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悲凉的热烈 孤寂的勇敢

2015-12-10木可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生死场呼兰河萧红

木可

随着电影《黄金时代》的热映,萧红,这位和吕碧城、石评梅、张爱玲并称为“民国四大才女”的上世纪三十年代“文学洛神”以荧幕的方式再次走进普通大众和文艺爱好者的视野,引起新一轮的“萧红热”,各家出版社纷纷出版、再版萧红作品和传记。品读萧红,也许她的作品更能直达其内心真正的世界,而最令人欣喜的莫过于长江文艺联合巴蜀书社与电影同步推出的《萧红精选集:呼兰河传》。

《萧红精选集:呼兰河传》收录了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成名作《生死场》、最后一部作品《小城三月》、回忆散文《回忆鲁迅先生》以及《牛车上》《朦胧的期待》《后花园》等其它极能展示作者情怀的中短篇小说。此书的一大特色便是极力地保持这些作品在萧红笔下的原貌,每部作品所收录的版本都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面世的初版或报刊首刊,在文字的编校上也尽量保持萧红个人或那个时代习惯用字。另外,本书还收录了萧红多部作品的初版封面、书影和亲笔手稿、手迹等信息,保持了这部选集自身承载的时代感。其另一特色便是和电影《黄金时代》同步面世,书中随附电影精致海报,以电影角色和讲述线索为线、以精美图文的形式整理的萧红小传——“文学的萧红”和“生活的萧红”相结合,以期引领读者以立体的视角来品读萧红。

读完这本选集,忍不住猜想编者的选编原则和意图。所收录的小说,几乎都以作者家乡为背景,似乎更能集中贴近萧红自身的生命体验,给读者传递出萧红独特的内心世界,折射出一个悲凉而热烈、孤寂而勇敢的萧红形象。

这部选集中常有“寂寞”“荒凉”等字眼来奠定行文的情感基调,如《呼兰河传》里多次出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句子;《生死场》里的“人间已是那般寂寞了”;《后花园》里有“可是磨房里的磨倌是寂寞的”的感慨……但萧红在作品呈现悲凉的同时又保持着热烈的期盼,在孤寂中暗藏着勇敢的反抗与批判。

《生死场》中“一生的痛苦也没有代价”、从前麻木而屡屡寻死的王婆竟敢对峙日本兵,三里半终于舍下了他的老山羊追着李青山的脚步参加革命去了。《小城三月》中和“我”母亲虽为姐妹却无血缘关系的翠姨与“我”的堂哥深情相恋,却因所谓伦理而彼此将感情深埋,最终翠姨因要被另许他人郁郁而终,而堂哥只能提起翠姨的时候常常流泪,“他不知翠姨为什么死,大家也都心中纳闷”,让作者悲愤的是人们情感的荒凉竟至如此,似乎没有爱情的存在与停留,所以作者内心质问期盼“春天为什么它不早一点来,来到我们这城里多住一些日子,而后再慢慢地到另外的一个城里去,在另外一个城里也多住一些日子。”《蹲在洋车上》里穷人怕拉车的吃力而蹲在洋车前边放脚的地方,而所谓的有钱人是没有人蹲在车上的,“他有钱他不怕车夫吃力”,即使是“我”孩童时顽皮蹲在车上玩玩,也被认为是一种受气致使洋车夫无故被打。这部短篇小说语言极具讽刺,批判了所谓有钱人不及穷苦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纯朴品性的现象……整体来说,这本选集很是契合了萧红自身独特的情感气质。

自从萧红作品的出世,就有不少争议。有鲁迅、胡风、巴金先生的赞赏,甚至给萧红的作品亲笔写序、写后记、帮忙刊稿等,也有其他同行朋友的不屑,充斥着萧红作品不成熟的言论和批评。当然,萧红自己也许并没有奢想自己的作品被看作是怎样的“伟大之作”,端木蕻良看到她写的《回忆鲁迅先生》时,在他的眼里,萧红对鲁迅先生极其生活化的细节描写是琐碎的,所以他便问:“这有什么值得写的?”但这篇散文却成为了中国现代文人回忆鲁迅先生中的经典之作。值得不值得,在于人的选择,萧红以女性的独特视角,于细微之处生动地描绘出了其他作品中少见的鲁迅先生。

萧红的作品往往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刻意的情节结构,不注重人物的刻画,所有的故事好像本身就发生着,被淡淡地讲述着,但是读完她的每部作品都会有使人难忘的人物——《呼兰河传》里的小团圆媳妇、冯歪嘴子、有二伯,《小城三月》里的翠姨,《生死场》里的王婆,《朦胧的期待》里的李妈,《后花园》里的冯二成子、爱笑的邻家女儿……这些人物在萧红淡然的笔下被赋予了强烈的生命力。

对于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鲁迅曾赞扬它“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东北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所以后人常以“力透纸背”、“越轨的笔致”来评介萧红的文笔风格。

作家茅盾称《呼兰河传》是“一篇叙述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在他的《呼兰河传·序》中也曾提到作品中的这样一段话: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原文后边还有一句:“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正契合了萧红早期的人生经历。这样看似淡淡的语言,悲凉、孤寂之感扑面而来,想象着作者写下这段话的神情,心情定是不平静的——也许早已泪流满面,也许支肘扶腮陷入了对祖父、对童年、对自己人生过往的种种不能忘却而百转的情绪之中……

本书所精选的萧红作品,大多使用儿童的视角来书写,究其原因:一是作者童年的记忆对其有着深刻的影响;二是儿童的视角,常常运用的是描述手法,使得所写之景、之人、之情更为客观,传达的作者意图更加清明,或者说更能直达作者的内心。

有人说萧红的作品有一种野蛮原始的生命意识,有人说“萧红比别人更逼近‘哲学”,哲学是理性的,而萧红却是感性的,不如说其更投入“生活”来的更贴切些,或者换种角度——“最哲学”也是“最生活”的,这些最具情感深处字眼的表达,都来自于萧红个体生命的真切体验——童年父母的疏离、祖父的疼爱的美好、抗婚离家、结识文坛巨擘的际遇、爱情和婚姻的甜蜜与伤害……一切的一切都给了她最深的生命体验,组合了她“惊鸿一瞥”式的人生,生命融合在她的作品中——越是悲凉,越渴望热烈;越是孤寂,越需要勇敢。

而令人倾心的也许正是这样的一个萧红——悲凉的热烈、孤寂的勇敢,一个真正的萧红。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死场呼兰河萧红
萧红的两副面孔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童年里的《呼兰河传》
梦游呼兰河(组诗)
萧红墓畔口占
读《呼兰河传》有感
《呼兰河传》
萧红《生死场》中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思考以及现实意义
萧红临终讲述的往事
从 《生死场》 看萧红的女性生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