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5-12-10李冬野张义峰刘香萍贾永全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17期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问题对策

李冬野 张义峰 刘香萍 贾永全

摘要: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是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生的一种专业学位制度,而世界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趋势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借鉴的前提依据。本文从国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的目前状况、发展的重要性、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等多方面、多角度对其进行了探讨,使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问题;对策;全日制专业学位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198-02

为了完善研究生教育体系,优化和调整研究生培养结构,使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迫切需要,使研究生教育从以往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2009年,我国教育部开始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扩大招生规模,其中,主要以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而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迈入了崭新的时代。在本文中,笔者对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一些阐述。

一、我国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

1.是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高层次创新人才,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紧要需求。当前,适应我国教育实际和国情的重要的研究生教育形式是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中不断摸索和总结出来的,即应用型人才培养逐步替代学术型人才培养成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心,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起来。

2.是国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求。1991年,我国开始着手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在职人员攻读为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初的发展模式,而这种专业学位的设置并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这样的研究生也普遍存在所写学术文章质量低下、所掌握的知识理论功底薄弱等情况。因此,相应学位设置的增加、专业学位类型的丰富,已经成为提高国家硕士研究生教育水平、使国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系得以完善、建设和实现国家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目标。

二、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状

对学术型学位来说,与其相对应的学位类型就是专业学位。专业学位的培养是要求理论基础知识必须扎实,且能够适应职业实际工作或者特定行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专业学位和学术型学位处在同样的一个层面上,二者各有其侧重的培养规格,其培养的目标是有所不同的。专业学位重视应用与实践,它是以专业的实践为导向的,是培养专门和专业的高层次人才的,且这些人才要受到高水准、正规训练的。能够直观反映出对高层次人才在学术能力、专门技术工作能力上的要求以及所在专业领域的特点是专业学位授予的标准。2009年,教育部在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名额外又增加了5万名的全日制研究生名额,其主要的招生对象是应届本科毕业生。这一举措,表明了我国教育改变以在职研究生为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局面,开始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要招生渠道,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变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而在整个研究生教育中,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在我国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初步形成了专业学位教育体系,具体表现有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层次并存的现象,且以硕士学位为主,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应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培养方式,培养出了一批符合要求的专业学位人才。但由于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起步的时间短,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知名度和认知度低。在我国,由于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时间要比培养专业型研究生的时间要长得多,前者的数量也远远高于后者,虽然我国目前的硕士研究生层次教育已经改变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同感依旧不如学术型研究生。同时,受个别高校在职硕士培养质量偏低的影响,相比于学术型学位教育,学生在认识上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一定程度的矮化,社会认同度太低。

2.培养环节缺少专业学位教育培养特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学术型研究生有很大不同,教学目标突出应用性,教学内容强调实践性,应该自成体系。然而,受限于目前高校有限的教学资源,课程体系保留旧有的教育课程模式,即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模式,但是这样的教育模式缺少研讨和优秀教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完全体现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诸多特点。

3.与职业任职资格之间衔接不紧密。目前,我国除风景园林、建筑学之外,其他专业学位几乎都没有与职业或职业资格相关联,专业学位教育与行业执业资格考试之间还没有建立相关的联系,也没有成为行业职业资格所必备的条件,这就相应地影响了专业学位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同时,也制约专业学位高等教育的发展。

4.企业导师指导环节不明显。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采用双导师制,即校内导师和企事业单位导师共同负责制。由于企业导师平日忙于自身岗位的工作,不能将精力投入到培养研究生当中来,对其指导大多局限在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论文选题及论文撰写方面,在培养方案的设置及个人培养计划的制订方面几乎没有企业导师的建议,校内导师指导是培养过程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这让学生感受不到专业学位培养的特殊性,从而也不能使学生在相应的教育中取得应有的收获。

四、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1.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可度。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工作中,学术型学位人才培养与全日制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各研究生培养院校应通过各种渠道和各种方式,如利用网络、考研论坛、BBS、期刊、报纸等一些有利的宣传阵地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深刻阐释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大力宣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目标和发展前景。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理念根植于硕士研究生教育中,且开始采用新的评价标准来衡量新型的培养模式。endprint

2.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要组建一支学术质量和实践经验“双高”的教师队伍,除了严格执行聘选和建立导师制度的前提条件外,还应对校内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实践经验进行明确要求和有效组织。如,承担科研项目或到相关部门挂职等。

3.深化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制度改革。以应用知识与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高为核心条件,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要为目标,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应更侧重于基础性、应用性和实践性,课程要突出理论性和应用性相结合,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应让企事业单位的导师也参与。根据本专业领域和研究生自身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多进行实践操作,增强其专业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完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的加强,是为了使每一位全日制学位的研究生深入进行第一线的实践训练,以保障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都可以获得多层次、多形式的实践训练,促使其实践能力的提高。学校要开放实验室,建立专业领域的实训平台,增设相应的基金项目等,通过多种形式激励学生参加具有实践、创新和动手能力的活动。

5.加快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任职资格制度密切挂钩。我国在《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中明确阐述了专业学位要逐步作为相应职位任职的资格条件。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应该借鉴西方成功的经验,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携手制定相关政策,将相应行业的执业资格考试与专业学位教育联系起来。

6.建立和完善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评估制度。学校等相关教育部门要把握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规律,针对专业学位教育的特征,逐步建立和完善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评估制度。这样不仅能提高专业学位的教育质量,还能形成良性的竞争,有效促进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

五、结束语

经过二十余年的教育实践证明,专业学位教育在适应我国实际国情的同时,已经取代了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成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专业学位教育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认真对待专业学位教育在实施中遭遇的困难,相信只要我们“对症下药”,才能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质量得以提高,才能真正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文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

[2]刘秀丽,郭其强,冯强,米玛顿珠.初探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培养措施[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5).

[3]专业学位介绍及详细资料[EB/OL].[2012-05-27].http://wenku.baidu.com.

[4]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Z].2002.

[5]孟红艳,谢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1,(5):108-110.

[6]于凤银,吕福军.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历程[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7-100.

[7]俞继仙,苏玉亮,肖立山.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例[J].石油教育,2011,(06).endprint

猜你喜欢

研究生教育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