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框架下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研究
2015-12-10杨满司惠文
杨满 司惠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元文化也随之繁荣,并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现如今,多元文化主义直接导致了当代多元文化教育观,其中尤以对少数民族的教育政策影响最为突出显著。现今大学生正处在多元文化冲击的背景下,他们的思维判断能力并未成熟,理想信念尚未稳定,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意识教育尤其重要。高校应当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用,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关键词:多元文化;少数民族;民族教育;民族团结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188-02
一、东西方多元文化民族教育异同
多元文化教育是世界民族教育发展的一种价值取向,其教育目的在于促使不同人种、文化、宗教、社会阶层的人群,学会保持和平与协调互相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共生的教育。其核心内容在于承认并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容忍和接纳其他民族文化,促进文化多元的特性与价值的传承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虽然世界上的民族种类繁多,但西方的多元文化教育和中国多民族教育之间的社会共识越来越多了,我们所有人都必须承认不同文化具有平等的价值,不仅应当允许其存在,而且要承认它们的价值。对待西方多元文化教育和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教育理念也应顺势而进的发展。也就是说,两者的教育理念都应致力于培养人的宽容、开放,能够接受不同的价值差异和文化,成为具有跨文化适应能力的世界公民。但中国民族教育与西方多元文化教育也存在很多不同之处。
首先是西方多元文化教育发生的原因。由于“重商主义”很早就在西方国家确立,造成人口流动在西方历史中从未停止过。就北美来说,早期移民都来自西欧国家,大量的移民造成了北美多种民族人口的存在,虽然成立了新的国家,但是原有文化却深深地根植在他们心中。受此感情因素影响,他们在教育子女的时候会有意无意的灌输原有文化,这就面临着对各自文化的继承,加上这些孩子本身也生活在多民族社会环境,于是就产生了在多种族、多文化背景下教育的需要。而在中国,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与西方国家有根本差异,我国的主体民族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不存在因移民而造成的少数民族问题。多元文化教育的全球化及其在民族国家教育中的作用表明,少数民族教育与国家主体民族教育不能割裂开来,应以多元一体的形式存在于国家教育中。
其次,西方多元文化的民族教育只是看重了民族文化上的平等,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等问题,因此更不能照搬它来解决中国的民族教育问题。而不同于民族文化问题,我国的民族教育问题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以及国家民族事业等发展变化息息相关,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多元文化教育体系和课程可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同时高校也应该充分考虑我国的历史传统、现实国情和民族政策。
综上所述,中国各民族在民族构成、发展历程、民族观念等方面都与西方多元文化民族教育有很大不同,但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积累了很多较为成熟的经验,对我国多元文化教育提供了不少经验。因此,我们应在借鉴中通过适当地扬弃,以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国外民族教育理论,在优缺互补中更好地发展我国多元文化教育,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有选择地学习和效仿,这样才能更好地构建和发展我国的多元文化教育,最终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教育模式,为我国民族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我国的多元文化民族团结教育观
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民族团结教育正式开始。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且多居住于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又呈现了“大群居”和“小聚居”的状态,这些都促使民族团结教育一直成为民族教育的核心,历来颇受国家的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的多元性和以汉族为核心的主体性的碰撞越来越多,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教育转型。也就是以主体民族为基体,以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为依托,同时通过吸收借鉴外来文化而形成的我国特有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一体化的影响波及到了每一个国家的各个角落,在民族教育事业、个人文化身份认同方面,每个国家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在中国,在应对全球化的同时,需保证我国传统的多元一体教育的发展,且要发展新形势下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
三、高校多元文化民族团结教育途径探索
长期以来,在高校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是在学生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最主要的活动形式。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主要包括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通过这些具体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情感、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例如许多高校定期会邀请为民族团结事业做出贡献的人士和先进模范来校举办民族团结教育讲座。一些民族高校还会利用寒暑假组织师生深入基层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向广大民族群众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法规,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在实践中,同济大学和法学院就结合了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了高校展开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新途径。通过开展“少数民族风情文化展”、举办“民族教育法律制度研讨会”等具有创新性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民族情感,增强了民族团结。
除了校园活动之外,学校还可以采用设置关于多元民族文化教育的课程来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课程的实施,并不是要另外特设一门学科和课程,也不是包罗万象的将所有少数民族的文化纳入到现有课程中,而是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精华及特色融入到学校的现有课程,从而开展多元文化民族团结教育,并以全体学生为教育对象来反映多元民族团结的意义和价值取向,通过融入学校各类课程来发展学生的能力与态度。通过改革内容安排、改进教学方法等反映多元文化民族团结。
西方国家对大学多元文化教育的课程设计和教育方法的创新是十分重视的,事实上,英国、加拿大等国家都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一套多元文化教育体系。因此,我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也应该从实际情况和各民族特点出发,推动大学阶段多元民族文化教育课程的设置更趋于细致和合理,并鼓励创新基于各民族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在原有的各类课程中加入多元民族文化教育方面的内容,融入民族文化的元素,达到各民族学生加深彼此的认识,增进相互的理解与尊重的目的。endprint
除此之外,要重视教师个人价值观与多元文化民族教育的精神相一致。由于教师的价值取向势必会渗透到所教授的课程及师生交流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判断和感知,使学生形成对各种事物的观点。所以作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指导纲要及主要内容。作为承担大学生思想引领的教师,只有加强对民族文化知识的了解,树立正确面对文化差异的观念,才能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地引导,培养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校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对教师的民族团结教育培训课程或者学术讲座,增强高校一线教师和管理教师对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视度,探索合适的教育方式。
四、开展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义
1.对于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当代大学生民族团结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相当重要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多种社会思潮、文化意识、价值观念借助现代传播媒介,尤其是互联网渗透到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大学校园作为培养未来精英的地方,也首当其冲的面临冲击。面对冲击,一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弱化、国家观念淡薄,这些现象表明大学生价值观受到了影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也有所下降。因此,只有培养各民族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才能克服错误思想倾向,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成才。通过发展多元文化民族团结教育有助于把少数民族文化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中,使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真正得到有效地传承,必须在国家的教育法规或教育制度中适当将少数民族文化纳入教学体系中,让少数民族文化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取得一定的地位,成为国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将有助于教育体系向多元文化教育体系的转变。
2.开展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有利于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期和平、稳定的国家。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缓慢,而民族地区往往位于该区域,这种地区发展不平衡容易反映在民族问题上,严重的话会引发民族矛盾和冲突。另外,由于少数民族多信仰宗教,宗教对各少数民族的思想影响较为深刻,因此导致非法宗教活动有所抬头。近两年频发的民族分裂、宗教极端等暴力恐怖事件正是利用了一些民族、宗教问题,来影响国家和社会的安定。例如近期发生的“云南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案件”,正是一起由分裂势力组织策划的暴力犯罪事件,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以及我们对民族团结教育的深刻反思。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采取有力措施来应对这些严峻的挑战,要广泛的对高校各民族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与品德的教育,促使其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牢固的民族团结意识,这将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和边疆稳定,让他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坚定立场,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万明钢,白亮.西方多元文化教育与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之比较[J].民族研究,2008,(6).
[2]马桦.西方多元文化教育模式对中国民族教育的启示[J].贵州民族研究,2013,(34).
[3]王鉴.多元文化教育:西方少数民族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J].广西民族研究,2004,(1).
[4]邵晓霞.从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看我国多元文化教育[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28(4).
[5]张洁.多元文化教育视域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2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