学,让学生读有目的、读有方法,让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让学生真正学会自主学习,在自主、探索中得到真正的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模式探究中学语文自主学习
生本理念下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模式探究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