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5-12-10武小年张向利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17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武小年 张向利

摘要:创新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改革方向和目标,需要构建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创新人才的共同特征出发,提出“课堂—实践—科研”三步走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创新人格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176-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这就要求高校优化知识结构,坚持能力为重,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全面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如何构建合适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知识及其应用),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创造出有价值的、超越前人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人才。创新人才可分为四个层次,而不同层次的创新人才具有的共同特征就是鲜明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新的兴趣、动机等方面;创新思维主要表现在新的概念、新的判断、新的方法、新的理论、新的发现、新的技术、新的产品等;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创造性思维、敏锐的问题意识、创造性想象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方面;创新人格主要表现在强烈的成就动机、良好的合作精神、优秀的调控能力、冷静的态度等方面。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由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制度、培养方案、过程诸要素构成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过程与运行机制的总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为基本取向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此,我们提出“课堂-实践-科研”三步走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二、课堂培养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是学生自我发现和自我发展的过程,是实施高等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阵地。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能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兴趣是不断学习的源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和知识传授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教师首先要做好自身的提升,明确创新教育的重要地位,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并选用合适的方法加以实施,落实在有效的教学行为上,营造创新教室。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诱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浓厚兴趣,提供创新思维生长的土壤和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管理教学过程,设计评价机制,让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探究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是巩固、提升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教师应重视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作业设计要注重情趣,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题目,让学生愿意主动探究,乐于完成作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作业设计要有层次性,在要求所有学生完成基本作业的基础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布置一些有挑战性的作业,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作业设计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少一些客观题,多一些主观题,让学生根据自身对题目的理解,发挥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作业设计要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再局限于课本所学知识,鼓励学生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或利用网络搜集资料,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作业设计要有利于迸发求异火花,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扩展思维视角,进行发散性思维。另外,作业评价也是重要的一环,教师可采用多维化的评价标准,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多元化的评价主体,突出作业评价的激励性、引导性和交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实践提高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有效途径。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多种类型:实验教学、课程设计、金工实训、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其中,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课程设计初步培养学生的设计性思维及应用知识的能力,金工实训扩大视野端正专业思想,生产实习是综合性的实践教学课程,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合理选择实践内容,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相结合,多做探究性实验,使学生从被动实验向主动实验转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和重要载体,其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对于营造创新教育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可将相关学科竞赛内容和课堂教学内容有效结合,使学生对竞赛的形式和内容有较好的了解,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并做好组织管理工作,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合理运用,增强其创新意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又一有效途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创业训练项目是本科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团队中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通过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创业实践项目是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采用前期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的成果,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无论哪种形式的创新创业训练,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给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能有效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endprint

四、科研塑造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就是具有创新活动倾向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是创新的内在依据。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以创新人格的培育为基础;培养创新能力,就是以创新人格的养成为重要目标。具有创新性的学生常表现出如下人格特征:兴趣广泛,对创造有强烈的好奇心;目标专一,标新立异;独立性强;信念坚定,自信心强;对创造充满热情,有高度责任感;一丝不苟,坚持不懈;想象力丰富;喜欢提问,不人云亦云。科学研究是指为了增进知识包括关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去发明新的技术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科学研究的本质就是创新,是塑造创新人格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师资力量,通过合理的途径,建立正确的引导机制,引导本科生参与科研,能激发本科生的科研意识,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人格的塑造。本科生参加科研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到专业知识学习的过渡,是消极被动学习方式向主动独立学习方式的转变,增强了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学生在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中,独立地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敢于标新立异,形成独立型人格;科研亦并非个体行为,强调与他人合作和交流,需容忍别人的不同意见,接纳他人的观点,既充满竞争又愉快合作,可培养容纳型人格;鼓励学生大胆的幻想,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思考问题并寻求答案,产生多种解决方案,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塑造灵活性人格;科研需要坚持自己的主见,主动开拓,提出质疑,不被权威吓到,坚持不懈地解决问题,利于培养主动型人格;科研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所研究的问题中去,培养学生的痴迷型人格。另外,教师可将科研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既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又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相应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来配合和保障,合理地组织和利用校内外资源,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

参考文献:

[1]高志华,康敬青.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社会科学论坛,2010,(24):179-182.

[2]叶清.大学生创新人格特征及其培养[J].教育学术月刊,2010,(11):73-74,77.

[3]李永安.我国大学课堂教学的改革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3,(5):33-35.

[4]蔡建进.科研结合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29):17-19.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提高实验动手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