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利用身边资源 轻轻松松教品德与社会

2015-12-10雷锋飞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期

雷锋飞

摘要:品德与社会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如何引导“教材、学生、教师”三个方面的身边资源,在此我提出了个人的思考和对策,希望教品德与社会的教师不再望而却步,轻轻松松地上好常态课。

关键词:适合的课程资源;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的引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261-02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教学资源的匮乏是制约课程目标实现的“瓶颈”。没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就没有教学活动的生动有效,更没有教学过程的精彩高效,由此我也承担了两轮的课题研究。但是在2012年11月21日听了宁德附小林品昌老师到我福安送课活动中上的一节课——《我是参与者》后,我的心湖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特别是他说的一句话一直在我的脑海呈现:“我所追求的课是实实在在的课,每位老师都可以上的课。”在此我想谈谈自己这一年来的思考与实践。

一、寻找适合的教材资源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否正确把握和充分利用教材,是教学效果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教材依然是重要的现有的课程资源,教师指导用书或教科书中所提示的活动案例,都努力体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当然,对于教材注重引导学习方式的变革,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空间,也为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留有充足的空间,我想教师在教材中是可以寻找到适合的课程资源的。

1.教材中所设计的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可以根据本地实际调整前后顺序,也可以用更好的活动方式来代替它。如我校张柳珍老师在上市级参赛课人教版《五十六个民族 五十六朵花》时,教材中所呈现的一些社会事实的内容并不是学生在生活中能够直接感受到的。为此,我校品德与社会课题组结合学生实际,选择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同时结合范例提供的思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依据这个教学理念,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校张老师调整教材顺序。“在说说自己的民族”这个环节上,调整文本中“维吾尔族”的相关内容为身边的少数民族——畲族,并整合下节课时的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放手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搜集畲族的各类资料。所谓一英寸宽,一英里深。在品德课上,所获得的信息不宜大大铺开,从而造成蜻蜓点水的局面,而是要层层递进。于是在本节课上,张老师没有面面俱到地按教材顺序来讲,而是让学生重点并深入了解我们身边的少数民族——畲族的歌舞特点。由此,学生感受到祖国五彩斑斓的文化后,进一步明白:虽然各民族风情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我们都是中华儿女,应该要团结和睦,维护国家的繁荣与昌盛。这使本课的主题得到了升华,更加深了汉畲两族同学之间的友谊。

2.对于教材中不适合本地的教学活动或范例,教师可以用本地的、目前最新的、学生自己的生活实例等来取代它。教材中有一部分内容是教学活动中的范例,它们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要掌握的知识内容,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的第一课《我的家乡在哪里》和第二课《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由此,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广拓资源渠道,拥有创造源泉,学做有心人,善于发现和捕捉身边的信息。我校雷嫩妹老师在执教《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时,指导学生课前运用参观、访问、拍照、调查资料等方式,去了解家乡溪柄本地的红色故事和家乡的人文背景。课中通过小组交流汇报,使学生深入了解了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如①闽东苏区纪念馆:闽东苏区柏柱洋——溪柄斗面一带是全国18个红色革命苏区之一。②狮峰寺:这是千年古刹,不仅是一座闻名遐迩的千古寺院、旅游胜地,还是闽东革命的发祥地。③流米寺:一个古老的传说便使这个寺披上了一抹神秘的色彩。④红领巾水库:这个水库当年是在全省少先队员的帮助下建立的。老区人民为了记住全省少先队员的情谊,把水库命名为红领巾水库……这些都让学生懂得了家乡的美丽富饶与家乡人对家乡的热爱和奋斗拼搏是分不开的,从中激励学生勤学习,长大后为家乡效力。

二、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育要回归生活,我们不仅要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更要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因为这种关注的重要意义还在于:(1)我们的学校教育要为孩子的未来生活做好准备;(2)我们的品德教育更要重视、关注怎样去改善、促进儿童进行中的生活。

如我校的范银梅老师上了一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规则在哪里》,她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师:课前我们玩个游戏——扳手腕。

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参与。但比赛结束老师公布胜利者后,学生们都觉得不公平。

师:为什么不公平呢?

生:个子小的与个子大的比,不公平。

生:手不能抬起来。

生:男生应该与男生比。

师:还有什么要求?

……

师:游戏有了规则,才能顺利公平地进行。那么什么叫规则呢?

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源头活水,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只有根植生动、丰富的现实生活世界,才具有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现在,我们的教学不再是简单的道德知识灌输,而是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生活。在课堂教学中,范老师能够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并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打开心扉,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和生活经验带进了课堂。

三、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

以儿童自己的生活为课程基础,体现了课程指导思想对儿童的尊重。尊重儿童包含了对儿童的正确引导,从而达到对自然的认识、对社会的准确理解和对自我的合理把握。

1.突出教育的实效性,及时解决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要及时指导并解决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在品德与社会《我国的国宝》课上,我问到:“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雄伟壮观的古遗迹被毁坏,心里是怎么想的?”时,学生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没有学生举手发言,学生的表情也很漠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是学生情感上的空白,还是我在上课时没有处理好学生情感的调控,没有引发学生去思考、去体验?于是我又翻阅了相关资料和案例,了解了有关学生情感方面的内容。记得有这么一句话: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有丰富的情感,而这些恰好最需要我们教师去引导和指点迷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心灵的感动”。那么如何调动学生情感这根主线,把教学设计上的各个远离生活实际的或原本不相联的内容活动环节进行有机串连、融为一体呢?可否通过以创设游戏的情境形式,为学生铺垫情感;可否通过挖掘学生已有的情感方式,进行情感迁移;可否以学生共有的情感敲动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呢?我思考着。于是我又重新设计了教学环节:课前情感埋伏。上课前一天通知学生:明天上课之前要举行宝贝展示交流会,让他们把自己最喜欢的珍贵的物品带来。临上课时,我有意识地组织了一场“宝贝观赏”交流活动,要求同学们介绍各自的物品和说出为什么珍爱宝贝的理由,并进行交流观赏,让学生在互动中尽情地表露对自己心爱物品的喜爱之情,为上好《我国的国宝》打下情感埋伏。接着在执教“哭泣的古遗迹”这一环节中,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你们的宝贝不小心掉到地板上磕坏了一个角,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呀?”(难过、伤心)“把你珍贵的宝贝给摔个粉碎,你会怎么做?”(想揍他、要他赔)“此时此刻,你们看到雄伟壮观的古遗迹(出示雄伟壮观的古遗迹课件)被毁坏了(出示被毁坏的古遗迹课件),你们的心情怎样?”(沉痛、悲痛、气愤……)“大家想说些什么?”这个时候,学生个个义愤填膺,毫不留情地谴责那些破坏者。

2.正确选择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进行收集信息的方法指导。学生间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收集信息是当前品德与社会课堂常见的教学形式。“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是孔子两千多年前的论述。实施新课程以来,合作学习方式被广大教师普遍采用,然而在选择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首先要明确什么样的问题适合这种教学方式,并不是任何时候、任何课时都可以。接着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指导学生怎样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有明确分工,能与其他同学交流和讨论,并会认真倾听。

在学生收集信息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这一能力的培养做出阶段性的规划,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在低年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去哪些地方、部门收集信息;在中年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析、整理自己收集的信息;在高年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归纳,形成自己的观点,或为自己的观点找相关的信息作为支持。如我校吴晨霞老师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诚信是金》这一课的活动二“招聘会”时,有如下对话:

学生:我愿意聘请这位年轻人,虽然他没有了诚信,但是他拥有才学和机敏。

老师:从你的讲话中,老师明白了你很佩服这位年轻人拥有才学和机敏。你也希望自己拥有,对吗?

学生:是的。

老师:同学们,你们当中还有谁支持这个观点呢?

老师环视整个教室,发现居然还有八个学生举手支持。此时,老师便适机调整教学设计,把原本在第四个环节的活动提到第二个环节来。

老师:同学们,一个人一旦没有了诚信,造成的结局会怎样呢?现在我们进入小组讨论交流环节,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调查的有关不讲诚信的生活事例或故事。

以往我们的品德课上,经常会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所持的价值取向是一种“理论态度”,而生活中的道德却是一种实践态度,是与生活融为一体的完整的生命表现。在这节课上,吴老师不强加给学生理论上的道德,而是提前展示学生自己收集的资料,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相关的信息支持。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课上,我们要有效地利用身边的资源,轻轻松松地教品德与社会,从而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道德实践落实道德认知,从小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以此来提高学生自身的品德修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