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综合性重点大学农科专业精英教育的思考
2015-12-10王宏娟柳巨雄解胜男
王宏娟 柳巨雄 解胜男
摘要:综合性重点大学农科专业要实现由大众教育到精英教育的跨越,因受传统观念、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在短期内难以全面实现。农科专业的精英教育之路,决非一蹴而就,朝夕之功,仍然需要经过漫长而又艰苦的奋斗。文章从综合性重点大学的使命、农科专业面临的现实分析入手,论述了农科专业精英教育之路是重点建设大学责任所在、使命所然。提出既要雄心壮志,又要脚踏实地。既要科学谋划,绘就精英教育的蓝图,又要立足现实,循序渐进实现综合性重点大学培养农科精英的梦想。
关键词:高校;农科专业;精英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175-03
综合性大学开办农科专业在我国已不少见,如浙江大学、吉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综合性重点大学都招收部分涉农专业。这些“985”工程大学,其教育规划方针是施行精英教育,力求培养政治精英、管理精英、学术精英、科技精英以及在各个领域能起到先进作用的模范人物,成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时限性,要全面实施精英教育还任重道远。
一、对精英教育的理解
数据显示,我国普通高校招生一直呈上升趋势,2014年招生规模为701万人,是1998年108万的6倍多。短短十多年时间,实现了由毛入学率9.76%一跃而超过30%。与此同时,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额也在翻番:1998年全国招收研究生是7万人,2014年为63.1万,增长了9倍。按照美国著名学者马丁·特罗提出的以毛入学率15%和50%作为教育划分的标准。2002年我国高校毛入学率即达到15%。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20年将达到40%,因此,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全面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在这里,我们强调的精英教育是指在满足大众教育要求的前提下,满足少数具有较佳天赋和潜质学生发展的需要,而非仅在数量上予以区分,在“质”上没有规定。目前,我国综合性重点大学因过多地承担了大众化教育任务,而无暇全面开展精英教育,只能通过开办基地班、实验班、本硕连读班和卓越师班等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探索大众化教育环境下的精英人才培养,从高校长远发展来看,这是弊大于利。
二、实施精英教育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使命
大学的基本属性是育人,放弃了育人,就不能称之为大学。综合性重点大学因其拥有最优秀的师资,优质的生源,高水平的课程和高质量的教育,实施精英教育具有明显的优势。综合性大学利用多学科综合优势,施行农科专业精英教育也是社会所需、时代所向,也是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和历史使命。
三、实施精英教育的基本条件
精英教育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接受教育的是高层次、高素质的学生,因而这种教育依然是面对少数人的教育;二是提供给学生的是以心智开发与人格完善为核心的高标准教育。因此,精英教育,在精不在多,在质不在量。
(一)应有执着超前的办学理念
精英教育应当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非职业的、定向的教育,致力于学生知识结构在广博之基础上的专精,致力于学生思维方式在开放中的执着。西南联大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仅有八年的办学历史,但它却培养了一大批蜚声国内外的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以及许多党政领导干部,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新中国各门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新中国成立后的两院院士中,联大师生占了164人。美国学者易社强称西南联大为“中帮三十载、西土一千年”的“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像联大这样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高等院校,精英人才的诞生,既源于其特定的历史时期,更源于西南联大独特的办学思想、超前卓越的办学理念。
(二)要有优质优教的师资群体
师资是办学兴业的主体和核心资源,高质量的师资群体是精英教育的根本保证。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不尽包涵大楼、大厦,而在于大师、名师,大爱、博爱。教师群体应具备卓越的学识与教育艺术、高尚的师德与人格魅力、追求真理至真至诚的价值观。始终把探求知识、创造知识、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神圣的使命,始终把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造就人才作为自己永远的追求,始终把身正为范、德高为师、求真务实、与时俱进作为自己的治学治教准则。
(三)要有浓厚的学习和学术氛围
学术自由是大学的灵魂。如果说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作为知识分子的承载者的大学,就应该是探究真理的天堂。教师要有教学和研究的自由,学生要有批判和学习的自由。2007年,中国农业大学《高考与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研究》的课题结果表明:高考总分在一定范围内的学生在大学学习中处于同一起跑线,在这个范围内,高考分数的多少已不再起决定性作用,而入学后的学习态度是决定他们大学成绩的主要因素。因此,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才是精英人才培养的内驱动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术氛围是大学育人环境的基本状态。
(四)要有完善的综合培养体系
大学最为核心的任务是培养人才,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都应该围绕人才培养来进行,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最为有利的条件。应满足不同学生课程选择的需要,让学生了解学科的发展过程、学术思想演变、研究方法以及学科的前沿动态与关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不但要提供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勇于创新、跨学科学习与探索的求学平台,还要在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
四、综合性大学农科专业面临的基本形势
在我国,“农民、农村”一直被认为是“贫困、落后”的代名词,涉农专业收入也一直处于社会各行业平均水平之下。因此,在这一转型的特定时期,综合型大学的农科专业要实施和完成由大众教育到精英教育的转变还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endprint
(一)社会认可度偏低
我国是农业大国,人们对传统农业的认识根深蒂固,社会认可度低。据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调查,农科专业学生平均月收入居于本科生就业收入中下水平。城镇的孩子没有报考农科专业的意愿,农村的孩子也把跳出“龙门”走出农村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畏“农”如虎。近几年,农科专业在国内的需求量巨大,就业率一直攀升,居于前列,但报考人数仍是停滞不前。据调查,上海交大2006届、2007届农学专业毕业生到农林牧渔业就业人数所占比例仅为10.17%和12.78%。据麦可思研究院调查,2013年农学专业就业相关度最低(53%)。
(二)生源竞争环境激烈
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持续减少。参加高考人数自2008年突破千万以来,2009年就开始下降。据预测,我国2020年18岁的青年约1350万人,保持现有招生规模不变的情况下,高校毛入学率超过50%。同时,我国高考录取率一直“走高”,2011年超过70%,2013年已超过80%。有关部门预测,在2015年我国将达到高考的考生数与高校录取的计划数平衡。此外,欧美国家、香港、台湾地区等高校也面向大陆招生,争抢优质生源。一方面是生源的持续减少,一方面是录取率的逐年攀升,高等教育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生源危机。特别是综合性重点大学的涉农专业,调剂录取比例高,优质生源被理工、经管、医学等专业“掐尖式”地抢走,生源面临越来越短缺的困境。
(三)人才培养定位模糊
有些综合性重点高校把农科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即传统意义上的农艺师、兽医师和畜牧师等,这更倾向于大众教育和职业教育。与之相匹配的专业教育模式,课程体系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课程总量过多,课程门类划分过细、过专,在课程设置上也以理论讲授为主,小组讨论的方式很少,这与精英通识教育相悖。
(四)学科专业师资溃泛
自1998年以来,高校连年扩招,使得进入大学的门槛逐年降低,大学生素质也随之下降。同时,受扩招的影响,师生比严重失衡,有些高校生师比高达37∶1,这与精英教育生师比2∶1,不超过3∶1的要求相差甚远。重科研轻教学的大环境,也使得更多的教师在本科教学上精力投入不足,或者心有余而力不足;与其相关的政策导向也加速了教师远离教学本位,精英教育成为无本之源。
(五)学生专业兴趣堪忧
综合性大学农科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与其他专业相比也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调剂录取的多。学生第一志愿录取率低于30%。二是转专业的多。学习最好的、最优秀的学生基本都转到了其他专业,农科专业成了名符其实的“收尾队”。三是混文凭的多。在转专业无望的情况下,有些学生就走一天算一天,过一日是一日,只求顺利毕业,不求学有所为。
五、关于精英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比照精英教育的条件要求和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状况,笔者认为:我国综合性大学农科专业要全面开展精英教育的时机还未成熟。尽管如此,综合性重点大学开展精英教育仍是发展趋势和未来之路,仍要坚持渐进式完成精英教育的条件支撑、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和师资力量储备。
(一)要理清培养思路,坚守精英教育方向
高校应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吸引人”、“什么是精英人才和怎样培养精英人才”的根本问题进行深入思索,统一思想。把大学科思想融入专业教学中,要让全体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明白:素质教育、通识教育不是把各种各样的知识拼凑一点给学生,它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文化传承,只有长久不懈地坚持,才会有所收获。
(二)要加强政策引导,确保教学中心地位
重科研轻教学,实际上弱化了人才培养功能;教学投入不够,生师比过大,过多地采取大班上课,教学实验条件跟不上,均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精英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要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应齐头并进,不可偏废,更不能脱离教学一线。要把科研优势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营造精英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和良好氛围。
(三)要降低招生规模,改变招生方式
综合性重点大学应当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把精英人才培养作为彰显人才培养质量的窗口,把本科生招生规模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使数量、规模、质量和效益有机统一。同时,建议高校:一是减免农科专业学生学费;二是农科专业自主招生;三是适度试办本硕连读班或农科专业实验班,切实把有志于农业事业发展的学生吸引到课堂来。
(四)建立全程淘汰机制,严格培养质量
课程教师按需设岗,竞争上岗,能进能出,能升能降;对学生多点考核,多方评价,充分体现“精、深、广、博”的特点和要求,切实把考查学生能力作为考核的重点。对那些不愿学、不想学、混文凭的学生要坚决说“不”,宁缺毋滥、坚决淘汰或转学,确保精英教育在精不在多,在质不在量。
综合性重点大学农科专业要实现由大众教育到精英教育的跨越,仍然需要经过漫长而又艰苦的奋斗,决非一蹴而就,朝夕之功。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审视自身,把雄心壮志与脚踏实地结合起来,科学谋划好前进中的每一步,争取早日绘就精英教育的蓝图。
参考文献:
[1]付静.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精英化[J].才智,2011,(9):148.
[2]刘洋.矛盾价值取向的共赢——解读美国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07):84-87.
[3]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我国精英教育的思考[EB/OL].2013-08-15.
http://www.cssn.cn/68/6802/201308/t20130815_391773.shtml.
[4]文胜利,董会泽.西南联大是如何培养创新人才的?[J].煤炭高等教育,2008,26(4):73-75.
[5]庞海芍,赵平.高校生源争夺与人才培养三思[N].科学时报(B4版),2011-05-24.
[6]陈平原.大学何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8]农学类专业就业前景解析[EB/OL].2012-02-23.
http://bj.xdf.cn/publish/portal24/tab13076/info656142.htm.
[9]马廷奇.论大学教师的教学责任[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5):20-25.
[10]饶家辉,张乃生.综合性大学取消本科毕业论文[J].高校教育管理,2014,8(3):100-1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