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条件下军事通信保障问题及解决对策
2015-12-10邵海霞张铁夫
邵海霞 张铁夫
摘要:作为战争指挥中枢的军事通信系统,其畅通与否,直接制约着未来信息化战场的战局胜败。如何保持武器装备指挥的稳定和通信联络的不间断,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军事通信保障;信息化;通信系统
中图分类号:E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218-02
一、信息化战争对军事通信系统的基本要求
美军认为,通信是现代军队指挥控制的支柱和基础。技术装备的发展和现代战争的新特点,对军事通信系统的通信联络也产生了新的要求。
(一)对通信的时效性要求更高
现代战场上,装甲目标速度越来越快,地面有生力量越来越灵活机动,武器装备的出击速度和精度只有提高到足以对付这些目标时才能充分发挥其效力,用于保障指挥和控制的通信的速度也必须相应提高。美军炮兵营90%以上的作战信息是用数据而不是用话音传送的;法军炮兵装备的“阿迪拉”自动化射击指挥系统可使发出火力呼唤和在炮阵地显示所需的时间最多只需要1~2分钟。
(二)对通信的机动性和互通性要求更高,对通信距离要求更大
现代战争中,战场广阔,流动性大。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炮兵平均每三十分钟即转移一次发射阵地。同时在机动中必须保持指挥控制,通信联络必须具有相应的保障能力。为此,必须使通信分队具有高于或至少与保障部队同等的机动能力,综合运用包括简易信号通信在内的各种通信手段,并应大大缩短通信联络的准备时间和具有在运动中不间断联络的能力。当战备转级时,通信要做到一呼就应,通信保障预案周全,技术和物资保障可靠;机动时,要求通信联络联得上,通得好;投入战斗后,通信联络要适应各种任务的转换;当部(分)队转隶时,通信联络要求做到撤得下,转隶快,跟得上,通得稳,增强部(分)队通信保障的活力和弹性。
(三)作战行动的协同性对通信系统通信联络的协同保障能力要求更高
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已不是单一军兵种的对抗,而是诸军兵种的联合作战。只有依靠通信纽带,才能实现各武器装备科学有力的动态组合。因此要求通信联络必须具有较强的协同通信能力,即不仅要确保部(分)队作战指挥需要,还要保障与其他军兵种间的密切协同,才能在立体多维的战场上与敌抗衡。
(四)现代化战场中的复杂电磁环境对通信系统的通信抗干扰能力要求更高
现代战争中的复杂电磁环境主要有三类:自然电磁辐射、辐射传播、人为电磁辐射。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的军事通信系统势必发生通信信道阻塞、误码等现象,致使通信联络无法正常工作,使通信保障的稳定性大大降低。
通信抗干扰正是在复杂电磁环境下,防止敌利用电子干扰手段来破坏我通信设备正常工作而采取的战术、技术措施。通信系统的通信抗干扰能力是夺取信息资源优势的先决条件。
二、现代战争对军事通信联络的影响
通信联络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在作战中始终是敌打击破坏的重要目标。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对伊军的通信枢纽进行强大的火力突击,使伊军由微波站和多路电台建立的通信联络网络被摧毁四分之三,有线电通信网络被彻底破坏,整个通信联络几乎处于瘫痪状态。
随着信息化进度的不断加快和深入,电子侦察预警能力大大提高,使通信系统的生存空间慢慢缩小;电子干扰破译威力显著增强,使通信系统的隐蔽性能日益降低;电子智能武器装备不断列装,使通信系统的终端任务更加艰巨;电子频谱领域争夺极其激烈,使通信系统的频谱管理越发困难,通信联络在现代的战场上将经受更严峻的考验。
三、军事通信联络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地理环境对通信联络的影响
1.地质条件对电磁波传播的影响。不同地质条件对电磁波传播的影响是不同的。当在干土地或岩石这样的地质条件下通信时,由于干土或岩石在整个无线电波段都呈现介质性质,因而传播损耗很小,可选用频率很高的波段,而湿土和干地只在中长波段才呈现良导体性质,在短波以上波段呈现的是介质性质。
2.地形对电磁波传播的影响。从宏观上看,地球的曲率对电磁波的传播是有影响的。凸起的地球表面会对较低地势辐射出的电磁波造成阻挡、反射、吸收等形式的损耗。当收发双方之间没有障碍物,而且在彼此的视距范围内时,电磁波的传播主要靠直射波传播,能量损耗很小,可以忽略地球曲率的影响,把地面看作平面。对电磁波有阻挡作用的地表障碍物包括高山、建筑物、树木等。
3.地物对电磁波传播的影响。在山谷或洼地通信时,通常山越高,工作频率越高;波长越短,电磁波的绕射能力越弱,因而阻挡造成的能量损耗越大。除此之外,还有地面反射与吸收对于电磁波传播也有重要影响。当电台开设地点位于高压线或架空明线附近时,由于高压线或架空明线有吸收或传播电磁波能量的作用,因此必须注意电台的通信方向与传播导线之间的关系。通常,若通信方向与高压线或架空明线垂直,通信距离减小;反之,通信效果增强。
(二)气象条件对通信联络的影响
当天气晴朗、日照充足时,电离层变厚,对靠天波传播的电磁波的衰减增大,而且传播很不稳定,传播距离缩短,通信质量下降。到了晚间,电离层逐渐变薄,电磁波以天波方式传播的距离大大增加,可以到达有效地域,通信距离明显增大。此外,距离地面大约13公里的对流层,由于空气的温度、压力、湿度等变化,对通过其中的电磁波产生折射和散射。因而,对于工作在短波波段的电台,应考虑大气层对其通信距离和通信效果的影响。
同时,雨、雪、云、雾等气象条件的变化会改变大气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增大对电磁波的散射和吸收。电磁波的衰减量会随着降雨量和频率的增加而增加。
四、军事通信系统实现精确通信保障的解决方法
《信息战争》一书指出:“精确作战是追求作战过程‘精确化这一理想目标的结果。它的出现,是日益成熟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武器系统的必然结果,更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endprint
(一)区分阶段,综合组网
首先,在驻地准备阶段要建立有效可靠的有线电网。此阶段通信保障的重点是各级指挥机构与各机动装载点及各机动装载指挥部门之间的通信联络。主要以有线电通信为主,应充分利用既设通信设施,并架设必要的野战线路,结合接力通信,运动通信和简易信号通信,使之形成支干结合的复式有线电网络。
其次,机动阶段要组建立体覆盖的无线电网。机动阶段,必须充分运用无线电通信多层次、多方式的特点。在组网形式上,既要按指挥关系逐级组网,又可按机动路线和方式分区域组网;既要组织各行军纵队间的横向协同通信,又要组织各种勤务保障通信。同时,要重视无线电转信的作用。
再次,战斗实施阶段要建立综合高效的复式通信网。战斗实施阶段是通信联络最复杂、最困难的阶段,通信兵既要迅速进入作战地域,了解战场情况。又要同时开展通信保障工作。此阶段的通信要以无线通信为主,多种通信手段结合并用,使有线、无线、接力等各种通信网互通互用,确保各作战单元的通信畅通。
(二)通信系统合理选择开设地点,并合理设置通信频段
在平原、湖泊地区,无线电台的台址应尽量选择在河流、湖泊附近,使电磁波沿着水流传播,以增加通信距离;在山区和丘陵地区,无线电台的台址应选择在高地附近,而且面向敌阵地,视野开阔的一侧;对于山谷或洼地,通常山越高、工作波长越短时,无线电台的台址应该离开山脚越远;当电磁波通过森林时,为了避免生长着的树木因产生感应电流而消耗能量,应将电台的台址选在面对通信对象的森林边缘或林中空地上;在有高压线或架空明线的地方或其附近,要正确选择无线电台台址,通常,若通信方向与高压线或架空明线垂直,通信距离减小;反之,通信效果增强。
当无线电台频率较高时,如处于超短波波段,传播距离一般情况下为视线距离,传播方式为直射波传播,受昼夜、季节、天候的影响小,电气干扰小,工作稳定可靠。但是要求在传播途中没有明显的障碍物,而且注意直射传播方式要求收、发天线架设的高度要远大于工作波长;当气象条件较差,难以达到预定的通信距离,可以让电台工作在比较高的频段。
(三)运用通信新技术,提高通信系统防电磁破坏能力
1.利用调频技术。提高跳频电台通信抗干扰能力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增加跳速;增大带宽;增大跳频图案,使跳频图案具有随机性;增大跳频频率集等。
2.利用自适应技术。当面临敌的电磁破坏时,自适应处理器就会调整波束形成网络复加权的系数、均衡器就会校正信道失真带来的码间干扰误差信号的参数,从而使通信系统的输出和接收都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3.利用猝发技术。由于猝发通信发射短促、信号在空间暴露时间短,具有随机性、突然性的短暂性,从而大大降低了敌电磁破坏我通信信号的概率。
(四)灵活运用各种战术,提高通信系统的通信保障能力
1.利用假象欺骗敌无线侦察,设置假目标,进行假联络,掩护我方真正企图。
2.通过隐蔽伪装,对通信设备进行隐蔽配置和严密伪装,以迷惑敌方的侦察。
3.迷惑致盲,通过设置干扰源,发射烟雾弹等使敌迷失侦察方向。
4.严格控制通信设备的开机时机和时间。在部队集结、开进准备阶段,统一保持无线电静默;进入战斗状态时,实施突然开机和突然静默相交替,造成电磁信号的断断续续,时有时无,扰乱敌侦察视线,顾此失彼。
5.严格控制电磁波波束的辐射范围和方向,同时有针对性地对电磁频率进行使用和分配的控制,对常规频率和异常频率实施不定时互换,使敌侦察束手无策。
(五)着眼实战,实施多种战法演练,增强通信设备的隐蔽性和抗毁性
首先,模拟实战化训练环境,开展实战化训练科目。注重在特殊的场地和天气,设定自然噪音、人为噪音、光、电、烟、雾等多种类型的电磁环境,使训练环境与可能特殊的自然环境达到相适应。
其次,强化通信人员的通信技能。在通信沟通时,精神集中,呼叫短、回答快、收听准;在信息传输时,及时加密,快发短信;在受对方干扰时,果断迅速换用备用频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